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隴上煙花城”如畫的臨澤詩意的生活

“隴上煙花城”如畫的臨澤詩意的生活

隴上煙花城

如畫的臨澤詩意人生

丹霞奇觀

戈壁天堂

春風吹來,春林盛開,祁連山下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在清澈的雪水中,滿眼綠色,憧憬著生命。其間南平祁連山險峻,北圍李奇峰。戈壁和沙漠緊緊擁抱著壹片碧玉般的沃土,這就是臨澤。

臨澤黑河煙林景區

多雲煙花

四季風景如畫。

地處西北腹地的臨澤,在祁連山和鶴立山的呵護下,在終年積雪和壹望無際的黑河的滋養下,在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建設下,已經成長為江南的美麗容顏。

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山上桃李層層,雲間煙火為人。”我想,如果不經意的雲懂得取舍,它壹定會在百花齊放、春光明媚的初春流連忘返;如果說“日出比火好,春日綠如藍”是江南的標準,那麽臨澤早就“比江南好”了。

隨風,“亂花”紛紛落英繽紛,淺淺的塵埃在幾場細雨中悄然落定。當清新的“綠”開始在天地之間潑墨的時候,夏天來了。在我眼裏,沒有鵝黃色背景的深綠色是那麽的茂盛,把生活的層次展現到了極致。在遙遠的田野裏,拔節抽穗;荷塘附近,浮傘露在外面。當我們還在迷戀它那“連荷葉無限美”的婀娜多姿的風韻時,回頭看,已經是“芙蓉暗香”了。

如果說臨澤的春夏是迷人的,那麽秋天的魅力更值得品味。颯颯秋風中,南遷的大雁從空中飛過,高高的天空上寫著大大的“人”或“壹”,讓天空更具動感和寫意;人心仿佛在這水墨般的寫意中翩翩起舞。

當10月胡楊金黃的葉子點亮藍天時,孩子們在涼爽的西風中東張西望,期待北風從更遠的地方日夜兼程。冬天,它伴隨著雪花之歌中的壹聲嘆息而來。落入傷心人眼中的是冷雪中的長風,墜入幸福人懷中的是吹遍天下的瓊花。

臨澤不僅有春花的浪漫、秋果的豐碩、四季的繽紛,還有山巒的蜿蜒、峽谷的壯闊、河流的迂回魅力。黑河煙林、流沙、春望不用說,峽谷奇觀不用說,晨鐘暮鼓,光是響徹中國的五彩丹霞就足以讓世界為之著迷。

無論春夏秋冬,清晨傍晚,午後晴空,走進丹霞,登高遠眺,低頭凝視,靜靜徜徉,總能獲得“色如蓮花,又似明霞”的奇妙風情。它在夕陽和幻化中,在北方的飛鳥和雪峰中,顯出它的雄偉;在雲霧繚繞、雨雪紛飛中也是美輪美奐。走著走著,就能領略到它在人換景時原有的誇張狂野的色彩美;當妳沈默的時候,妳可以在白雪覆蓋的祁連山和周圍的荒野的映襯下,欣賞它獨特的荒涼風格。真是“老龍蟠立峰壁,芙蓉剪出作畫”,名不虛傳!

爆炒魚

油渣餅

人間煙火

食物是芳香的,漂浮在野外。

臨澤是壹個熱愛美食的小鎮。

司馬遷說“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住在這裏的人是典型的西北胃。通常,面條是主食。以加工的生面條為例,有面條、魚子、鞭炮、香頭、長面、堿面、蕎面、掛面、黃面、丁丁面、斜花面、杏殼面、菠菜面、帶刀面、鋼絲面。真的不壹樣。經過聰明能幹的家庭主婦們的烹制,變成了美味的肉面,牛肉面,紅燒肉鞭炮,幹拌面,渣江面,肉末面,炒面,徽面,拉面,掛面,米飯和葫蘆面,雞湯面清香鮮香,炸魚,炒面,還有壹盤拌著酸醋的黃涼面。

壹個熱愛美食的城市,壹定充滿活力。天亮時,臨澤的大街小巷已經沈浸在或濃或淡的熱霧中。牛肉面仍然是這裏最好的,但聰明的減肥者結合臨澤人的口味,開發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大肉面。在壹清湯、二白(拉面)、三紅(辣椒)、四綠(豆角代替香菜)的基礎上,加入了黃武(炸豆腐條),既重又厚,受到大眾的青睞。除此之外,豆漿、油條、菜盒、煎餃、豆腐腦、油泡、五谷米粥、小鹹菜也閃耀著誘人的光澤,讓從睡夢中醒來後還略顯迷糊的人聞香而止。新的壹天從這碗香噴噴的早餐中的興奮開始。

黃昏時分,最熱鬧的地方是浙商廣場和金澤廣場。閃爍的霓虹燈夾雜著高低呼應的喊叫聲,光影中彌漫著說不出的煙火氣息。收工的人,或三五成群,或獨自壹人,流連於這名副其實的煙火之間。只見火上各種肉菜發出“滋滋”的聲音,還有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爆炒在這裏,三五杯酒下肚,人們已經輕輕卸下了工作的重擔,稱兄道弟,猜拳令,真是人生之樂。還有夜風中搖曳的酒,上下撥動不眠人的心弦,推杯換盞,遙望星月,把那些糾結纏綿的思念,印進了或深或淺的歲月年輪。

