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 438+2009年11假期,帶鮑曉自拍)
近年來出現了壹股漢服熱潮,甚至出現了很多漢服愛好者。而穿漢服,在我看來,有兩層意思:
(1)欣賞美的壹種方式。從發型、發飾到重點服飾,現代人穿著優雅的漢服穿梭於城市,還有人感受著古風之美,仿佛時光倒流。所以現代穿漢服是壹種美的享受,也是壹種奪人眼球的武器。
(2)穿漢服強調壹種愛國情懷,喚醒傳統文化。現代很多人講究儀式感,穿漢服能以“形”傳承文化,展現中國風和東方美。
(三八演出前試穿漢服)
從時效性和實用性來看,漢服的普及其實是不可行的。
尤其是女生穿漢服的時候,頭上不可能紮個大馬尾。所以穿漢服的時候,壹般都會襯上壹個合適的發型和發飾。穿漢服需要很長時間,搭配合適的妝容。在壹個強調時效性的快節奏社會,想要普及漢服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漢服的種類來看,有上下相連的“深衣系”,有上下分開的“深衣系”,也有多用於常服的“裙系”。可見漢服的壹個共同特點就是下半身要麽是“連衣裙”,要麽是“裙子”,所以日常生活中不方便穿漢服。想象壹下穿漢服騎車。
(左:2019廣州書展暨南國書香節)
平時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場合穿自己喜歡的漢服。以及壹些大型活動,如開幕式、圖書節等。,還能提醒市民穿漢服,顯示儀式感。
(旋律啟蒙~伊東)
我非常反對現在流行穿漢服,原因很簡單,我們要考慮55個少數民族的感受。現在都什麽年代了,還搞狹隘的大漢族主義?現在是中華民族的時代,是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如果漢服流傳到全國,肯定會傷少數民族的心。
華夏子孫在魏晉時期被稱為“漢人”,當時正發生五亂,中原人民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機,不得不團結起來,於是就有了“漢人”這個名稱。這個時候我是非常贊成推廣漢服的,因為這個時候推廣漢服可以凝聚人心,團結外界。這個時候漢服就是壹個種族的象征,可以號召漢人團結起來,對抗蕪湖之亂,否則漢人就要被殺。
但是現在,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融合,蕪湖已經融入了漢人的血液,經過隋唐元明清,蒙古、藏、滿、回等民族也融入了華夏大家庭。現在提倡漢服普及已經沒有意義了。如果真的要普及國服,應該叫“中華國服”,而不是“漢服”。因為中華民族,不僅僅是漢族,是生活在中國的。這是幾千年發展融合的結果。這是各民族特別是漢族幾千年生活洗禮的結果。這個民族團結的成果來之不易,不能走回頭路。
近代日本侵略中國,就是想剝奪中國的邊疆,以削弱中國。但是中國的仁人誌士通過他們的努力,打敗了日本的陰謀,團結了中國各民族,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現在壹些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的人想普及漢服,不就是浪費了近代以來有誌之士的犧牲和努力嗎?
當然,漢服作為民族文化遺產,是可以傳承和發揚的,但絕對不能強行推廣到全國,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然我們和清初把理發令推廣到全國有什麽區別?
註:圖片均來自網絡。
漢服這幾年逐漸被很多小朋友喜歡。在街上經常看到小姐姐小哥哥穿著漢服路過,飄飄欲仙的童話就此誕生,讓人回眸兩次。
這個問題,首先觸及到我們這個著名民族漢族的起源。為什麽叫我們漢族?* * *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法是,民國以前,國際上習慣稱之為“民族”的概念,在中國並不是很流行。我們大都稱自己是中國人和漢人的後代,所以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漢人”的稱謂。
但學者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即大漢朝。我們堅信,我們的民族之所以被稱為漢族,與漢朝這個強大的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縱觀漢朝的經濟、軍事、政治、外交,我們作為壹個超越世界各國的大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我們的影響力不像某些國家那樣自我標榜。對其他國家的崇拜是他們對我們的經濟和文化的可憐的自我嘆息造成的。學者們覺得這是我們漢人最引以為豪的。
同理,漢服作為我們民族的著裝風格,自然也會因漢族而出名。
回顧當下,與其說是懷念漢服,不如說是在向中華文化致敬,向我們悠久而強大的漢民族致敬。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壹次歷史性的改革。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在中國推行“胡服騎射”,給趙國帶來了巨大的軍事進步。這裏我們強調“胡夫”。趙國君必須愛國,但他想穿胡服的原因只有壹個。因其袖寬裙松,上戰場不便,故提出借鑒改革。
我們回頭看漢服,會不會有這樣的特點?
加入漢服的普及,我們都穿漢服上班擠公交。妳會踩到我的裙子嗎?衣服的不便會不會拖慢我們的工作效率?畢竟我們好久沒穿漢服了。
漢服是我們民族的服飾文化。我們可以舉辦漢服節來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但是普及真的不是壹個好的選擇。
同意推廣漢服。
漢服不僅是漢族的漢服,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漢服!
