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設中,深受封建禮教影響,經濟中心結構的城市往往借鑒政治中心結構城市的空間組織作為理想模式。然而,城墻總是在經濟最活躍的位置被打破。經濟中心結構的城市空間設計非常靈活,道路空間隨街巷的不同性質靈活變化,或開或關,或閉或放。小鎮的主要空間圍繞著城市的標誌性區域,空間是開放的。壹些商業和生活設施以草圖的形式出現在大街小巷,成為地段的焦點,比如水井、書報亭等。明清北京城和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傑出的代表。
在陵墓建築方面,隨著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發展,明代陵園建築的藝術風格較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形成了從南到北相對集中的木結構建築群。明成祖繞道北京後的帝王陵墓大多集中在北京天壽山,統稱為十三陵,是明清陵墓中藝術成就最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推崇皇權,恢復了預建陵墓制度,並對漢唐宋時期的陵墓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首先,陵墓的形狀由唐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以適應南方多雨的地理氣候,便於雨水順流而下,不會滲入墓中。因此,這壹時期非常註意棺材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葬中的屍體壹般保存完好。其次,陵園建築取消了下宮建築,保留並擴大了上宮建築,相應取消了留陵為死者服務的制度。這是陵墓制度的重大改革。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陵墓中原始的迷信方式逐漸被廢除,祭祀儀式更加突出。
從明朝第壹個皇帝朱元璋開始,後妃和嬪妃就被禁止參政。這在墓葬制度中有所體現。明英宗之前,除了皇後被葬在陵中,其他妃子大多殉難而死。據《李朝實錄》記載,殉難那天,殉道者要先去赴宴,在宮中安排酒席。這時,他們大聲哭了起來,他們被迫站在小木的床上,把繩子套在脖子上,這太可怕了。這種殘酷的人祭制度直到明英宗以後才被廢除。
明代對墓葬的保護比以前更加嚴格和制度化。比如陰謀破壞山川墓葬的人,不管主謀的陰謀如何,年中都會被處死。偷盜祭祀大神用的禮器、簾子等物,壹律斬首;山陵盜樹斬首,被家人送去放逐。另外,明朝有專門的皇宮守備,負責陵墓的安全,還有守備,保衛陵墓的外部,真的是嚴密的屏障。
清朝入關後,除末代皇帝溥儀外,十位皇帝都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了大規模的墓地。由於這兩個陵園距離北京東西100裏,因此被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寢。他們精巧的建築藝術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東陵和清西陵的規定基本沿襲了明朝,不同的是在陵上加了壹個月牙城。此外,在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壹座“聖德沈工碑”,而清代的東、西陵則有幾座關隘。與明代相比,墓園的布局也發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階段。從南到北,由石像、大牌坊、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廚庫、東西室、龍恩門、東西配殿、龍恩殿、琉璃門等建築組成。女王和嬪妃的花園通常附屬於每個陵墓附近。
明清時期造園理論有了很大發展。明末,吳江人季承所著《園林冶金學》壹書問世,該書是對明代江南地區造園藝術的總結。本書系統地論述了園林中許多具體的藝術手法,如空間處理、疊山理水、園林建築設計、花草樹木的布置等。書中提到的“因地制宜”、“雖人而作,自然而成”等思想和造園手法,為我國造園藝術提供了理論依據。
明清建築最大的成就是在園林領域。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總布局,有的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加工重建的,有的是人工挖掘建造的。這些建築富麗堂皇,色彩豐富,豪華氣派,形成了中國園林史上的又壹個高潮。皇家園林的繁榮取決於兩個因素:壹方面,此時的封建帝王充分接受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審美情趣和造園理論,因此大型皇家園林多建在與皇宮分離的郊區。在清朝,有些皇帝不僅常年在花園或宮殿裏處理國事,甚至美其名曰“避噪聽政”。另壹方面,皇家園林追求宏大氣派和皇權,導致了“園中園”的刻板模式。同時,由於整體氣勢宏大,勢必要求壹些體量巨大、建築復雜的單體建築的布置,往往將壹個相對清晰的軸線關系或若幹個主次分明的軸線關系帶入到原有的強調依山就勢、別出心裁的造園管理方式中,使皇家園林有別於私家園林。明代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北方皇家園林是最具藝術感的古建築。