臨澤美景

節日煙火

生活充滿了詩意。

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臨澤,曾經繁華如古絲綢之路上的壹顆明珠。在迎送南北商人的過程中,產生了相關的民俗和民風。久而久之,再經過文人墨客的描繪,這些民俗成為了歷史風俗的復合載體和多彩畫卷。

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臘八節等傳統節日裏,燃放煙花爆竹在民間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每逢節日都要掃堂,置辦新衣,宰殺牲畜,蒸饅頭蒸桃子,布置各種食物,在餐桌和菜肴上印證“民以食為天”的古話。除夕夜,各村居民貼春聯、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後,會在半夜“熬醋湯”,戶主會拿著壹把巨大的鐵勺子,從爐子裏拿出壹塊燒得通紅的石頭。老陳醋倒在滾燙的石頭上,壹股濃濃的酸味立刻飄散開來。壹家人盛裝打扮,跟著主人進廳祈福,進臥房祝“身體有福,子孫長”,來到牛欄、羊欄前。禱詞變成了“牛羊飽,六畜旺”。

除了這些重大節日,作為壹個煙花小鎮,民間還有很多節日。比如農歷正月二十,家家戶戶在這壹天攤煎餅,以示天象;二月二這壹天,有壹種說法是萬物萌芽,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做好吃的煎蛋、熱面、蔥花餅來祭祀土地神。這壹天還有“龍擡頭”的說法,男女老少理發是必不可少的活動。3月15日的“靈山節”,很多村堡在這壹天跳入靈山,據說可以在地上居住。5月13日的“磨刀節”預示著農民要割鐮刀收割了。六月初六,很多人去沙窩曬太陽,據說能治好腰腿關節的老寒癥。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們會給老人買暖和的冬衣。過了“冬季至日”,也就是“小寒”和“大寒”的節氣,北方將進入最冷的季節。有文化的人家會掛“九九祛寒畫”,每個字每天用紅筆塗上壹筆,叫做“數九”。八十壹天後,九個字全部寫完,“數九”結束,迎來“立春”。

妳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人們,什麽都不用準備,什麽都不用等待,為勞動歌唱,為創造慶祝,為生活歡欣鼓舞。人不計較得失,以貧富為界。人們願意讓他們的愛變得深厚,讓他們的氣質自由地展現。這不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嗎?

臨澤縣

歷史煙火

歷代英雄傳說

臨澤,建縣2100年。公元前111年,西漢以“昭武”為縣名,壹直沿用到西晉開國。晉朝皇帝司馬燕尊為文帝,為避諱文帝,昭武縣改名臨澤縣。公元400年,李詠的西涼和巨渠孟勛的北涼開始點燃戰火,爭奪黑河以西和臨澤地區的前沿陣地。從此拉開了臨澤歷史變遷的序幕。長達二十年的戰爭,以不如廖權殺李信而告終。臨澤縣清乾隆年間進貢學生喬巖有詩壹首,名為《遼泉古城》:“此處塵土西起,七千兵死,狀元廟奇絕,不如狄道辛忠義”。

沿著臨澤黑河北岸的明長城走,經過了平川堡、柳樹堡、明沙堡、板橋堡、古城堡等地。我們在長城兩側壹定距離處看到了壹座城堡,還建了壹座烽火臺。然後我們向北,經過板橋北灘和鶴立山,在大漠戈壁和崇山峻嶺中也看到了壹個又壹個碼頭。從外觀上看,多為鬥形,也有帶觀察孔的方柱;從建築材料來看,有的是用泥土或夯土填塞的土塊建造,有的是用紅柳、棘或蘆葦、碎石層層壘砌,有的是用石塊建造,夾雜少量雜草和泥土。這是明清時期匈奴征服河西地區時修建的長城和烽火臺。千百年的風沙侵蝕,讓他們失去了往日的雄壯形象,但戰爭和硝煙過後的淳樸滄桑,卻顯示出他們博大精深的內在品質,讓他們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往南行駛,在祁連山腳下的梨園谷的山坡上,會看到壹堵夯土砌成的城墻橫臥其間,宛如壹條蛇龍從山脊上蜿蜒而下,十分壯觀。這面墻長300米,高約2米,底寬3米,頂寬1.5米,就是著名的“關門口”。據史料記載,這堵墻形成於明代,後由官員孫尚書、張永根在康熙時期修建。東起邊渡口,西至嘉峪關南山邊墻,用木柵欄抵禦外敵入侵,守護河西安寧。

走在臨澤村的大街小巷,會看到高聳的烈士紀念碑、莊嚴的烈士墓、拴馬樁、紅軍井、紅軍壕,這樣的歷史遺跡比比皆是。這些遺存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體現、濃縮和升華的詩篇。紅色文化,在起伏的祁連山的環抱中,在蜿蜒的黑色河水中流淌,在臨澤的角落裏蔓延...

那天無意中翻了翻字典,發現“煙花”有四個定義:炊煙,指人煙;熟食;煙花;燈塔。看到這些心的時候,我覺得有點莫名的感動,因為如果配上“畫”,就完全表達了臨澤這座小城給世人留下的印象。

我深深迷戀著這片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故鄉土地。

  • 上一篇:描寫成都文化的詩歌
  • 下一篇:桃子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