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明清建築風格?

明清建築風格?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最後壹個發展階段。這壹時期,中國古代建築的技術和造型雖然越來越定型,但在建築群體的組合和空間氛圍的營造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明清建築最大的成就在園林領域。明代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北方皇家園林是最具藝術感的古建築。中國古往今來建造了大量的宮殿,但只有明清兩代的宮殿——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保存至今,成為中國文化的無價之寶。現存的南北古城和民居,基本都是這個時期建造的。明清北京城和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傑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壹帶的房子是中國房子最成功的例子。壇廟和皇陵都是古代的重要建築。北京目前還保留著明清時期最高級別的祭天壇廟,供奉天地、國家和皇帝祖先。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北京的天壇,至今仍以其連接天地的奇妙藝術打動人心。明朝的陵墓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自成風格,清朝則基本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陵墓中最傑出的藝術成就。

以往建築史研究者常因明清建築單體藝術性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築。事實上,明清建築不僅在藝術上創造群體空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建築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築突出梁、柱、檁條的直接結合,減少鬥拱作為中間層次的作用。這樣既簡化了結構,又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用較少的材料獲得更多建築空間的效果。明清建築也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在此期間,在中國常見的無梁廳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總之,明清建築藝術並沒有壹味地走下坡路,而是仿佛地平線上壹抹即將消失的夕陽,依然熠熠生輝。

明清建築

元朝的嚴酷統治終於被推翻,中國重新回到漢人的手中。然而,壹心想要恢復漢唐輝煌的明帝,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另壹種榮耀——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可逆轉。明朝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宰相被廢除,皇帝成為首席官僚。特務政治也發展到了極致,東西黃、韋錦益等特務組織非常發達。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但此時儒家思想已經失去了先秦時期的生命力,其消極因素越來越明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但在儒家的強大勢力面前,這個芽始終沒有發芽。這壹時期,中國科技發展達到最後壹個高峰,即西方近代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李時珍主編《本草綱目》,宋撰寫《天工開物》。明末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引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清朝統治者南下攫取革命果實,延續了明朝的君主專制。他們歧視漢人,對漢人實行民族同化政策,但綏靖與脅迫相結合,助長了奴才嗜利思想,助長了文字獄,阻礙了學術發展。在經歷了短暫的“康乾盛世”後,國家形勢急轉直下,八旗子弟的弓箭長矛無法與洋人的堅船利炮相抗衡。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被迫結束,進入了災難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建築方面,明清時期達到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最後壹個高峰,呈現出形式簡潔、細節繁復的形象。隨著鬥拱比例的減少,檐口深度的降低,柱子比例的細長,不再使用挑高、側腳和翻滾,梁和方的比例較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官式建築呈現出內斂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致而具有象征性。政府式建築已經完全標準化。在清代,政府頒布了《工部工作守則》,而在民間,則有“建築手續”和“園林治理”。由於制磚技術的提高,這壹時期用磚建造的房屋突然增多,城墻也基本用磚建造,用磚建造的“無梁廳”也出現在大型建築中。由於各地區建築的發展,地域特征開始明顯。在園林藝術方面,清代園林成就斐然。

城市建設

1.帝都北京

2.普通城市

明清時期,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城市結構也越來越復雜。由於各種手工業、商業、外貿、軍事據點和交通樞紐,景德鎮、揚州、阿哈瓦、廈門等各種鄉鎮在全國各地湧現。這個時候,磚城、護城河、省會、市、縣、市都有了自己的規矩。現存保存完好的城墻是奚夢瑤安。建於明洪武三至十壹年(1370-1378),唐代在長安皇城基礎上擴建。它是在明朝隆慶四年(1570)用磚砌成的,壹直保存至今。明代Xi安城西、南城墻與唐代長安皇城基本相同,東、北城墻向外擴張了約三分之壹。墻高12m,頂部12-14m寬,底部15m寬。城呈長方形,南墻長4255米,北墻長4262米,東墻長1886米,西墻長2708米,周長約13.7公裏。城的四面都有城門,每個城門的城樓有三層:城樓在外,箭樓在中,主樓在最裏面,是城的正門。瞭望塔和主體建築用圍欄連接起來形成甕。在城墻的每個角落建造壹座塔樓。城墻上每隔120米有98個敵臺(馬面、墩),在臺上建有敵塔,供士兵遮風擋雨和儲存物資。城墻頂部外側還有5984個雉諜(城垛),有城垛和口,用於射箭和了望,內側有壹個無城垛的女墻,防止行人墜落。這座城市周圍有壹條護城河。整個城墻氣勢磅礴,形成了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禦體系。

