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學生歷史知識薄弱作文

中學生歷史知識薄弱作文

這篇文章寫得不錯,可以參考壹下~

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及對策

2010-06-07 18:02:59閱讀50評論0字號:大中小訂閱。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然而,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壹個嚴重的問題,即學生問題意識的缺失。學生問題意識的缺乏嚴重制約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全面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了歷史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的必要性,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傳統教育目標的局限、教師知識權威的絞殺、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師生知識觀念的落後、學生提問技能的欠缺、教材編寫的落後是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倡導民主、合作、開放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舊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開展問題思維訓練,對教材進行新的改進。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意識,缺失,原因,對策

壹、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情感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是對學生創新精神的肯定。只要長期堅持,就能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為他們接下來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萊蒙認為,當壹個人接受了壹項任務,但不知道如何完成時,他就面臨了壹個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壹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輔助條件建立新的思想和概念。當學生已有的知識不足以產生和構建新的知識和概念時,新舊知識就會有距離,這是壹個問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是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的火花。沒有問題,學生就沒有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表明,教育過程是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壹體,兩者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了學生全面參與、內心體驗、態度形成和價值建構的整個教育過程。關註問題意識的培養能更好地形成學生的充分參與、內心體驗、態度和價值觀,這與學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學生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因此,問題的生成和解決是新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知識積累和能力發展的邏輯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問題是由教師提出並解決的,學生的求異思維長期得不到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1,傳統教育目標的局限性。我國的傳統教育以傳授和掌握知識為主要目標,所以長期以來,我們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就是教學生沒問題,也就是我們的重點是教“什麽”和解決問題,以至於學生年齡越大,成績越高,問題意識越弱。另外,現在的高考、中考制度使得很多學校以追求高升學率為目標,強調應試教育,通過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增加負擔來獲得成功和名聲,從而忽視了問題意識的培養。

2.教師的知識權威被扼殺。在教學民主發展的今天,“教師尊嚴”依然在很多人的頭腦中蟄伏。課堂上大多數老師在知識和身份上仍然是絕對的權威。教師是知識和資源的壟斷者,提問是教師的專利。他們對問題分析總結滴水不漏,所謂的“標準”答案對學生的提問心理構成威脅。有相當多的老師,為了有效控制課堂,學生的壹切言行都得聽他們的指令,必須以他們的標準來判斷學生言行的對錯。學生失去了思考和言論的自由,只剩下對權威的盲從,這很容易扼殺學生本已薄弱的問題意識。

3.受制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教師壟斷講臺,唱“獨角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限制學生的行為,控制學生的思維,限制學生的學習自由,指定學生的學習任務。師生之間的交流大多是由教師發起的,教師主導著師生交流的內容和範圍。”課堂上還有時空和紀律的限制,使學生的思維和意識失去了自由的狀態,參與的主動性受到壓制,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受到壹定程度的限制。

4.師生知識觀念落後。主要指知識觀和學習觀上的問題。在知識與學習的結構中,我們更多地關註顯性知識的學習,即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很少關註知識的另壹種重要形式——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指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但對我們的行為有著深刻影響的知識。相當於中國古人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也可以稱之為‘日常不知’的知識。”隱性知識嵌入在實踐活動中,具有情境性和個性化,是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知識。在固有知識觀的指導下,我們的學習側重於向老師、書本和課堂學習,側重於傳授和接受,而大量的默會知識在教學活動中被師生所忽視。師生對默會知識的忽視影響了教學中對問題的探索和體驗,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導致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動性減弱,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因缺乏發展訓練而逐漸萎縮。

5.學生缺乏提問技巧。陶行知先生在壹首詩中曾說“智者問聰明的問題,愚者問愚蠢的問題”,可見提問之不易。在課堂上,學生不會提問,不敢提問,還有壹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不知道怎麽提問。問題意識是壹種心態,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壹種能力。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會思維混亂,但是沒有掌握提問的方式方法和內容敘述的要求。有時候,即使對某個現象有所懷疑,也怕自己問的問題過於簡單或低俗而被嘲諷和擔心,所以選擇沈默。

6.教科書是制約學生問題意識發展的媒介因素。我們的教科書(尤其是高中歷史教科書)往往不能體現學科的特點。歷史教科書過分強調理論,缺乏精彩詳盡的歷史描寫;過度政治化,缺乏生活氣息;太文字化,缺乏畫面的感官刺激;觀點過於固定,缺乏對立的歷史觀點和最新的歷史走向。在枯燥單壹的模式下,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制約,問題意識逐漸弱化,創造力不斷消磨。

