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無人機和傳統車企

無人機和傳統車企

點睛之筆:DJI目前最迫切的是找到壹個足夠大、有足夠想象空間的新領域,實現自己的營收突破。

那頭,通信老大哥華為剛剛宣布進入造車新賽道;在這裏,科技新秀DJI推出了與上汽通用五菱深度合作的全新寶駿KiWi EV,在昨天開幕的上海車展上正式亮相。

這不禁讓人覺得造車要開始“人對人”了!無論曾經從事哪壹行,巨頭們似乎都在爭先恐後地擠進智能汽車的“風口”。

不過據了解,DJI這次造車的套路其實和華為壹樣。所謂“深度合作”,實際上是指全新寶駿KiWi EV裝載了DJI的智能駕駛系統,雙方的合作並非以購買零部件的模式進行。

相比於DJI和五菱如何合作的問題,更讓博虎財經不解的是,為什麽這個習慣了在天上飛的“壹哥”這次選擇了在地上跑,而不是飛。DJI未來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01

飛向“頂級”無人機市場

說到DJI,離不開無人機;說到無人機,妳不能離開DJI。

成立15年後,DJI已經從蓮花村的私房壹躍成為數百億。就連很少稱贊中國科技企業的華爾街日報,也主動給DJI貼上了“第壹個成為世界主要科技消費品先鋒的中國企業”的標簽。

誰是DJI?

回到2006年,壹個剛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畢業設計勉強拿了個C的學生,被我們學校的機器人學教授李澤湘推薦,得以繼續兩年的研究生學習。

讀研期間,他和兩個同學拿著籌來的200萬港幣,去深圳租房創業。最後因為經常曠課,他上了兩年的研究生,學了五年才拿到學位。

他就是DJI的創始人兼CEO王濤。

DJI起初只是壹個小工作室,沒有商業模式,只是制作無人機配件。兩年多來,DJI壹直在經營壹個小作坊。

給王濤出整架無人機主意的人,其實是新西蘭特工。2010他告訴王濤壹個事實,他壹個月能賣出200個DJI平衡環,但是95%的客戶都是在多軸飛機上安裝平衡環的。這讓王濤開始反思DJI的發展方向:是繼續賣配件還是做整機?如果整機做出來,是固定翼,直升機,還是多軸?

最終,王濤決定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做多軸。“我是產品制造商。我只想把產品做好,讓更多人用上。”

到2012年,憑借過去幾年積累的成熟技術,DJI已經具備了壹架完整無人機所需的所有要素:軟件、螺旋槳、支架、平衡環、遙控器。終於在2013,1發布了“DJI精靈”,成功撬動了民用無人機市場。隨後,DJI在產品叠代速度上基本實現了與手機行業相同的速度。壹年壹度上映,《神怪2》《神怪3》相繼問世,《武》《玉》系列好評如潮。

如今,DJI已經占據了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80%的份額,持有超過70%的專利技術,估值超過6543.8+066億元。2020年中國獨角獸榜單TOP100排名第七,DJI也是唯壹壟斷全球市場的中國科技巨頭,甚至經常被業界比作中國的“蘋果”,但能與這個“蘋果”抗衡的玩家尚未出現。

與華為的經歷類似,DJI也曾被美國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列入所謂的“實體名單”,以“控制”該公司對美國的進出口。然而,面對美國的制裁,DJI直接將其關稅提高了65,438+03%,並轉移到北美市場的消費者身上。即便如此,DJI在北美市場的銷量不降反升,甚至美軍還在使用DJI無人機。

事實上,沒有人能動搖DJI在無人機市場的領先地位,但其領先地位帶來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時至今日,無人機仍然是壹個小眾市場。因為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對無人機的需求沒有那麽強烈,實用性不強,只有少部分人會成為無人機用戶。近年來,雖然DJI陸續推出價格更實惠、攜帶更方便的迷妳無人機,但仍無法從根源上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

無敵真的是壹件很孤獨的事情。由於DJI沒有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無人機的普及之路逐漸成為瓶頸。