鐘樓位於Xi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街的交匯處。以前樓上有壹口大鐵鐘,每天早上都會敲壹次鐘,因此得名鐘樓。它有36米高。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原為西街廣濟街,明萬歷十年(1582)遷至此處。鐘樓自下而上由三部分組成:基座、建築主體和屋頂。基座呈方形,四面有門,從地平線到屋頂的高度為36米。有五個深而寬的建築,四周有回廊,可以將古城盡收眼底。建築分上下兩層,三重檐四角。屋檐四角如鳳凰展翅,頂上覆綠玻璃為金寶頂,壹層墻壁粉刷,顯得雍容華貴,宛如唐風。

建築集團

這壹時期的建築群通過不同圍合空間的變化,采用院落重疊的豎向擴展,配合左右兩側的橫向擴展,突出主體建築,以明清時期的北平故宮為典型。這時候的建築工匠在組織空間上相當靈活和敏感。

★詳見北京故宮。

單體建築

明清建築有明顯的復古傾向。官方建築不像唐宋時期那樣浪漫柔和,而是定下了嚴肅、正式、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經高度規範化、定型化,到了清代進壹步制度化,但民間建築的地方特色非常明顯。不過也有少數例外,比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非雲樓位於萬榮縣街店鎮東嶽廟。相傳建於唐代,現存的壹座建於明鄭德元年(1506)。樓寬五間,深五間,外三層,內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有很多木柱,支撐著建築,形成壹個棋盤。在大樓的中央,四根粗大的天柱壹直延伸到頂樓。這四根柱子是非雲大廈的主要支柱。在田童柱周圍,有32根木柱相互支撐,形成壹個整體。平面呈方形,中間平面成為折疊的十字,四周是壹圈回廊,屋頂輪廓多變;三樓的平面又是方形的,但屋頂形象和中層差不多,頂部覆蓋著十字屋脊。

非雲的建築很小,但它有四個屋檐,12個三角形的屋頂邊和32個角,給人壹種非常高大的感覺。每層樓的屋頂也構成了非雲建築非常豐富的立面構成。角落被萬雲包圍著,它很輕,很容易逃脫。這座樓的屋頂鋪著紅黃綠琉璃瓦,木質表面不上漆,呈現出木材的本色,黃如琥珀,樓上掛著風鈴,清脆清脆。

非雲的建築精致而奇特。宋元繪畫中有許多像這樣形狀復雜的建築,但保存下來的實物很少,因此具有重要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歷元年(1573),位於容縣東門古臺之上。亭子有三層,三層寬,壹層深。底層延伸為寬五間,深三間,外觀三檐。它坐落在山頂上,高度為13.20m,屋檐很大,柱子很低,讓真武閣感覺比壹般的亭子要快,看起來像是三重檐的單層建築而不是三層樓。此外,房子的坡度平滑流暢,邊角簡潔平緩,給壹切增添了壹種寬厚的精神。非常清新淡雅,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之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面兩層大很多,也讓輪廓更加鮮明。真武閣不以富貴奢華取勝,而善於淡雅。整個展館用了近3000塊石實鐵力木構件,裸露的木質表面全部是灰黑色,而三重屋頂則是青瓦灰脊,色彩極其優雅柔和。遠遠望去亭臺樓閣,隔著南岸遼闊的平原,東南群山巍然聳立,氣勢磅礴。亭子本身高13米,平臺高近20米,也是周邊觀賞的對象。

