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有大量的地方小曲,而且歌曲種類繁多,都是以原生態的形式流傳。大致可分為兩大體系,即時間調小曲和民間小曲。京劇小曲、天津小曲、浙江紹興平湖小曲、寧波走書、江蘇旋卷、安徽鳳陽花鼓、山東民間小曲、陜西、山西、內蒙古二人臺、廣東粵曲、四川南平彈唱等。北京十閑蓮落、河北滄州木板書、山西秦方三弦書、武鄉三弦書、上海紫書、江蘇無錫小若煙、蘇州文獻、浙江紹興蓮花落、安徽的門歌和四句推子、福建的鄉村歌曲說唱、竹歌、湖北的三邦鼓、四川的蓮鄉和車燈、寧夏小曲和寧夏清曲等民間小調。
各種類型的地方小曲,時間段不同,藝術發展不均衡,有的已經進入成熟發展階段。比如以廣東粵劇為代表,形成了多源多演的格局。而有些種類的音樂啟蒙時間短,基本曲調簡單,但無論是小曲還是民間小曲,都深深植根於當地的文化土壤中,擁有當地的基本聽眾,與群眾聯系緊密。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55個民族的曲藝音樂因其發展歷史、地理環境、民族文化、語言音韻、民俗風情的不同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如白族的大本、藏族的格薩爾鐘、喇嘛瑪尼和哲嘎、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和浩來寶、維吾爾族滿族的達斯坦、庫什恰克和來派爾、哈薩克族的克薩和阿依特斯、朝鮮族的潘索寶、壯族的摩倫、辛格和、赫哲族的依瑪坎、侗族的君主琵琶、苗族的嘎拜甫和戈哈。在眾多種類的歌曲中,有的歷史悠久,傳統古老;有些是在漢族或其他民族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少數民族曲藝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群眾性和民族性。其中多為說唱本民族的歷史故事,其歌詞往往史詩性強,語調鏗鏘有力,節奏清晰穩健,返樸歸真的凝重色彩,氣勢磅礴的風格;有些音樂來源於民族民間的祭祀儀式和巫師活動,與當地的信仰和民俗活動密切相關。他們的音樂悠揚悠揚,演唱形式往往是邊唱邊跳或邊唱邊彈。還有壹些說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的歌曲,曲調多由民歌發展而來,抒情優美,含蓄深情;還有壹些歌曲的歌詞是即興的贊美和謳歌。他們的曲調流暢活潑,有的充滿幽默,深受本民族人民的喜愛。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苗族民間藝術猶如壹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苗族文化的海洋中。目前,已經確定的苗族曲藝主要有四種類型:Rangx ghenx、Bad lax bat、kuangd lolndrual和Lol luas。
苗族民歌《然更》是隨著苗族蘆笙的形成而發展起來的。據相關史料記載和苗族口述記載,唐後葉在1000多年前初步形成,但更廣泛用於喪葬祭祀和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形成了祭祀、抒情、敘事三部曲的鮮明曲調,其表演形式表現為只吹不說話、吹唱三種形式。但在苗語區的四川南部、貴州西部、雲南東南部、雲南南部、雲南東北部、廣西西部、越南、老撾、泰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較為流行。主要曲目有《定向調》、《屏息調》等360首歌曲,以及《花山節起源之歌》、《開天裂地》、《九個太陽八個月亮》等。
巴拉帕,這是壹種說唱形式的發展。明末清初,大批苗族遷居雲南,巴拉帕這壹民間藝術形式傳入,至今約有600年歷史。巴拉帕通常出現在葬禮上,安慰死者的親屬。通常以問答的形式,表演有蘆笙伴奏。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文山人民廣播電臺編曲並表演了傳統的巴拉巴,在該臺播出後,深受苗族聽眾的喜愛。主要曲目有《天地溯源》、《談天地》、《笙與鼓》、《學花笙》等。巴拉帕主要流行於貴州文山、紅河、廣西百色等地。
羅筐草評書是流行於川、黔、滇方言區苗族民間壹種評書形式。貴州苗族稱之為“Lol dlangb”時,東南亞和歐美苗族稱之為“Dlaab neeg”。羅筐草的表演場地很隨意,可以在屋前屋後表演。其劇目眾多,膾炙人口,代表性劇目如下。
洛拉,這是個玩笑。流行於苗族的羅拉分布廣泛,多以生產生活為題材,歌頌和批判好人好事,愚昧落後的事和物,劇目多種多樣,如《父子搭船》《肉案板》等。
苗族民間藝術在苗族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弘揚苗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進行大量的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