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典故
據說五代以後蜀國的君主孟嘗君是壹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君主。公元964年底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壹個叫辛的單身漢在紅木板上寫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家客廳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余慶,甲節長春”。第壹句的大意是:新的壹年享受上壹代的遺產。第二句話的大意是,節日表明春天總是在那裏。此後,符濤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不僅表現為用駢聯代替了“申屠”和“雷宇”,而且擴展了符濤的內涵,不僅辟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許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春聯。在宋代,在紅木板上寫對聯是相當普遍的。王安石的詩《壹月天》中寫道“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每天總要以新桃換舊桃,體現了每年除夕掛桃符的盛況。與此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象征幸福吉祥的桃符寫在紅紙上,以前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到門神身上,桃符的內容也演變為表達人們對來年吉祥、豐收的美好祝願。
“春聯”壹詞出現於明朝初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喜歡排場,也喜歡大家族每年除夕貼的桃符,所以想推廣。有壹年除夕前,他頒布了壹道聖旨,要求金陵家家戶戶在門框上貼上用紅紙寫的春聯,迎接春節的到來。大年初壹早上,朱元璋微服出巡,挨家挨戶檢查春聯。每當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都很開心,贊不絕口。朱元璋在視察時看到壹家不貼春聯,非常生氣。他問為什麽。侍從回答:這是壹個從事殺豬切豬的師傅。他過年很忙,還沒來得及找人寫信。朱元璋命人帶上筆墨紙硯,為這壹家人寫了壹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寫完後,我會繼續巡邏。過了壹段時間,朱元璋巡宮回宮時,又路過這裏。他看到屠夫家還沒貼他寫的春聯,就問怎麽回事。主人恭敬地回答:“這副春聯是皇帝親筆寫的。我們高掛中堂,每天都要燒香。”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侍從給這家人三十兩銀子。可見“春聯”的命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用行政命令、頒布詔令的方式在家家戶戶推廣的。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春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春聯在當時已經成為壹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節貼春聯,貼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歷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集》、《燕京歲時年譜》等著作,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符濤”。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有壹個鬼世界,裏面有壹座山,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頂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壹鳴,夜遊的鬼魂就會趕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分別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把它們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門口,以辟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認為這樣做也能消災。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殺煞之意,二則表達美好祝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他們還在象征幸福和好運的紅紙上寫對聯,並在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兩側,以表達人們對來年好運的良好祝願。
為了祈求家族長壽,壹些地方的人們還保持著貼門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了兩個門神,所有的妖怪都會害怕。在民間,門神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長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氣質和非凡的技能。他們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鐘馗,這個被人們推崇的捉鬼人,就是這樣壹副奇怪的樣子。所以民間的門神總是怒目而視,面目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兵器,隨時準備與膽敢上門的鬼怪作戰。因為中國房子的門通常是兩個相對的,所以門神總是成對的。
唐朝以後,除了和,人們還把唐朝的兩位武將秦和尉遲恭當作守門人。相傳唐太宗生病,聽到外面鬼叫,徹夜不眠。於是他讓兩位將軍手裏拿著武器到袖手旁觀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鬼魂騷擾了。後來,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種習俗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