據IDC 2065 438+08預測,全球消費級和企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為90億美元,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增長率約為30%。據此計算,2020年無人機市場整體規模約為1,526,438+0億美元。根據Gartner的預測,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112億美元,其中至少有50%屬於工業級無人機。這意味著消費級無人機的市場被進壹步壓縮。

在無人機領域深耕多年的王偉似乎有壹種預感。2016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無人機市場接近飽和,DJI營收將達到200億元。

02

內外夾擊,生存不易。

事實上,除了無人機銷售的“天花板”危機,DJI仍然是壹個“夾心餅幹”。

2020年8月7日,壹則DJI裁員14000人的新聞傳遍網絡,DJI因此陷入輿論中心。

隨後,DJI公關總監謝坎迪在朋友圈表示:“考慮到DJI有14000人,按照這種說法,公司裏沒有人。我建議子彈飛壹會兒。”原來誤會是媒體誤譯造成的。原話是“公司正在考慮對其全部14000名員工進行‘瘦身’”,而不是將這14000名員工全部裁掉。

但DJI裁員的真相絕非空穴來風。據被裁員工稱,DJI為“瘦身”付出了巨大努力。深圳總部的銷售和營銷團隊從65,438+080減少到60人,消費市場的團隊也有類似的減少。此外,DJI的視頻制作團隊已縮減至3人,而南韓則裁撤了6人的營銷團隊。

“具體來說,我年前就開始整理工作,裁掉了壹些多余的人。舉個例子,以前有兩個人在做壹份工作,但是如果這份工作實際上可以由壹個人來做,那麽壹個人就被認為是下崗了。但是R&D裁的比較少,因為R&D的工作飽和度比較高,很難壓縮。”

DJI告訴員工,被解雇的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了銷售。

除了這個原因,DJI還意識到其結構在2019變得不可管理。據內部人士透露,大規模裁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混亂。這個圈子裏的每個人都知道DJI的管理實在是壹團糟,效率低下。特別是2018重大腐敗事件,暴露了DJI在供應商引進決策鏈上的監管漏洞。該事件還造成DJI損失6543.8億元人民幣。

疫情期間,DJI創始人王濤曾表示,公司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壹是90%以上的客機取消,所有貨機供應緊張。每月運費增加800萬;二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影響,公司海外供應商供貨失敗風險加大。

但是DJI作為中國的科技企業,海外市場真的對它有那麽大的影響嗎?

DJI曾透露,其80%的銷售發生在線下,該公司產品在海外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銷量占比為8: 2,其中40%在北美。可以看出,DJI非常依賴線下和海外市場。

雖然國內疫情逐漸穩定,但國外疫情持續嚴峻。商店關門,戶外娛樂暫停,失業率飆升,而無人機主要用於影視、旅遊、戶外等場景。妳可以想象這股浪潮對DJI的影響。

此外,自DJI被列入“實體名單”以來,美國政府對DJI的警惕由來已久。今年6月5438+10月,五角大樓出於安全原因禁止了DJI的無人機艦隊。DJI還表示,這壹決定是出於政治原因,而不是軟件缺陷。此前,DJI對矽谷無人機技術供應商突然中斷供貨感到措手不及。

之所以把DJI比作“夾心餅幹”,是因為除了海外貿易受到疫情和政治的沖擊,DJI在國內和公司內部也撞上了南墻。

雖然去年無人機被列入國家戰略重點發展方向之壹。但長期以來,我國對民用無人機的使用和管理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暫行規定。

壹方面,與行業的快速增長相比,監管政策相對落後。無人機未經許可進入公共和敏感區域、意外墜落、影響客機正常起降、與高樓相撞等“黑飛”事件時有發生。所以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劃定限飛區,而且這些區域越來越大,限飛高度基本只有120m左右。

另壹方面,DJI為了讓無人機“飛入”尋常百姓家,降低航拍門檻,曾經打造了壹架重量只有249克的Mavic Mini無人機。因為按照當時民航局的規定,250克以上的無人機需要實行實名登記。然而,就在去年的6月5438+065438+10月,民航局對這款無人機的規定進行了調整,要求微型無人機起飛重量小於250克,飛行高度不高於50米,速度不超過40公裏/小時,換句話說,微型無人機重量符合要求,但由於飛行高度和速度超出要求,不能視為微型無人機。如果是輕型無人機,還是需要實名登記的。

