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起源於意大利,興盛於法國。18世紀傳入俄羅斯,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它的主要特點是女演員要穿上特制的尖頭鞋,踮起腳尖跳舞。
古典芭蕾有壹套固定的審美模式,即“開、伸、直、立”。
開放式——將身體的肩、胸、臀、膝、踝的關節向外打開,展現修長的身材,展現高貴的氣質。
舒展——舞者在舞蹈過程中總是舒展腿腳,表現出壹種高挑修長的美。
直——在舞蹈中保持直立;舞蹈構圖和舞蹈風格都強調直線。
李--芭蕾藝術是垂直的,體現了歐洲人的傳統思維方式,充滿了對天堂的無限向往。
對芭蕾舞演員的身體條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即“三長壹小”。三長:腿長、臂長和體長;小頭高腳背。腿的長度比從頸骨到臀線的長度長20厘米。這些條件是先天的。
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又稱中國舞,蘊含著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色。其主要特征是:標準化的舞蹈技巧、程式化的表現手法、嚴謹的訓練體系、穩定的審美規則;它是地區、民族或國家舞蹈的代表性、傳統性和典範性。
在其形成過程中,吸收了許多來自地域、國家、民族的藝術因素,如民間舞蹈、手語、武術雜技以及古代壁畫、雕塑中的舞蹈造型等。此外,還受到地區、國家、民族的風俗禮儀、傳統審美情趣甚至哲學思想的影響。但是,古典舞不是壹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審美趣味的變化而發展變化。
民間舞蹈
在民間創造和流傳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民間舞蹈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反映了人們的生活鬥爭、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由於各民族和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歷史、自然條件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民間舞蹈的風格和特點也大不相同。
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56個民族藝術的源頭。醇厚多彩的中國民間舞蹈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它以華麗的風格贏得了中國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國朋友的喜愛和珍惜,被譽為世界舞蹈寶庫中的瑰麗之花。
現代舞
20世紀在歐美興起的壹個舞蹈流派,是隨著時代潮流逐漸發展起來的舞蹈。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古典芭蕾因循守舊、脫離生活、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它主張擺脫古典芭蕾刻板的動作程序的束縛,用符合自然運動規律的舞蹈動作自由地表達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向往古樸自然的純真,主張“舞者必須身與魂合壹,肢體動作必須發展為靈魂的自然語言”,真誠自然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在訓練方法中,把人體動作的構成概括為“劈、壓、沖、扭、滑、閃、叩、浮”八大要素,認為只要正確處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構成各種動作。既然人類有美醜,有愛與恨,有善與惡,那麽舞蹈不僅要贊美美與善,也要表現罪惡、遺憾和嫉妒。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這壹流派的舞者獨立發展,形成了許多風格各異、藝術見解各異的派別。有的在舞蹈的創新發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的則完全違背了早期現代舞派的基本理念和藝術主張,與客觀社會現實相去甚遠,發展到了光怪陸離、怪誕晦澀的地步,無法被廣大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現代舞
現代舞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舞蹈創作和表演,在作品的選擇上明確指向中國人當代生活的情感狀態。既是老壹輩舞者的現代舞創作實踐,也是建國後偉大的新舞蹈創作實踐,在中國壹般被概括為“當代舞蹈”。
中國的“當代舞蹈”在舞蹈形式、表現方法、風格等方面有著多界面、多層次的豐富體系,就像現代舞壹樣,其中有許多流派風格,但並不妨礙它們遵循美學原則,形成自己的“近界面”當代藝術風格。然而這些不同的藝術方法都在探索壹個共同的主題——表現現實生活的主題。這壹主題構成了當代舞蹈的重要藝術特征,對中國舞蹈向更高層次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傣族舞蹈
傣族的舞蹈豐富多彩,可分為群舞、獨舞、二人轉、器樂舞等。按其內容可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釣魚舞、馬鹿舞、舞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象腳鼓舞和孔雀舞。?
