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2014年開始,隨著高鐵的競爭加劇及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公路客運行業開始從高峰回落,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這個局面形成,表面上或在壹定程度上有外部競爭的影響,但本質上還是市場的供需矛盾所引發。面對日益碎片化、精準化、個性化的出行市場,傳統的以站場為核心的公路客運體系已然落後於時代——無論形式還是內容。
以滴滴出行為代表的等互聯網出行模式的出現,壹方面迎合了大眾對出行服務的品質要求,壹方面也更加彰顯了傳統模式的不足與落後。因此,行業轉型與升級成為擺在公路客運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2015年起,無論是企業、還是主管部門都在積極嘗試和摸索。為了給企業松綁,交通運輸部先是就“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道路客運轉型升級”印發了指導意見,又於2016年,2020年對《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進行修改,重新發布。《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規範》也在不斷修訂和完善。變革力度不可謂不大,政策扶持也不可謂不到位。
壹時間,我們都在談論定制化服務,談論 旅遊 集散、談論多元化發展。可是,幾年過去了,有幾家企業真正轉型成功,有幾家企業真正獲益?我們討論“互聯網+”,可是互聯網+道路客運,究竟應該是什麽樣,有多少人能說清楚?時至今日,整個道路客運產業,莫說反彈,就連駐底這壹目標都是通過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而促成的。可以說,目前行業內對轉型升級的所進行的研究和 探索 ,已實施的措施和手段都遠遠談不上成功。
“破”是“破”了,但“立”還是無從說起。所有從業者對順風車、黑車所引發的惡性競爭和公***安全風險深惡痛決,可是從用戶角度,卻只能在便利性、安全性之間做二選壹的取舍。
問題出在哪裏
個人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
壹、思維定勢問題
轉型不是簡單的開車轉向,轉型本身就是壹次思想體系的重塑過程。以往區域性壟斷的市場格局,多年苦心經營才樹立的政策壁壘和話語權柄,已經使眾多運輸企業習慣了的坐地等客的經營模式。要完全切換到放低身位、迎合市場、主動出擊的找客模式,從姿態調整、思維轉換、到適應執行都極具挑戰性,都需要壹個痛苦的蛻變過程。至少就目前而言,這個過程遠未結束。
二、人才儲備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大背景下,無論是定制客運、網約車、還是 旅遊 集散,究其本質已經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業務,而應該納入互聯網大生態。任何的轉型升級,離開互聯網,離開數字技術都是開 歷史 倒車,市場不會接受,也不可能成功。
可問題就在於——互聯網的人才,我們傳統企業有嗎?互聯網的運營、推廣的經驗思維,我們有嗎?
三、左手還是右手
目前行業內,很多企業都是站場+車隊二元經營體系,利用站場從其他企業承運中抽成,利用車輛與其他站場分利,壹直是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有效途徑。而今,企業壹方面對站場長期虧損的經營負擔苦不堪言,但另壹方面,又對其本身固定資產的屬性所帶來的估值和經營便利性戀戀不舍。
於是,便產生壹個左手和右手的問題,真的要(或者只能)左手打右手?棄站場於不顧,全力扶持車輛的定制服務?面對辛苦幾十年打下的壹片江山,幾代人多年心血積累的動輒以億計的有形、無形資產,恐怕不是輕松壹句轉型就能割舍得下。
理智與 情感 的矛盾、目標與習慣的差異、守成與轉型的沖突,這些都存在壹個左手還是右手的命題。
四、產業屬性的限制
在我國,公路出行由於天然自帶公***服務的屬性,所以,安全問題始終是懸在所有從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更是行業主管部門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同於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思維和政府有限責任制,中國的國情、 社會 主義體制決定了政府對公***安全的無限責任。在這壹點上,主管部門退無可退,也無處可退。
作為當下供需求矛盾中心的客運站,雖然其局限性顯而易見,但作為以往行業監管的壹個重要窗口,卻在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如車輛日常安全檢查、從業人員的資格核驗、乘車危險品的排查等,客運站被弱化、客運站的這部分功能該由誰替代、如何替代?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
新客規的出臺給企業松了綁,卻增加了監管的負擔,帶來執行上的模棱兩可和事後追責的不確定性。所以,能否給用戶、主管部門壹個可靠的安全保障,決定了轉型之路能走多遠,走多順。我們應該不只壹次聽說過,某某城市,剛剛開始推行定制客運,因為壹次安全事故就不得不全面叫停。
五、流量平臺之殤
我壹直認為,公路客運轉型之路之所以如此波折,之所以在之前的壹波移動互聯網大潮中,沒有像網約車壹樣產生壹兩家顛覆性的互聯網獨角獸,部分原因是金融資本界、BAT等大流量平臺沒有深度參與。是他們不感興趣?不是,衣、食、住、行四大剛需,千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BAT們不可能沒有興趣。
之所以如此,壹是因為行業整體處於下行趨勢,前景不明;二是因為公路出行無法像其他互聯網服務(如網約車)壹樣,直接用壹種簡單的產品、商業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
面對日益碎片化的市場需求,就意味著碎片式的產品、服務和運營,而出行服務的品質保障又必須是供應鏈級別的。
因此,簡單的鏈接、撮合行不通。而深層次的OTO就需要互聯網平臺與傳統企業(線下業務)在產品、業務上的深度融合。
公路客運就現在的情況就是,大流量平臺想下沈卻無從落腳,而傳統企業想出去,卻不知道門應該開在哪裏,甚至連自己究竟提供什麽樣的服務好,都莫衷壹是,更妄談如何與這大流量平臺對接了。
只有先找到問題,才能真正找到解決方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