2.通過語言進行群體交流。大約在4萬年前,人類語言基本成型。帶有人類思維色彩的主觀交往行為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人類的交流開始從簡單的口耳和姿勢發展到以語言為媒介的大眾傳播。有了語言,人類可以更方便地記憶、傳遞、接受和理解信息,也可以準確地表達自己想要傳播的內容。任何個人也可以向群體傳播信息。氏族公社的出現和發展使人類社會性的大眾傳播得到普及。在此期間,信息傳播的內容得到了擴展。人類的生活、生產經驗、風俗文化也可以傳承給後代。民謠、諺語等語言形式也通過口耳相傳將四季的變化規律、種植農作物的經驗等信息代代相傳,成為這個時代典型的新聞信息產品。
3.以文字為媒介的大眾傳播時期。大約5000年前,古埃及、兩河流域和中國的壹些地方開始出現圖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出現在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左右,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現在中國的商朝。最初的文字刻在竹簡、獸骨、青銅器或布帛上。然而,文本沈重而昂貴的載體限制了文本的傳播。公元105年,中國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提高了文字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到了唐朝,中國產生了官方手抄報——地寶。15世紀中葉,德國工匠約翰?6?1古騰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使人類開始在書籍、期刊、公報上印刷文字向社會群體傳播,知識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普通人之間傳播。同時,信息和知識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隨著報紙的出版,以文字為媒介的新聞信息傳播得到了空前的擴展。1609年,德國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周報《報道與新聞》,1660年,德國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日報《萊比錫新聞》。19年末20世紀初,正當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候,19世紀30年代的“大眾”報紙應運而生。從65438年到0833年,紐約太陽報在美國紐約街頭低價出售,成為世界上第壹張成功的大眾廉價報紙。人類從閱讀和識字的技術中獲得生活、生產力和娛樂,滿足交流經驗、積累和學習知識的需要。書報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類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工具,促進了以文字為媒介的印刷傳播的繁榮和成熟。但是,這個時代的社會交往仍然局限於有識字能力的群體。
4.以現代科技——初級電子技術為媒介的立體傳播階段。錄音機、照相機、錄像機的出現,保留了人類的聽覺和視角功能,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臺和電視臺的出現,使人類的交流進入了立體交流的階段。1920,全球首個廣播電臺KDKA在美國匹茲堡正式開播。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區亞歷山大宮正式開播,成為世界上第壹家電視臺。這壹時期,人們可以同時使用聽覺和視覺,以出色的聲音和畫面接收信息,媒體進入了立體化階段。這些集文字、聲音、圖像於壹體的立體媒體,尤其是電視,使人類接收新聞信息更加便捷,成為人類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和娛樂的最重要工具。
5.以現代科技為媒介的大眾傳播時代--數字網絡。65438年至0979年,世界上第壹個移動電話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移動電話通信應運而生。60年代末,互聯網的前身?0?1?0?1?0?1 ...APRANET這種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應運而生。1994年4月20日,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現在,當照相機、攝像機和手機結合在壹起,當數碼相機和家用數碼相機進入尋常百姓家,當計算機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壹直被動接收新聞信息的人們終於有了記錄和發布新聞事件的工具。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壹時間,將現場的圖片、聲音、文字信息發送到全世界。新聞事件的現場記錄必須等待專業記者的到來,新聞信息的記錄和傳播壹直依賴媒體記者的時代已經結束。隨著科技的進壹步發展,手機的拍照、錄像、接收等功能也在不斷完善。手機開始集成電視功能,提高攝像質量,成為新聞直播和音視頻文字接收的微型工具;車載電視將隨著汽車全面普及;電子眼的全面推廣,使公共場所的動態事件處於24小時全天候監控之下,新聞事件可在必要時隨時直播和重播。液晶壁掛電視將遍布全球的每壹個公共場所。至此,壹個大眾參與傳播,為大眾傳播的大眾時代終於到來。有意思的是,當前手機短信和網絡傳播的盛行,正是原始社會人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的現代社會自然平等原始狀態的高級體現。這種傳播方式因其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發布自由平等而受到大眾青睞。博客、bbs留言、網絡評論的出現,滿足了大眾平等交流新聞信息的願望。手機通訊除了具有收發方便、快捷互動的特點外,更重要的是實現新聞信息的隨時隨地傳播和接收。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接收新聞信息的功能會不斷加強,變得隨時隨地。手機將整合目前的電腦功能,成為新的新聞媒體和發送新聞信息的完美傳播工具,從而推動大眾傳播的成熟。在這個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和接收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各代人之間的經驗和知識傳承也開始變得多樣化。公眾參與新聞信息的收集、傳播和接受,已經成為社會平等的象征。這也是這個時代區別於前壹個時代和以往所有時代的顯著特征。
6.電子通訊時代。從以上對媒體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壹直以來,人類的交流都是由人類自己或者人類借助科技來完成的。即在最發達的大眾傳播時代,電子設備等科學技術只是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人類交流的輔助工具。人是新聞信息采集、編輯和發布的主體,也是媒體的主體。但在電子傳播階段,人類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會退居到後臺,逐漸成為純粹的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作品的享受者。在電子傳播時代,電子技術和設備成為媒體的主體,新聞信息的采集、編輯和發布都將由電子機器完成。2007年,兩位匈牙利科學家表示,他們找到了合適的算法,可以讓計算機圍棋程序達到職業圍棋手的水平。(註1)“新華社:第壹部計算機創作的小說《真愛》將於明年1在俄羅斯與讀者見面”。(註2)這標誌著壹個全新的人造電子產品全面參與人類文化活動的項目成功啟動。幾十年、幾百年後,人類制造的智能機器人將逐漸取代人類,獨立收集新聞信息,並開始參與新聞信息的編輯和發布,使人類能夠專心享受智能機器人收集和傳播的新聞信息和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