象腳鼓舞的特點是動作節奏感強,以固定的節奏擊掌、踢腿、拱胸、攪肩、身體斜倚。小象腳鼓舞擅長靈活和熟練。可用於打鼓、擂鼓比賽,踢到對方或扯下對方頭巾的壹方為勝者。中國象腳鼓舞紮實穩健,優於鼓音和鼓尾的擺動。象腳鼓聲音大,主要是配合群眾舞蹈場地,舞步比較簡單。擊鼓以右手為主,左手壓鼓面配合。象腳鼓舞的群眾基礎最廣。在插秧後的日子裏,傣族人經常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跳舞。很多地方都有擂鼓之風。鼓樂比賽時,許多象腳鼓同時響起,鼓聲震天,雷鳴般,場面恢弘動人。
傣族人民喜愛孔雀,跳孔雀舞是為了表現他們的民族性格,表達他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孔雀舞經常在節日表演。在過去,被授權表演的男子被要求佩戴孔雀般的裝飾品,臉上戴著白色的尖頂形菩薩面具,獨舞時戴著女性面具,雙人舞時戴著男性和女性面具。舞蹈模仿孔雀的各種動作,形成了築巢、下坡、跳舞、找水、拍照、喝水、洗澡、展翅飛翔等壹套相對固定的程序。有嚴格的步法、方位、動作組合,擅長雕塑舞蹈,集中體現了孔雀的溫柔、輕盈、美麗、善良、優雅的特點。孔雀舞配以象腳鼓、鑼等樂器,其動作與鼓點配合嚴密。新中國成立後,孔雀舞經過加工改造,豐富了舞蹈情節,丟棄了笨重的道具和裝飾品,穿上了孔雀花紋的禮服,充分發揮了舞者體態的曲線變化和眼、手、腿的靈活運用,極大地豐富了孔雀舞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潑優美。
滿族舞蹈
滿族是壹個性格豪爽,能歌善舞的民族。滿族歌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按類型可分為祭祀歌舞和宴慶歌舞。按規模和性質可分為宮廷和民間歌舞。
薩滿祭祀歌舞
滿族人對薩滿教的信仰,在舉行祭神、祭天、祭祖等重大節日時,都采取歌舞的形式。薩滿是歌舞的主角。在跳神的過程中,薩滿腰上系著鈴鐺,手裏拿著鼓,穿著禮服,隨著神器的聲音起舞。祭祀歌曲有沈清調、北燈調、跳波波神調等。舞蹈有哭鐘舞、單鼓舞、銅鏡舞等。祭祀時載歌載舞,表達崇敬、贊美和祈禱,後來發展成為滿族舞臺藝術的壹種歌舞。
閆妍秦熙歌舞
這種歌舞主要稱為“野舞”,又稱“野舞”。這種舞蹈場面豐富多彩,有“男莽姿”、“女莽姿”、“對舞”、“對比舞”等形式。不僅僅是宴會和節日場合。
宮廷歌舞
宮廷歌舞出現在節日、遠征、凱旋、慶典、宴會和許多其他宮廷活動中。有的是滿族皇室貴族娛樂,有的是專業演員表演。除了傳統的歌舞之外,清代還接受了歷代沿襲下來的禮樂制度,如城郊寺廟中的中和少樂、單筆大樂,宮廷宴會中的中和樂青、單筆樂青等等。宮廷歌舞的舞蹈歌詞中融入了滿族傳統歌舞,有別於歷代傳統樂章。
民間歌舞
滿族民間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或稱扭秧歌、秧歌。這是壹種傳統的民間群眾歌舞,逢年過節最熱鬧,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時,每個村子都組織秧歌隊在四面八方表演。表演者常有各種服裝,或文人,或老年男女,他們交替著跳舞和唱歌。滿族的這種歌舞,男女老少都喜歡。
朝鮮族舞蹈
韓國人向來以能歌善舞著稱,被稱為“歌舞之國”。
朝鮮民間舞蹈的特點是婉約、細膩、柔美、綿長,動作中帶靜、中間帶柔的舞步猶如輕盈飄逸的白鶴。其中著名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抒情柔美的長鼓舞、代表朝鮮民間舞蹈藝術精髓的僧舞等,此外,面具舞、劍舞、頂水舞、扇子舞、鶴舞、表演麻舞等民間舞蹈也廣為流傳。?
朝鮮族悠久的藝術傳統在現當代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從65438年到0959年,中國音樂舞蹈協會延邊分會相繼成立。享譽海內外的延邊歌舞團已有50年左右的歷史。他們出色地創作和表演了大量的民族歌舞,深受中外人民的喜愛。延邊殘疾人藝術團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其精湛的表演藝術也贏得了國內外的壹致好評。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東北朝鮮族先後成立了東北新興藝術協會、哈爾濱朝鮮族美術館、牡丹江朝鮮族美術館,全面負責當地朝鮮族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積極推動了朝鮮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舞蹈理論的研究也取得了壹定的進展。65438年至0982年,延邊人民出版社先後用韓文出版了舞蹈專著《長鼓舞》(李旅順編著)、《頂水舞》(李編著),促進了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理論研究。
逍遙花鼓舞
逍遙苗寨是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壹個比較偏僻的村落,但這裏的苗族舞蹈花鼓舞卻非常有名。男人打蘆笙,女人敲花鼓,互相穿梭,不時有節奏地跳躍,讓人眼花繚亂...
