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腦大廈的主要內容和活動:
壹.犧牲
歷史上,在木腦樓豎立之前,全村的東撒都要念村鬼(壹種祭祀),形成祭祀高潮。經過三天的祭祀,木腦樓豎立起來了。頓時,整個目瑙縱歌場壹片歡呼,場面異常熱烈。現在木腦石洞中央放壹面大鼓,兩邊掛幾面大鑼(當地叫轉)。目瑙縱歌開始前,東撒向目瑙縱歌的方門獻祭驅鬼。
二,Nau雙導舞
景頗族人很講究耳目,沒有鬧爽的領舞就無從下手。瑙爽由四個巫師組成,頭戴犀鳥頭做的皇冠,皇冠周圍是野豬的獠牙,後面是孔雀毛或雉雞毛,身穿紅綠緞做的龍袍,頭戴銀泡,手持長刀。瑙爽排成兩排,前兩個叫吳雙,後兩個叫溫爽。
目瑙開幕式前,由諾爽、諾巴(相當於助手)、祭司、助手組成的祭祀舞蹈隊,隨著激昂的鑼鼓聲,帶領舞者同節拍進入舞池。舞陣排成兩列。Nau雙手拿著長刀領舞,身後的舞者是拿著長刀的男人和拿著扇子或手帕的女人。按照諾爽帶領的各種路線,踩著同壹個鼓進入舞池跳舞。
第三,忘掉這首歌
每逢目瑙縱歌節,景頗族男女老少,身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聚集在縱歌場。
在瑙爽的帶領下,景頗族各支系身著不同的服飾,列隊加入縱歌隊伍。鼓樂和景頗民族歌曲響徹整個廣場的舞池。男人手裏的長刀帶著銀光上下舞動,女人手裏的扇子或手帕飛舞,衣服和管子上的銀泡泡耀眼奪目,叮當作響。
舞者們完全沈浸在壹種陶醉和忘我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哦……跑,哦跑,哦跑……”的歡呼聲。場面十分壯觀。鑼鼓節奏分明,氣勢磅礴。山谷應聲,雄壯的歌聲感染著會場內外的每壹個人。景頗人如醉如癡,甜米酒。
在舞池裏,壹些景頗族婦女不斷地用竹筒向跳舞者提供水和酒。數千名舞者在瑙爽的帶領下,循著祖先遷徙的路線,時而穿插,時而包圍,進退有序。數萬人的隊形隨著鼓點的變化而變化,舞步變化而不紊亂。
圍觀者受不了壯觀場面的感染,紛紛加入隊伍。壹般舞池可容納數萬人同時跳舞,時間可持續10小時以上。目瑙縱歌跳兩次不跳,壹般四天。請東薩算算日期再捧目腦宗哥。
每次舉辦木腦宗格節,都有來自毗鄰德宏的緬甸各地的數百個代表團前來祝賀和參加,木腦宗格增進了中緬兩國的友誼。
擴展數據: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五個分支分別屬於景頗語支和緬甸語支。文字有景頗語和紮瓦語,都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表音文字。
景頗族的起源與青藏高原上的古代邊強人有關。有五個分支:景頗,在瓦,樂馳,蘭格和博拉。他們主要生活在雲南省德宏自治州山區,少數生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交界地區。緬甸的大部分克欽分支也和中國的景頗、傈僳族有很深的淵源。
根據2010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為147828。
矗立在目瑙大合唱中心的石洞,是景頗族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目瑙縱歌的壹個重要標誌是目瑙石洞,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始祖寧官娃創建目瑙縱歌而設的祭壇。
建築壹般由六塊粗大的長方形木牌組成,四條豎線,兩條橫線,壹個底座。不規則的螺旋幾何圖案用紅、黑、白三種顏色繪制。中間兩個豎簽略高,左邊的男簽繪有太陽圖案,右邊的女簽繪有月亮圖案,代表著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也預示著陰陽合和人類離不開日月。下面的螺旋舞蹈圖案代表了景頗族祖先當年的遷徙路線。
然後就是傳說中的犀鳥孔雀領舞的圖案。兩個較短的牌子是祖先公母樁,上面畫著祖先的出生地——“木折存蠟崩”。左樁繪有菱形寶石圖案,右樁繪有波紋狀遷徙路線。
接下來還有象征人類繁衍的爵爺花,象征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征消災辟邪的牛頭,象征人類繁衍生息的乳房。十字架上半部繪有田地圖案,下半部繪有畜禽和谷物圖案。陰陽公樁之間有交叉的刀箭,表明景頗族的生活離不開術和劍,也體現了景頗族英勇無畏的精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目瑙縱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