地板上有四五根金柱子,貫穿二樓和三樓,它們的腳懸空,在二樓以下5到25毫米,形成了這個建築的壹個特色。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教寺廟大多是明清時期重建或新建的,全國各地仍有數千座。中國的寺廟呈現出兩種風格:壹是位於城市中的大型寺廟,尤其是徒勞無功修建的寺廟,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單壹,整體規整對稱。壹般來說有:山門殿、天王殿,兩者之間的院落布置在鐘鼓二層;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東側殿常為加拉太殿,西側殿常為宗主殿。只有擁有這種雙院、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的,才能稱之為寺廟。此外,生活區的法堂、經堂、方丈、齋堂、雲水堂都布置在後面,或者兩側的小院落裏。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山寺等。二是山村佛寺多是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所變化。分布在天臺、廬山等四大名山和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這壹類。到了明清時期,大部分寺院都在寺旁的第壹個院落裏另開羅漢堂。現在全國有十多個地方,有的是新建的。為了方便七僧受戒,壹些特許的大寺都有永久的壇廳。明清時期,在藏、蒙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區和華北地區,修建和重建了許多喇嘛廟。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些已經相當漢化,但總會保留壹些基本特征,讓人壹看就知道。

這壹時期,中國佛教寺院中出現了拱券式的磚瓦寺,俗稱“無梁寺”,如山西的靈谷寺、寶華山的龍場寺等。這反映了明代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得已經應用於墓葬中的磚券技術應用於地面建築。五臺山仙通寺的無量殿是壹座磚砌建築,重檐,高20.3米。此殿分上下兩層,七間明室,三間暗室,寬28.2米,深16米。它由磚砌成,三個連續的拱門並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由開拱相連。它是中國古代磚石藝術的傑作。無量殿前每層有七個亭洞,亭洞內嵌磚匾。無極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無梁建築的傑作。

明清時期的寶塔種類繁多。在造型上,塔的拱和檐都很細長,像壹條環帶壹樣環繞著塔身,輪廓線也和以前不壹樣。塔因其高聳的身材和突出的形象,在建築群的整體輪廓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成,裝點了景點。事實上,佛塔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宗教條文,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審美對象。因此,不僅道教和伊斯蘭教也建造了壹些具有自己風格含義的塔,而且民間也建造了壹些風水塔(風格塔)和燈塔。它們在造型、風格、藝術性等方面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以廣勝寺洪飛塔為例。

洪飛塔勝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km處的上思寺,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的外部覆蓋著琉璃瓦和琉璃瓦。琉璃瓦深淺不壹,目光炯炯,故名。這座塔建於漢代,曾多次重建。明嘉靖六年(1527)重修,天啟二年(1622)底樓建八角形,十三層,高47.438+0米。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有檐,塔身自下而上逐漸分化,形成挺拔的輪廓。同時模仿木結構建築的風格,在轉角處應用立柱,在扁大方的表面雕刻花紋,鬥拱和各種構件也十分精致。無論是造型還是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風格。塔檐、額頭、塔門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林峰、花鳥蟲等。)均鑲嵌黃、綠、藍三色琉璃,精致炫目,形成華麗繁復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彩玻璃技術的高超水平。塔是中空的,有翻過來的踏板,可以爬上去,是中國玻璃塔的傑作。

金剛寶座塔是群塔的壹種,俗稱“五塔”。它起源於南亞次大陸,以釋迦牟尼佛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曾經出現在北朝的壁畫中。但壹直沒有推廣。藏傳佛教廣泛采用這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型的象征。除了西藏和蒙古,中國北方在明清時期也建造了壹些這樣的塔。大部分在北京和承德。北京著名的塔有明代的真覺寺、清代的碧雲寺塔、西黃寺凈城塔。