以花為題材的婦女服飾艷麗,底色為藍色,五顏六色的刺繡是村民自己繡的傳統圖案,頭上有頭飾——“派帕”,是這種舞蹈的壹大特色。每年壹月,村民們都會跳這種舞蹈來慶祝節日。當苗族人“跳花田”時,村民們也會走出村莊,與附近的苗族同胞壹起跳舞。老人們說,“跳花田”是他們真正融入貴州的壹個渠道。
村裏67歲的老人楊紹全說,大約300年前,這個村子的祖先從雲南遷來。村裏有三個姓:陶、鄧、楊。大家都是帶著親戚朋友來的,他們建了壹個* * *家。過去,村民靠打獵為生,與周圍村莊聯系不多。正是苗家的“跳花田”讓逍遙人走出了大山。和其他苗族同胞壹樣,逍遙的年輕人也以“跳花田”為契機,找到了意中人,通過“與鄰共舞”,增加溝通交流,逐漸在武當紮根。
舞蹈是村民自己的娛樂,但政府的重視讓這種舞蹈有了新的發展空間。楊少泉老人是村裏的文學愛好者。年輕人有什麽文藝上的事都喜歡把這種“老文藝”請出來。他也看到了。
證明了花鼓舞這幾十年發展的全過程。1986年,該地區的文化工作者挖掘了這種傳統舞蹈。此後,花鼓舞開始走出大山裏的小村莊,不僅參加區裏和市裏的演出,還在北京、南京等地演出,最負盛名的壹次還遠赴新加坡,壹展風采。從那以後,村裏的孩子們對這種舞蹈更加熱情了。鄧開平是那些孩子中最好的。小小年紀就在當時的舞蹈圈小有名氣。現在,他已經通過他所在村莊的傳統舞蹈走遍了全國,並以表演苗族舞蹈為生。
花舞原本是逍遙人自己的娛樂,後來變成了他們與鄰裏交流的“工具”。現在他們開始通過這種舞蹈闖入這個世界。交流的範圍不壹樣了,舞蹈也發生了壹些變化。與過去相比,男舞者的服裝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他們通常穿著簡單的苗族服裝,但現在記者看到黃色的服裝上有紅色的裝飾,這是村民們自己的創意。鄧開平解釋說:“我們的女裝已經很漂亮了,但男裝必須這樣改。根據我的表演經驗,衣服不好看,真的不夠吸引人。”但老楊曼少泉還是習慣玩壹些舊樂器,拿起壹把只剩壹根弦的琵琶,撥弄著:“這些東西還是比較珍貴的。前幾年美國人專門拍照……”
村裏有“文藝活動”時,老人們會出來鎮上坐坐,但真的要走出山門。老人們也尊重年輕人的意見。老楊曼少泉說,“年輕人把這種舞蹈變得更美了。”
遷徙之舞
逍遙花鼓舞是逍遙村苗族人世代相傳的傳統舞蹈。逍遙寨的苗族人愛跳這種叫“紮、抓、掐”的花鼓舞。在這裏的苗族中就有這樣壹個美麗動人的“綁噎”故事。
相傳在古代,逍遙苗家的祖先在壹次長途遷徙中跨過壹條巨大的河流時,壹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為了救同胞的父母姐妹,跳入河中與惡魚搏鬥了三天三夜,殺死了惡魚,救了魚裏面的人。每個人都把這條惡魚拖上岸,曬幹,剝下魚皮,切下壹條魚尾,送給阿勇。永在門後掛了壹小塊魚皮,風壹吹,魚鼓壹響。他把魚皮放在壹棵幹燥的樹上,鳥兒向魚皮扔石頭時發出咚咚的聲音。阿勇深受鼓舞。他把竹子砍下來,按照魚的尾巴做成“掐”,也就是蘆笙。他還拿出祭祀用的牛皮,蓋在壹棵空樹上,做成鼓。後來每到節日,他就領著人吹“嗆”,打“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