視頻作者:@褻褻褻褻
這是絕對不能提倡的,因為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飾。如果提倡穿漢服,可能穿漢服會膩,但是提倡穿秦服。現在的人生活好了,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該穿衣服了,就覺得瀟灑。漢服出現了,唐裝出現了。好像社會越發展,衣服越好看。嚴重點說,當今社會的文化水平還不如歷代。如果,幾百年後,後人對今天穿漢服該有什麽評價?不要太美好。壹個時期總有壹個時期的文化生活,要尊重時代的發展!弘揚時代文化!
應該不會普及,純屬個人愛好。況且漢服也不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
服裝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趙的《騎射》,就是為了方便作戰和工作。再說了,真正出土的漢代的衣服,和我們現在提倡的漢服是不壹樣的。現在穿的漢服是壹種宮廷服裝,不是普通人日常穿的衣服。就像現在,不可能把壹個歌手喜歡的衣服當成流行的衣服,當成日常穿的衣服。
不過作為個人愛好,穿漢服還是值得鼓勵的。我覺得個性的張揚,特色的表達,是壹個自我覺醒的契機,讓我們脫離所謂的集體意識和宏觀敘事,從而擁有鮮活的個體生命。這就是文化本身及其功能!
我們不應該強調漢服的統壹穿著。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飾習慣,這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有其獨特的適應性。要求統壹穿漢服,有以下缺點:
1不利於民族團結;
2、不利於生產生活習慣;
3.加上了種族歧視的色彩。
我覺得漢服應該普及推廣。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各個朝代的衣服都不壹樣。我們應該普及不同朝代的服裝。如果人們因為知道而喜歡,因為喜歡而接受,因為接受而接受,社會就會減少對漢服的偏見。
首先要知道什麽是漢服。漢服的全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韓家冠、漢裝、華服。它是從黃帝到明末清初,以中華禮儀文化為核心,在漢族主要居住區自然演變形成的。具有漢族獨特的風格和性格,是中國“衣冠之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塞勒斯之國”的體現,承載著漢族的染織。
其次,我們的文化部門可以倡導和鼓勵漢服的穿著。在當今時代,傳統的寬袍大袖的漢服確實不方便日常穿著,但是漢服是可以改進的。比如中國的服飾還是很好看的,方便生活。漢服的優秀方面,比如裝飾圖案,可以吸收到現代服飾中,去其精華,讓漢服更適合人們的審美和生活。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不要對別人的穿著有偏見。這幾年,走在街上,經常可以碰到穿漢服的年輕人。數據顯示,漢服消費者普遍年輕化,95後成為漢服,最大買家是90後的5倍,由於部分長輩不了解漢服,仍認為是奇裝異服,讓部分年輕人感到無奈。還有,不是所有喜歡漢服的年輕人都買得起昂貴的漢服。請稍微懂漢服的人不要隨意指出別人穿什麽漢服。
我覺得用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來對待就好了,不普及,不打壓,讓人自然而然的喜歡。
漢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美觀大方。漢服是我們傳統文化留下的瑰寶之壹。漢服包含了中國人的文化密碼。每壹個痕跡,每壹個結,每壹針,每壹朵花,每壹根草,都能展現中國美的魅力。我也很喜歡漢服。
穿漢服代表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支持和熱愛。現在有壹股國風迅速掀起,很多年輕人開始欣賞我們的傳統國風。比如國風的小說、漫畫、電視劇、電影、歌曲、漢服、水墨畫等等都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京劇、相聲、古箏、阿姨、琵琶等傳統藝術也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不過還是不建議普及漢服。漢服雖然好看,但是穿起來比較復雜,而且在現代,穿漢服也不是很方便。現在我們的衣服褲子都有口袋,可以放手機錢包紙巾之類的東西。不過漢服講究精致。沒有這些口袋,出門帶個背包就不太方便了。
另外,漢服材質壹般都是紗、絲等較薄的材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註意就會有破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需要穿工作服或者更耐臟耐磨的衣服。如果他們換成漢服,那就比較麻煩了。
這個社會是新時代,我們回不去了。就像我們的前女友,再好,事情也變了。文化語境不同,妳可以錯過,但眼前晃來晃去的只有妳現在的女朋友!
個人建議可以慶祝漢服節。當然,漢服愛好者愛怎麽穿就怎麽穿。普及有點不現實,畢竟漢服穿起來比較復雜。
在農村或者落後的城市,穿漢服可能會引起別人的註意。連和服和漢服都分不清。
這和文化差異有關。很多人根本不明白穿漢服就是嘩眾取寵,而有些人假裝穿漢服就是為了過節炫耀。
要普及漢服,首先要普及文化。這是壹個漫長的過程。
先說漢服的起源:
從黃帝即位到17世紀中期,即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中華禮儀文化為中心,漢服經過自然演變形成了獨特的漢族風格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體系。那是中國的“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禮儀之邦”。
最近的漢服運動興起於2003年。河南鄭州的王樂天是為了復興漢服而穿漢服上街的第壹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效仿。其實漢服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恢復中國傳統服飾的地位,復興中國文化。
漢服有披風、荷葉邊、直荷葉邊、襯衫、歪荷葉邊、半臂、齊胸、裙子、雙排扣裙、荷葉邊裙、有領裙。下面發幾張我喜歡的照片,大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