在內外夾擊下,如果DJI不及時止損,雪球越滾越大。如今,DJI的收入已經超過200億元。除了無人機業務,DJI也在積極布局其他業務,如影像系統設備、教育信息咨詢業務等,但都無法支撐無人機6543.8+066億元的估值。目前最迫切的是找到壹個足夠大,有足夠想象空間的新領域,實現自己的營收突破。

03

地面比天空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不同的是,DJI壹向穩重低調,“海報壹發布就存在”的風格也適用於這款smart汽車。

早在六年前,DJI就對特斯拉自動駕駛的負責人戴倫·李嘉圖進行了熱搜。而且從那以後,關於DJI進軍自動駕駛領域,研發無人車的消息不斷出現。

然而,多年來,DJI壹直將此事保密。後來被網友發現在深圳蛇口某“秘密基地”測試無人車,進壹步佐證了DJI將與OEM廠商合作進入市場自動駕駛的傳聞。

目前整車生產的新勢力可以分為OEM和ODM。其中,貼牌生產俗稱貼牌生產,即品牌生產商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自己的核心技術設計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渠道。具體加工任務通過合同訂貨委托給其他同類產品的廠家。ODM生產是指廠商設計出壹款產品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被其他企業看到,要求後者的品牌名稱進行生產,或者稍微修改設計進行生產。

顯然,華為和DJI都是以OEM生產模式切入汽車軌道的。

如上所述,DJI迫切需要找到壹個新的領域來支撐其龐大的規模。當下,自動駕駛自然比無人機市場更有想象空間。據測算,2020年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為844億元,2025年將達到2250億元。這個數字只是針對國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市場,有更廣闊“錢”途的L4級自動駕駛領域會有更大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DJI比其他球員有壹定的首發優勢。從技術上來說,感知部分仍然是當今自動駕駛最難解決的問題。過去,DJI在無人機產品研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動懸停、智能避障等技術已應用於無人機多年。只要把應用場景從無人機轉移到無人駕駛,技術難點就能很快攻克。

近年來,DJ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濤壹直在秘密努力改變DJI的定位。“精靈4”無人機在2016發布的時候,標題是“歡迎來到計算機視覺時代”,隨後對DJI的描述也從“會飛的相機”變成了“會飛的機器人”。王濤沒有把DJI局限在無人機領域,但他希望DJI成為壹家人工智能公司。

縱觀DJI的產品發展歷史,壹般都是從子系統開始,然後逐漸發展到成品。無論是飛控系統、空中無人機、空中懸掛雲臺還是手持雲臺,根據現有的系統產品,博湖財經預測DJI未來很有可能開始建造整車。然而,作為壹個“小華為”,DJI預計將像華為壹樣觀望三年。

04

標簽

以前汽車公司小鵬想“上天”,後來造無人機的DJI想“落地”。壹個是講新故事,壹個是繼續講故事。

但就目前造車的形式來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留在高風險、長周期、低容錯、高風險的汽車領域。雖然我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很大,前景很好,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認知仍然存在“馬太效應”,簡而言之就是那些只熟悉頂流的人。此時,互聯網造車陸續上市,傳統汽車向新能源轉型。壹時間,市場擠得沒人願意下車,只好被擠了出來。賈躍亭的樂視,董明珠的格力就是例子。

至於DJI最終能否成功制造汽車?博湖財經還是不敢下結論。但是,智能化和電氣化將是未來的大趨勢,DJI應該可以憑借其出色的實力在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

參考消息:

65438+1億歐網:DJI:“磨刀霍霍”無人車

2.風險投資俱樂部:王濤和他的DJI。

3.所有人都投票支持這個國家:在美國的制裁下,DJI的無人機漂亮地反擊了!

4.量子比特:獨家| DJI無人車首次曝光,從特斯拉挖來的高管離職。

  • 上一篇:師德師風自評評估表
  • 下一篇:常見藥膳怎麽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