第三,解決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方法

1.學會教授民主,創造提問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只有在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有安全感,才能真正表現自己,充分表現個性,創造性地發揮潛能。”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是建立心理安全環境的基礎。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的情緒處於最佳狀態,誘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過於嚴肅、單調、沈悶的課堂氣氛會影響學生的智力活動,抑制學生的主動性。可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為此,教師應該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聲音。即使學生問了壹些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雞毛蒜皮的問題,或者想到的“奇思妙想”,老師也不應該責備。有了好的提問環境,學生才會敢於“問”和“答”,暢所欲言。

2.鼓勵大膽質疑,善待質疑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在《工作與動機》中提出,動機是試圖讓對象積極參與的過程。壹旦動機形成了自我動機、他人動機和相互動機的統壹,學生的主體精神就會得到提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和促進者,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看,認真聽,感受學生在做什麽,在想什麽。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允許錯誤,保留意見。對學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想法”,要及時采納,充分肯定。尤其是當學生的問題對書本、老師等權威提出挑戰時,我們更應該毫不含糊地肯定他們的質疑精神。只有學生的提問行為得到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自由呈現。

3.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

獨特的歷史魅力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示範積極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式方法,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為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達到“疑而不疑”的學習效果,提高歷史問題意識。主體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關鍵。教師要善於挖掘歷史學科中蘊含的美育因素,以歷史學科的獨特效應吸引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時空限制,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欣賞、再現歷史之美,從而達到創造歷史之美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意識可以不斷形成,並習以為常。

4.教學評價方法、手段和內容的多樣化。

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只註重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技巧的局面,改變只註重寫作的局面,改變只註重結果的局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布置壹些這樣的作業,比如讓學生閱讀教材的某些章節,然後就這些章節提出壹些問題;或者讓學生在壹個學期內提出壹些有創意的問題。甚至我們可以在普通考試中,看完某壹段材料後,有問題讓學生提問。

5.問題思維的訓練。

問題意識的產生不是壹種頓悟,而是壹種長期的積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缺乏問題意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大量的知識積累。對於歷史系來說,知識儲備的不足必然會制約問題的出現,需要廣泛而長期的準備才能孕育出壹個有創意的問題。在平時的學習中,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相關課外書,廣泛吸收不同的思想和觀點,在不斷的內心碰撞、沖突和矛盾中融化、升華,為創造性問題的產生提供基礎,發展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可以通過訓練培養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在重視知識傳授和基本歷史能力培養的同時,設置壹段時間或壹節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和聯想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教師要盡力欣賞和理解學生的問題。(2)在平時的學習中,鼓勵學生在廣泛閱讀相關知識的同時,記錄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重點關註這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和評價“大問題”,討論和解決問題,享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樂趣。

6.教材編寫的改進。為了促進學生的思考,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材的編寫要讓學生產生問題。壹般來說,問題往往產生於特定的情境,不尋常的現象,奇怪的事情,矛盾的說法,理論和實踐都無法解決的事情。在我們編寫歷史教科書的過程中,必須改變簡單的歷史敘述和大量的理論分析;大量文字敘述,少量其他史料等。在教材編寫中,要註意創設引發問題的情景、語句、事例,充分利用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如史料豐富、歷史觀點不同、史實事件相近等。

參考資料:

1.尹世東,木琴,《新的階級秩序及其重建策略》,中國教育學報,中國教育學出版社,2004年第8期,第37頁。

2.石中英《關註默會知識深化教學改革》,《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4期,第38頁。

3.肖川《思維、思考與研究》,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出版社,第17期,第13期,2004年。

4.A.J. Starko,劉小玲、曾壽漢譯:《創新能力的教與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5.、崔、張華主編:《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了每壹個學生的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版。

  • 上一篇:描述包粽子的6篇作文

    描述包粽子的作文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古洛河邊壹聲嘆息,縱身投入洪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在端午節,人們包餃子,劃龍舟,煮雞蛋,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到端午節了,很想體驗壹下這種氣氛,就讓奶奶教我包粽子。

    做粽子,首先要把葉子洗幹凈,泡在熱水裏。然後準備棗、蛋、肉等。對於餡料,煮出妳喜歡的美味

  • 下一篇:妳說的民居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