真覺寺,位於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成化九年(147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為避諱雍正帝,大修改名大正覺寺。因寺內有五座寶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朝永樂年間(1413左右),壹位印度高僧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五尊金佛和印度風格圖案的“佛伽耶塔”。永樂皇帝下令建廟,建塔,按照所呈現的圖案,用九年時間完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王座是壹個7.7米高的平臺,由磚和漢白玉制成,分為6層,從下到上收集了0.5米,外觀莊嚴。最下面壹層是住友,最上面五層,每層都是壹排佛龕,每個佛龕裏都雕有壹尊佛像。寶座頂端的平臺上,有五座方方正正的石塔,檐下密密麻麻:中央寶塔13層,高約8米,象征毗盧澤納佛;四角寶塔各有11層,高約7米,東塔象征阿濟佛;南塔象征寶生佛;西塔象征阿彌陀佛;北塔象征佛的成就。這座塔所象征的佛像叫做五方佛。每座塔都是由數千塊預先雕刻好的石頭組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有壹券門。塔內有44級石階,盤旋而上,通向王座的上層平臺。舞臺下面還罩著壹個圓形玻璃罩。塔座和塔身雕刻有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塔上刻有壹對佛印,寓意“佛印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不可動搖的印象。

平民住宅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四合院建築的代表。它的庭院寬敞、寬敞,四面的房子都是獨立的,之間有遊廊連接,居住非常方便。四合院是壹個封閉的房子,只有壹個街門通向外面。緊閉的大門來自成天地,私密性強,非常適合專屬居住。院子裏,四面的房子都向院子裏開,壹家人其樂融融。因為院子寬敞,可以在院子裏種樹種花,餵鳥餵魚,堆石頭美化環境。居民不僅享受舒適的住房,還分享大自然賦予的美好世界。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重要的裝飾墻。它的大部分是由磚制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屏蔽大門內外雜亂死板的墻壁和景物,美化大門處的人口。當人們進出大門時,首先看到的是堆疊精美、雕刻精美的墻壁以及嵌在墻壁上的吉祥文字。穿過壹個小吊花門,就是四合院的內屋。內屋是壹個院落,由北室、東廂房、西廂房、掛花門的建築圍成。在封建社會,內屋的住宅分配非常嚴格,位置優越的第壹間房子應該由老壹輩的祖父和妻子居住。北室三間只有壹間對外開放,稱為主室。兩邊兩個房間只開了大廳的門,形成壹個套間,成為壹個明暗相間的格局。正殿是家庭成員在元旦居住、招待親戚或祭祀祖先的地方,兩側臥室較多。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壹夫多妻制下,東邊尊貴,占正房,西邊卑微,占廂房。東、西廂房可單開或與主房相通,壹般用作臥室或書房。東廂房和西廂房都是年輕壹代住的。廂房也是明暗相間,中間是客廳,兩邊是臥室。也可以在南側隔出壹個房間,作為廚房或者餐廳使用。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往往建有後方軍宅或後蓋樓,主要供未婚女子或女仆居住。

中國南方的民居院落很小,周圍的房屋連成壹個整體,稱為“壹封”,適合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的房子多采用鬥穿式結構,房屋組合靈活,適合地勢不平的地方。南方民居多采用白墻白瓦,給人壹種高雅的感覺。在南方,房子的山墻喜歡做成“火山墻”,可以認為是硬山的誇張。在古代壹些人口密集的南方城市,屋頂上方的這種山墻確實能起到縱火的作用,同時也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神話式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可分為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圓形的土樓是最富有客家傳統色彩的,也是最震撼的。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遊的漢人,在1,900多年前戰亂頻仍之時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蕩時期,為了避免外界的沖擊,客家人不得不靠山來經營和群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碎石、木條等建造單體房屋,後連成大屋,再建造多層方形或圓形土樓,抵禦外來壓迫,防禦土匪。這種奇怪的土樓後來流傳到福建、廣東、江西、廣西的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開始,土樓越建越大。在古代甚至解放前,土樓壹直是客家人自衛的堅固堡壘。

另外,我國其他地方的民居也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相對自由,不受“法”“規”的束縛,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 上一篇:《中國園林五·六篇》教學反思
  • 下一篇:最美孝順少年的感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