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明代林東黨與復社是什麽關系?

明代林東黨與復社是什麽關系?

林東黨、復社與晚明政治

人類社會從君主專制向民主制度過渡,顯著的政治變革就是擴大政治參與。晚明林東黨和復社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實踐活動是中國社會向近代轉型的必要條件。所以,類似於經濟發展與倒退的矛盾,明朝後期,政治也呈現出進步與腐敗的激烈鬥爭。

第壹,從依附到參與的政治文化演變

1.專制皇權體系外的政治聯盟。顧憲成和高攀龍對地方行政和國家事務的幹預,對同鄉會的倡導,對“濟世”、“救民”的活動,“以天下為己任”的宗旨,以及講學與社會實踐相統壹的方式,表明林東黨不是單純的只論儒學而不關心國家大事和民生的學術流派。由於政治影響和對社會問題的關註和參與,壹個以顧憲成等人為核心的專制皇權體系之外的政治集團迅速形成。對* * *的思想認識和主張是林東黨這壹政治集團形成的根本原因。“國事家事天下事皆關心”和“諷刺政事審人”表現了林東黨員政治主體意識的增強,這是形成獨立政治人格的開端。參與型政治文化沖擊著傳統的依附型政治文化,其結果將導致政治文化的變革。

2.反傳統的觀念。反對君主專制是林東黨的壹個突出政治特征。顧憲成主張“分權”,其實質是削弱君主專制;錢壹本主張“選舉應在公天下舉行”,這無疑符合民主的要求。關於治國的標準,高攀龍認為“君子之治,乃因民之好惡”,認為“君子之所為,必為世人所共知”來判斷是非;主張“有利於民”,即使有害於國,也必須是“權民為重,順民為宜。”劉對崇禎皇帝說“流氓是朝廷的兒子”,大膽提出讓皇帝和大臣們分擔罪責;他從“重視人的生命”的思想出發,主張廢除主人的“私刑”。林東黨堅決抵制佛道對國家政治和學術的負面影響,所以顧憲成等人退佛主要是壹個政治問題。利瑪竇的《中國筆記》提到,許多林東黨員在中西最初的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表現出最早的開放意識。

在經濟上,林東領導人顧憲成不遜於貨殖,認為經濟人才不僅能造福壹方,還能造福國家財政。高攀龍也十分關心貿易,認識到國家征收營業稅對整個經濟的破壞性,指出征收營業稅是“劫富濟貧”,提出廢除白糧,保護店鋪,體現了保護農民利益,扶植工商業發展的思想。從高攀龍的選集裏,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於饑荒救濟的建議。他還認為,天子不應該擁有私人財富。李三才的“請停止礦稅”就像是對萬歷皇帝的聲討。劉提出從太子以下都要授田,宗範“聽工商,視生理”,強迫宗室成員直接參與生產經營;還提出除了太子常祿,莊田就不給了。陳龍正在倡議招募華南巨擘,在冀福、河南、山東開荒,使“開荒永不起”。拓荒者沒有個人從屬的納稅義務,以平購的方式向國家供應糧食,體現了更直接的商業目的。

類似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復古主義,林東黨人以依靠過去的形式提出了各種有利於政治民主和經濟發展的思想,拋棄了舊的形式,表現出壹種與皇權不相容的思想體系,帶有現代民主和民權的色彩。林東黨的思想主張的主要特點是,他們具有“吾輩合於公”的相對獨立的人格意識,所以他們在壹切事情上不再以君主為最高權威,不再以是否有利於君主和國家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是以“通達天下”為標準,體現了壹種非君主的人文精神。林東黨員的進步思想和反對專制的實踐直接影響了明末清初的啟蒙運動。他們和黃宗羲等人的關系很近,同屬壹個系統,彼此有聯系。

第二,政黨的誕生

1.不談“黨”和“朋黨”概念的變化。林東黨員對“朋友”和“黨”的理解與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對“黨”毫不諱言,經常自稱“我們的黨”。在他們的詞匯裏,“黨”不再是“老鄉”、“鄉黨”的意思,而是“老鄉”、“同誌”、“誌同道合”的意思。這壹變化顯示了林東黨員強烈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群體意識。按照高攀龍和錢壹本的說法,小人可以有黨,君子也可以有黨。主張不要怕小人以“黨”字傾斜君子,沒有必要裝無黨。劉對的理解更進壹步。他否認小人有黨,君子視同路人為朋友,視自己為黨,視黨為君子的代名詞,對“黨”、“朋黨”等概念進行了新的詮釋,改變了貶義的內涵。輝格黨和托利黨是現代英國的政黨,它們的名字都來自於在幼年時互相謾罵。在社會轉型時期,政治文化也會有壹些類似的變化。自林東學院講學以來,由於與會者相同的思想傾向和壹致的政治主張,打破了地域界限,形成了世界各國公認的領袖。這種“四海壹家”的聯盟,超出了以往文人結社和講學的規模,其政治意圖十分明顯。領導不僅僅是純學校的領導。如顧憲成說,“君子在朝,非君子可朝,君子之領袖為之而進。”

