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青花瓷》中的文化融合

《青花瓷》中的文化融合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壹如妳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壹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壹笑如含苞待放,妳的美壹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妳,妳隱藏在窯燒裏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妳,在潑墨山水畫裏,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裏,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妳伏筆”周傑倫壹首《青花瓷》風靡大江南北,詞作者方文山由此也為眾人所知,歌詞洋溢著的濃郁中國風也讓我們為之沈醉。這首《青花瓷》的曲調溫柔委婉、淡雅脫俗,以至於我腦海中浮現的全是煙雨江南的畫面。

壹、青花瓷中的古典意象。

青花瓷、牡丹、檀香、宣紙、釉色、仕女圖、牡丹、錦鯉、臨摹宋體、窯燒、繡花針、銅綠色的門環、雨打簾外芭蕉、江南小鎮、潑墨山水畫、漢隸等等,歌詞用這些獨具中國特色詞匯描繪了壹副十分浪漫美妙的畫面,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文化色彩。這些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場景或事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

1、“煙雨、惹”勾勒出的曼妙的古典文學意境。

傳說宋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禦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句另有壹說為五代後周柴世宗所說),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據方文山解讀說“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下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煙雨”此句來對仗較為白話的壹句‘而我在等妳’,壹連用了二個‘等’字,是為來強調愛情裏最無力的無奈就是‘等待’。換個散文式的說法就是:‘那天氣的變幻莫測,哪裏是我們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純凈被雨洗滌過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驟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動而安靜的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出現的妳。’”這種意像的表達方法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美有很大關系。

“惹”字的運用也極盡中國傳統文化之精妙。佛六祖慧能有句著名的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何處惹塵埃”其實也可寫成“何處‘沾’塵埃”,或“何處‘染’塵埃”,但因為沾與染的語意都沒有“惹”來的強烈,沾與染只是壹種與他物接觸的用詞,但“惹”字卻有不請自來的招惹之意,主動性很強,比較具侵略與戲劇性。詞裏壹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

2、“芭蕉”雨,古詞韻。

這首青花瓷裏還出現“芭蕉”這個歌詞裏較不常出現的植物,是中國文人對“芭蕉”這款植物的莫名喜愛,情有獨鐘而致,就像椰子樹會讓人聯想到臺灣,棕櫚樹等同於熱情的海灘,仙人掌的場景則理所當然在沙漠壹樣,想到 “芭蕉”人們就自然而然的會聯想起宋詞中煙雨江南裏的蘇州林園。如李煜的長相思裏就有“……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其實妳只要仔細觀察宋詞裏常出現的植物,“芭蕉”出現的頻率還頗高:蔣捷《壹剪梅》:“壹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時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徐再思《水仙子》:“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為自己的別名,這又讓芭蕉這種植物增添些文人氣質。壹場大雨後滿園的翠綠,空氣裏充滿濕潤的水氣,芭蕉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雨滴,此時此景,最是詩意;還有那歷經風霜風吹雨打後,依舊鑲嵌在門板上只是多了些銹蝕斑駁的銅環,最富古意。

3、仕女,漢隸,潑墨五千年。

仕女圖亦稱“仕女畫”,是以中國封建社會中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繪畫。壹種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畫面以仕女為主題,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宋元時期仕女圖較為罕見,這與當時花鳥畫盛行有很大的關系。魏晉南北朝是仕女畫的早期發展階段。描繪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這類形象的原型壹般來自於詩、賦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畫家在表現這些遠離現實生活、帶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時,最為關註的是如何通過對女性外在形體的表現,張揚出其內在的精神氣質。從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軸仕女畫,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宋人摹本)中對洛水女神的描繪,可見典型的魏晉美女瘦骨清奇,氣度高古的風姿。“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洛神面型橢圓,眉目清秀,體態纖麗淑婉,輕盈修長。她沒有因在洛水邊與曹植巧遇而顯現出欣喜欲狂的神態,也沒有因與曹植離別而流露出傷感悲憤的情緒,她紿終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對事態的發展,從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脫俗的高逸美,這種美與魏晉時期人們崇尚玄學、關註人的內在精神氣質,追求超脫的時代特征相吻合。縱觀歷史,仕女畫從起源、形成到發展。經歷了二千多年漫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為我們今天的繪畫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潑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傳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汙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明代李日華《竹嬾畫媵》:“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後世指筆酣墨飽,或點或刷,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皆謂之“潑墨”。現代亦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

聽歌讀詞猶如漫遊在江南周莊,煙雨氤氳,纖纖仕女,新出芭蕉,朱漆木門,綠銹銅環,好壹幅令人沈醉的古典潑墨山水畫!

二、青花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1、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具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繼承性。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註,其內涵也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含有(1)、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學說);(2)、歷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3)、社會制度、即所謂制度文化;(4)、有關文學、史學、醫藥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等古代書籍。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

2、陶瓷文化。

在世人眼中,中國的瓷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之壹。天下器物,多有裝飾。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裝飾和器物緊密聯系,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為具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陶瓷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每壹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質、造型和裝飾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統壹組成的整體,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特征。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制作技藝、奇特的創意以及全新的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和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創作過程始終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審美發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三大環節。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品是陶瓷文化傳播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壹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給人以精神力量。因此,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壹種精神產品,更是壹種文化產品。

3、青花瓷。

青花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和玲瓏瓷)之壹。青花瓷是應用色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壹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藍色花紋,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不易磨損,而且沒有鉛溶出等弊病。清代龔自珍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壹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元代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壹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沈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遊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代時,景德鎮和各地民窯生產了大量青花瓷器。圖案紋飾突破了歷來規範化的束縛,出現了大量的寫意花鳥、人物、山水以及各種動物題材的畫面,構圖奇巧,線條灑脫,時而逸筆草草,自然逼真;時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備。天啟、崇禎年間常見的“吹簫引鳳”、“達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荷花鷺鷥”等圖案,有的用筆秀潤,有的簡勁含蓄,力求在人物、動物的個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聯翩。明代的民間青花瓷中,還常常見到畫面生動、逗人喜愛的嬰戲圖,如“捉迷藏”、“放風箏”、“鬥蛐蛐”等,色澤雅麗,筆調奔放而優美。在明代民間青花瓷的創作中,繪瓷藝人還常常將繪畫、書法巧妙地融為壹體。象征吉祥的“福”、“祿”、“壽”、“喜”本不是繪畫題材,但古代繪瓷藝人經過巧妙構思,亦將其表現在瓷器上,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如嘉靖、隆慶、萬歷時期常見用松枝組成的“福”、“壽”字圖案;萬歷、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甚至不用襯托物直接書寫在瓷上的書法“壽”字,看來亦飽滿、流利,給人藝術享受。

三、陶瓷文化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貢獻。

陶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汲取養料,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不放棄任何新的發展途經正是我們這壹代乃至幾代人***同追求的目標。陶瓷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為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壹詞的英文china原意就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陶瓷文化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壹種互通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它把“兩岸四地”、全球的華人的心緊緊聯系到壹起,這也是我們同根同族的重要證明。在提升文化競爭力今天,我們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和創新,就是在保護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它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至殷周,下至幾千年後,漢字書法、中國畫、陶瓷等壹直保持著中國的特色,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明,其歷史的輝煌而悠久、內涵的豐富而絢麗、風格的鮮明而獨特,在世界文化寶庫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上一篇:為什麽新娘要用紅色面紗遮住頭部?
  • 下一篇:誰發明了造紙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