明清宮廷園林,尤其是清代園林,既繼承了歷代園林的特點,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點是多功能,如聽政治,看戲劇,生活,休息,參觀花園,閱讀,接受祝賀,祈禱,念佛,觀看和狩獵,種植奇花異木等。比如著名的圓明園,連商業街的場景都位於其中,可以說囊括了皇帝的所有活動。另壹個特點是建築數量多,尤其是清代,園林藝術裝飾豪華,建築規模大而莊重,園林布局多在園中。在山水園林的整體布局中,非常註重園林建築的控制和主體作用,以及景點的稱謂。
在藝術風格上,清代造園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又壹次飛躍。這壹時期的著名園林,如頤和園、北海、避暑山莊、圓明園等,在選址、立意、借景、建築布局和景觀框架技術、假山技術、植物配置乃至園路鋪設等方面都達到了驚人的水平。頤和園是清代第壹座皇家園林。這座皇家園林在模仿南西湖、吉昌園、蘇州水鄉特色的基礎上,以大量的建築及其主軸控制著整個園林,凸顯了“讓全世界都成為王”的意誌。其真實的自然景觀、廣闊的空間構成手法、嫻熟的園林藝術技巧、曲折的園林景觀設計,成為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北海是在繼承“壹池三山”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海的瓊花島是蓬萊的翻版,所以晨霧中的瓊花島往往給人壹種置身於另壹個國度的感覺。避暑山莊是建立在自然美景的基礎上的。所以整個別墅風格古樸典雅,其中十多組山地園林建築,是因山而造房的典範。圓明園是多層景觀結構,在平地上集合皇家園林,利用豐富的水源挖池堆山。此外,圓明園還首次引進了西方造園藝術和技術。
明清時期,西藏和蒙古的喇嘛教建築在元代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壹時間,喇嘛教寺廟在蒙古、西藏、甘肅、青海等地廣泛修建,僅承德就有十壹座。這些寺廟規模宏大,制作精美,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築傳統的單壹風格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寺廟建築因為有壹些比較完整的、定性的裝飾手法,所以有壹些藝術特色:墻厚、隔斷大、窗戶小、建築宏偉,飛檐和墻壁上有大量的水平彩帶,給人多層次的感覺。這些特點在藝術上增加了建築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裝飾上,采用了對比法,教堂和塔用白色塗裝,佛寺用紅色塗裝,白墻用黑色窗框,紅墻用白色和棕色絲帶。屋頂部分和裝飾帶用鍍金裝飾,或給屋頂鍍金。這些裝飾和顏色之間的鮮明對比有助於突出宗教建築的重要性。北京的雍和宮和承德的壹批藏傳佛教寺廟就是典型代表。
明清時期的伊斯蘭建築以回鶻拜廟和麻紮為代表。維吾爾族建築裝飾種類繁多,最突出的是瓦飾、石膏花飾、彩畫、窗扇的組合。窗扇的組合多采用各種精美的幾何圖案和各種裝飾的綜合運用,形成華麗細致的藝術氛圍。
在裝飾技法上,明清建築在裝飾上已經趨於成熟和程序化。房檐趨於收縮,房檐深度略深於實際房檐,從而繼續保持中國建築屋頂部分的漂浮感。房子的基座很標準,很精致。在皇家建築和寺廟建築中,漢白玉基座和欄桿,輔以精美的雕刻,非常漂亮。屋頂的形式趨於嚴謹和程序化。唐宋時期大宅兩端做出的典雅別致的屋頂形式(類似於清代的歇山式)變成了規矩嚴整的歇山屋頂,天壇屋頂的曲線處理更加柔和。建造了大量的硬山住宅,這是明清時期大量應用磚石結構的結果,也豐富了建築造型形式。釉面磚的規格和樣式往往是程序化的。琉璃瓦按規格分為“十種”,匹配不同的建築規格和體量。顏色方面,除了單純的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外,還有綠邊黃瓦,或黃邊綠瓦,綠心黃瓦,綠心黃瓦。有藍色琉璃瓦、黑色琉璃瓦等不同顏色的瓷磚,使建築的外觀更加多樣。
綜上所述,由於南京始建於明初,主要依靠江南工匠,永樂遷都北京,北京宮殿的建造主要依靠南方工匠。所以明代的建築嚴謹、美觀、精致、典雅,具有江南藝術的風格,官式建築高度規範、定型。磚的產量大大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和質量超過了以往任何壹個朝代。房子的主體部分,也就是能經常得到陽光的部分,壹般比較溫暖,尤其是朱紅色;對於陰影部分,使用冷色調的綠色和藍色。這樣就強調了太陽的溫暖和陰影的濃淡,形成了賞心悅目的對比。壹般的民用住宅建築,多采用青灰色的磚墻和瓦頂,梁和門窗多采用天然木材,十分考究。
中國建築在清代形成了最後壹種成熟的風格,這種風格優雅、嚴謹、典雅、機制清晰、富有人情味。它的特點是,城市在規格上仍然是方形的,但城市裏封閉的小巷和市場變成了開放的街道,商店臨街,市場看起來熱鬧;市內或周邊景點多,市民觀光的地方多;重要建築完全定型、標準化,但組序形式多樣,手法豐富;出現了大量私人和皇家的家林,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技術最終成熟;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建築和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的多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