2.控制國家權力的意圖。英國兩黨在王位繼承問題上進行了長期鬥爭,其中涉及到深刻的宗教問題。明朝萬歷王朝的根基問題也影響了政局的發展方向。林東黨認為建立保護區是壹項世界性的事業。萬歷十年(1582)以後的內閣完全是皇帝的禦用工具,所以林東黨與內閣的矛盾實際上是與皇帝的對抗。李三才入選內閣表明林東黨想控制內閣。李三才的“誠賴天下”是多數人利益的代表,是政治參與的體現。

林東黨希望在國家事務和制度運行中處於主要地位,這是近代因素出現後君主權力衰落和逐步分解的必然過程,是民主形式發展史上的必然現象。

3.林東黨員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基礎。社會群體劃分的根本依據是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要求。從階級劃分來看,林東黨員雖然屬於中小地主階級,但他們應該是這個階級中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這是他們在思想上接近下層階級,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根本原因。啟示錄中,冤獄盛行,林東黨員以“扶甘”的精神進行了堅決的鬥爭。蘇州市民公開反抗黑暗的專制統治,形成了具有暴力特征的反專制社會政治運動。這壹運動的自發性表明林東黨員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第三,復雜社會中政黨的走向

1.初步的組織體系。復雜社會的建立經歷了前期的思想認識和組織準備。張浦非常重視組織的團結統壹,“成了幾個人的誌氣,然後逐漸傳播天下的意思”。復雜社會的建立從壹開始就醞釀著明確的政治動機。它有統壹的社會規則和相對成型的組織體系,內部實行分工管理。各種社會整合為復雜社會的意義在於不受國家控制的社會力量的整合和凝聚。它與君主專制制度相沖突,是社會政治從壹維向多維的演變。

2.社會權威的形成。張騫和張才在領導和控制“社局”政治鬥爭中的主導作用更為強大,遠勝於林東黨。他們註重鬥爭和統壹行動的策略,既在壹定程度上控制了科舉的選賢任能,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政治上更加成熟。張浦的成名並不完全是因為他的學術著述,而是與他的政治活動密切相關。作為壹名政治活動家,他的歷史貢獻遠遠超過了他的學術成就。林東黨和復社的興起,在政治上沖擊了傳統社會壹貫以帝王為主導的政治權威和以官為本位的觀念。張浦壹生“無壹日為官”,然而他在社會、士大夫階層和社會上都有很高的威望。住在農村,可以“遠觀國事”,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復社對國家政治的幹預。復社對地方和國家事務的幹預更為突出。周延儒再度入閣,充分體現了張騫影響政局的能力。復社力爭獲得重要職位直接控制國家事務,其成員日益滲透到國家體系中。在政治變革方面,復社的推動作用大大超過了黨。這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成分不同。前者基本上是朝中官員或在野被革職大臣;後者多為學生,屬於非政治階層,而傅舍將政治參與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吳有著豐富的行政管理思想,他曾經起草了十條“政策”準備呈送朝廷。南京“留都防亂揭發”的桃葉渡會議,是復社著名的政治行動。國門廣業社的收藏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黃宗羲和顧都曾加入復社,黃宗羲與復社的關系尤為密切。他對復社的贊揚並沒有貶低。可以說,沒有晚明林東黨和復社對反傳統政治社會化的推動,沒有社會個體在這壹過程中的接觸和碰撞,就不可能產生黃宗羲這樣的啟蒙思想家。

4.正確評價林東黨和復社的歷史作用。我們註意到,英國早期沒有壹個政黨反對君主制,托利黨也不代表當時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當我們研究晚明的林東黨和復社時,沒有必要要求他們完全反對帝制。另外,英國政黨的萌芽並不是發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前,在推翻查理壹世統治的過程中也沒有政黨,所以,我們不必苛求林東和復社壹定要推翻明廷的統治,在此之前就要展現現代政黨的力量。其次,鄉村黨-輝格黨和宮廷黨-托利黨被視為現代政黨的前身和萌芽。林東黨和復社與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復社呈現出政黨化的趨勢。在建制上,比17世紀的英國兩黨更成型。英國兩黨從萌芽到羽翼豐滿的現代政黨經歷了200多年的漫長過程。我們不應該以19世紀西方成熟的資產階級政黨作為衡量林東黨和復社的標準。明末,中國的社會變遷是壹個原始的漸進過程,沒有受到西方現代化的影響。沒有其他因素的幹擾,政治文化的演進最終會導致政治制度的變遷。晚明的社會性質與鴉片戰爭後不同,社會運動的方式和方向也不同。

  • 上一篇:成語故事動畫?
  • 下一篇:楠溪江風俗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