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黃帝內經》中提到血瘀的章節有哪些?

《黃帝內經》中提到血瘀的章節有哪些?

中醫活血化瘀療法是針對血瘀證而創立的,歷史悠久,發展迅速,應用廣泛,自古以來就受到眾多醫家的重視。因此,了解活血化瘀法的形成和發展,尋根究祖,推其演變,謀其發展,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就其起源和發展作如下論述,以供同仁參考。

1《武威漢代醫簡》第壹次提到活血化瘀法。

漢代武威醫簡是寫於《黃帝內經》前壹世紀中葉的壹種木簡。據專家考證,這些木簡和馬王堆漢墓醫書是同時期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醫書。竹簡* * *,共92篇,其中9篇記載了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短文中所包含的治療“血瘀”的具體方藥,反映了後世中醫“氣為帥血,血為氣之母”理論的具體運用。對於長期瘀滯的患者,用蟲藥這種活血化瘀的重藥來搜絡,增強了疏通經絡的效果,顯示了其治療方法和藥物的多樣性。同時說明活血化瘀法最早應用於武威漢代醫簡。

《內經》為活血化瘀奠定了理論基礎。

《內經》雖無“血瘀”二字,但有“凝血”、“凝血泣”、“壞血”、“血淤”、“血滯”等30余個與血瘀相近的名稱,並在部分章節中論述了血瘀的原因及引起的癥狀。在治療方面,《內經》指出了以疏導為主的基本治療原則。比如“蘇文?9?《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血固者當定之”,蘇文·奧《真道理大論》指出:“消其血,使其調,使其和”,“固者消之”,“固者散之”,“留者攻之。”蘇文?9?9湯醪上寫著“革除舊弊”。“淩叔?9?9蕭《解珍篇》說:“陳被除,血被除。“以上可視為活血化瘀法的理論原型,形成了活血化瘀的基本理念,從而為後世醫家研究發展活血化瘀理論,創制活血化瘀方藥奠定了理論基礎。

3《傷寒論》首創淤血的辨證論治。

韓?9?張仲景是瘀血學說的創始人。他在《金匱要略》“驚嘔下血滿胸痹之癥”中總結前人經驗,首次提出“血瘀”之名,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諸病,開創了後世血瘀證的先河。久病入絡,瘀血內阻,加重病情,應以活血化瘀為治。在瘀血、血瘀、疲勞、癔病、產後腹痛等疾病的治療中,敘述了淤血的幾種主要癥狀和脈象,淤血的病因和治療在其他章節中論述。在《傷寒論》中,對血瘀證有詳細的闡述。首創瘀血辨證論治方藥,創制桂枝茯苓丸、夏血湯、任濤承氣湯、抵當湯、鱉甲煎丸、大黃地鱉蟲丸、旋覆花湯、溫經湯、當歸芍藥散等方劑。張仲景的活血化瘀方藥,可謂用藥精當,法度嚴謹,配伍巧妙,旨在“五臟真通暢,人安。”對指導臨床用藥具有深遠的意義。開辟了治療雜病、傷寒、婦科血瘀的新領域,為後世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樹立了典範。

4唐宋時期的副刊

漢代以後,唐宋以後乃至金元以後,活血化瘀的方子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補充。同唐代,如《病因論》、《千金方》、《外臺秘方》等。,將血瘀作為壹種證候,在相關疾病(如血證、瘀積)的病機中加以闡述,使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在理論、方藥上得到進壹步發展。如唐?9?孫思邈《備與千金方耀方》在仲景任濤承氣湯、抵當湯的基礎上,裁出治療婦女月經失調的桃仁湯、芒硝湯、桃仁湯,裁出治療婦女月經失調的仲景大黃蟲丸桂心酒方。宋元太平惠民和記局的藥方,用五靈脂,其性溫和,善於活血化瘀止痛,與蒲黃壹起組成笑散之方。由於本方具有良好的祛瘀止痛作用,其應用在後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朱丹溪重視解郁散結,創立了氣血、濕、痰、食、熱皆郁的理論。其中,氣血的郁結尤為重要。他認為“氣血和則百病不生,有郁則百病生”。他所說的抑郁癥可以看作是血瘀的早期或輕度癥狀。

5現代創新與發展

近幾十年來,國內學者在繼承中醫精髓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對活血化瘀藥物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臨床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活血化瘀藥物對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血小板功能、凝血、抗凝、微循環功能、血脂調節等都有壹定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篩選出大量有效的活血化瘀藥物並應用於臨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尤其是近年來,活血化瘀的研究已經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如中科院院士陳可冀主持精制血府膠囊、芎芍膠囊治療冠心病、預防冠狀動脈介入術後再狹窄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但是,如何從單位藥物中提取有效部位或成分,並闡明其作用機制,仍然是我們目前需要思考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法源遠流長。可以說起源於秦漢以前,發展於漢末,補充於唐宋金元,完善於明清,創新於近代。同時,我們深信,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現代科研方法和手段,在不久的將來,將為活血化瘀中藥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

  • 上一篇:無錫的風俗文化
  • 下一篇:曬煙的起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