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獻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取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夢梁錄》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蘇式、廣式和潮式月餅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在節日的晚上,人們還喜歡吃壹些團圓的水果,如西瓜和水果,並祝願家人幸福,甜蜜和安全的生活。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在節日的晚上,人們還喜歡吃壹些團圓的水果,如西瓜和水果,並祝願家人幸福,甜蜜和安全的生活。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
中國古代歷法把秋天中間的八月稱為“中秋節”,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8月15日也被稱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以“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旅居他鄉的遊子們更是以月亮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仰頭望,是月色,再仰身,忽思故鄉”等詩,“知今宵露為霜,家中月色多明!”杜甫的《春風綠在江南岸》,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幾時照我》,都是千古絕唱。中秋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祭祀賞月是壹個重要的習俗。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
北京的“月壇”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用於皇家祭祀月亮。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就在露天搭起壹個箱子,桌案上擺著月餅、石榴、棗等水果。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欣賞明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致。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漿”,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餡為桃肉,冰淇淋為糖膏”。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還挺像的。
月餅是中秋節的傳統食物。每到中秋節,人們不僅用月餅祭月,還會送給親朋好友。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節的象征。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形成,史書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是許多民間傳說講述了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在眾多傳說中,最流行的是“月餅傳遞信息”這壹說法。相傳元朝以前,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仇恨,各地都在醞釀起義和叛亂。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防止百姓造反,規定百姓不準藏鐵,只允許十戶人家共用壹把菜刀。中秋節的時候,農民起義的領袖張士誠把中秋節起義的時間寫在壹張紙上,裝在月餅裏送給各家各戶。當人們打開月餅,看到紙條,他們拿起菜刀,聚集起來起義,掀起了反對元朝統治者壓迫的高潮。為了紀念起義,人們每年8月15日吃月餅。另壹個傳說是唐太宗征服北方突厥,於八月十五日凱旋回京,長安壹片歡騰。長安有個芽吐。他向唐太宗獻上圓餅慶祝勝利。唐太宗大喜過望。他從裝飾華麗的餅盒裏取出圓餅,指著掛在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應該用胡餅邀請蟾蜍。”。然後唐太宗和關白吃圓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形成了。此外,還有壹個傳說,唐明帝遊覽月宮時,吃了嫦娥做的仙女餅,回宮後難忘,於是命人做好,在八月十五日吃了。
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大多始於明清時期。阿明學者田汝澄在《西遊記》中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人們留下月餅作為團圓的象征。”因為古人把中秋節稱為“團圓節”,所以月餅也被稱為“團圓餅”。
明清時期,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相當流行。清夫差敦沖在《燕京年》壹書中說:“中秋月餅京師第壹,別處糧食不足。到處都是月餅,大小從尺到尺,畫著月宮的蛤蟆和兔子的形狀。祭祀後吃的,吃到除夕的,叫團圓餅。”月餅不僅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饋贈親友的節日禮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月餅逐漸從家庭自制向專業生產轉變,品種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並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傳統糕點形式。
“現代月餅在繼承明清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更加精致,口味更加豐富。不同地區的月餅以其獨特的特點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廣式月餅薄軟香甜可口;蘇式月餅酥、香、甜、鹹;潮州月餅餡是糖冬瓜,又潤又脆。除了傳統的象征團圓的圓形,月餅還有方形、八角形、三角形和長方形。裏面的餡料有幾十種,冰糖、豆沙、蓮蓉、五仁、百果、棗泥、火腿、蛋黃、叉燒。作為中秋節的食品,月餅上都有與月亮有關的圖案,如嫦娥奔月、月宮蛤蟆兔、銀河夜月、三潭印月和Xi石嘴月。精美的圖案不僅襯托了中秋節的祥和氣氛,也為節日增添了詩意。
中秋節和月餅
有人認為,自古以來,吃月餅、送月餅都與中秋節有關。事實上,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只有農歷八月初壹是節日,沒有十五。相傳,後來唐朝明太祖在八月十五的夜晚到月宮遊玩,所以民間把八月十五作為中秋節。中唐時期,人們開始在八月十五晚上上樓賞月,那時還沒有月餅。說起月餅,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然而,那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無關系。當時的月餅也和現代的月餅有很大的不同,只作為蒸食出現在食品市場。
在明朝,月餅確實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當時,在北京有壹種裝滿水果的月餅,人們在中秋節自己做月餅吃,並送給朋友和親戚,以表達團聚和祝賀。那時候的月餅大小形狀都很不規則,差別很大,名字也比較特別。
例如,在山西省介休縣,中秋節當天,當地人有圍坐在壹起分享團圓月餅的習俗。他們制作了許多有趣的月餅,如男士用的月牙月餅,女士專用的葫蘆月餅,以及專門為青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和“男妓”等月餅。名字很多,等等。明代制作月餅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壹些月餅的餅面上出現了“月中蟾兔”等裝飾圖案。其精美的設計、優美的構圖、精致的圖案讓人享受藝術,既充分體現了月餅制作者的匠心,也反映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月餅的風格可以分為北京風格,廣東風格,蘇聯風格,桌面風格,雲南風格,香港風格,潮州風格,甚至日本風格。根據原料和制作方法,有果蔬月餅、冰鎮月餅、脆皮月餅、茶葉月餅、椰奶月餅、海鮮月餅、藥膳月餅、音樂月餅、迷妳月餅等。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形象月餅,比如豬肉餅、獅子餅等。
京味月餅像燒餅,外皮酥脆可口;蘇式月餅的外皮口感多層次薄、軟、白、甜、香,外皮越疏松越白越好;廣式月餅的外皮和西點差不多,餡料也很有名。傳統的臺灣省月餅,又叫月光餅,是用紅薯做的,甜而不膩,軟糯可口;穆斯林月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特有的,不含豬的成分,以穆斯林牛肉月餅最為著名。"每個中秋節的月餅都不壹樣."近年來,新款式的月餅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