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有幾種哲學派別? 其各派別的基本觀點是怎樣的?

壹***有幾種哲學派別? 其各派別的基本觀點是怎樣的?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壹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壹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壹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壹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壹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壹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作為壹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壹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法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壹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壹曲線的任何壹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裏,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壹特征、成分、片斷、方面加以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具體而言, 在每個部哲學發展史上,始終貫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的鬥爭,根本不存在什麽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間路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壘,就是社會上的階級鬥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具體表現在:

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哲學上兩個敵對的基本派別之壹,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是主張唯有物質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觀,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壹性,意識第二性.唯物主義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意識和思維不過是物質世界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世界的統壹性在於物質性.壹般地說,它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反映著適合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的先進階級的利益.唯物主義哲學往往是社會上的先進勢力、進步階級用來反對反動勢力和宗教迷信,維護科學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思想武器.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按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或精神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意識則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壹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義則相反,認為精神是第壹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具體說來,就是:第壹,世界先有物質,然後才有意識.第二,意識是具有高度發展和組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這些論證都說明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賴精神而獨立存在,所以是第壹性的;意識來源於物質,它必須依賴物質而存在,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人類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式,即古代的樸素唯物論、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在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壹.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壹性,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壹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利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古代歐洲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壹元論,雖然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但仍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範疇.

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態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首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基本特征是: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局限性是機械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發展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地收集、整理、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比較完善的形態.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壹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壹個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唯物主義歷史上的第三種形態.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有機地統壹起來,構成了十分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它不僅重視理論地解釋世界,而且強調實踐地改造世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迄今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形態,是最具有科學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學形態.

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但其唯心主義觀點在古代只涉及到國家、政治等某些領域,還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認識.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渾然壹體地包含在壹般世界觀之中,未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較為成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的神學歷史觀.在中世紀的歐洲,唯心主義歷史觀依附於神學,並成為神學的壹個分支.神學家奧古斯丁把全部社會歷史說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間鬥爭的歷史,結局是上帝的信徒取勝,並在地上建立起永恒的王國,因此世俗統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的《神之都》壹書奠定了神學歷史觀的基礎.以神學形態出現的唯心史觀在封建時代的其他各國都有所表現.新興資產階級針對以神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反對用“神意”、“天道”解釋歷史,主張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尋找社會變遷、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它以不變的人性為衡量歷史進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們對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G.W.F.黑格爾則把歷史基礎歸結為“理性”、“精神”.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以後,現代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同這壹科學的歷史觀相對抗,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等哲學流派的社會歷史理論,在繼續堅持用人的理性、內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釋社會歷史的同時,特別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認識和預見歷史進程的可能性.歷史唯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誌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同的基本主張是:①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系.②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誌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③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系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壹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壹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著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著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了準備.

樸素唯物主義——也叫自發的唯物主義,是壹種認為世界起源於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學說,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義觀點.樸素唯物主義的主要貢獻在於:第壹,它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不是由神創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第二,它試圖從物質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來說明萬物的產生,具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雖然在思想實質上樸素唯物主義是正確的,是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三個主要階段中的第壹個階段,在歷史上起過壹定的作用,對唯物主義後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但是由於受到歷史的、階級的局限和科學知識水平的限制,它還帶有感性的、直觀的性質,還缺乏科學的論證,而在說明社會歷史現象時不是唯心主義的.

機械唯物主義——也叫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唯物主義哲學三個主要發展階段之壹.它是在歐洲十七——十八世紀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科學進步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於機械唯物主義者的階級地位和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機械唯物主義表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局限性.壹、機械性.二、形而上學性.三、唯心史觀.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壹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壹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壹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壹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壹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壹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壹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壹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物質範疇的歷史發展——物質範疇的歷史發展:物質這個概念是壹種哲學上的抽象.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憑著直觀,把物質說成某壹種或某幾種可直接感知的實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將原子理解為構成物質世界壹切事物的最小單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總結前人物質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對物質範疇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規定.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物質不是指的某個或某些物,而是各種物的總和.後來根據列寧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性,物質的唯壹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唯物主義哲學就提出了物質範疇.

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上兩個敵對的基本派別之壹,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它源於希臘文idea,意為“觀念”.它不承認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把意識或精神看成是世界壹切事物的根源,認為物質不過是意識或精神的產物.在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系這個哲學根本問題上,它認為精神是第壹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是意識決定物質,而不是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哲學有兩種主要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壹樣,也認為精神是物質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於它認為世界不是某壹個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而是存在於世界某個地方的某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的產物.它主張只有精神才是萬物本原的世界觀.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意識、精神是第壹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識或精神所派生.唯心主義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在認識論上,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知識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否認知識來源於實踐和外部物質世界.在社會歷史觀上,它把人類歷史看成是某種先天原則和原理的體現,或者是傑出人物意誌的產物,視精神、意誌、動機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否定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及其主體(勞動者)是歷史的創造者,宣揚“天才”史觀.

唯心主義在長期發展中表現各異,但基本形式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

主觀唯心主義根本否認客觀世界的客觀存在,認為只有“感覺”、“自我意識”才是真實存在的本原的東西.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國明朝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陽明全書》卷六).(2)歐洲18世紀英國的貝克萊曾提出:“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對象和感覺原是壹種東西”等觀點.他認為事物只是顏色、滋味、氣味、形象和硬度等等觀念的“集合”而已,“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包含的壹切物體,在人心靈以外都無獨立的存在,他們的存在就在於其為人心靈所感知、所認識”(《人類知識原理》). 產生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是:顛倒了感覺和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把本來是通過感覺而為人們所感知的客觀事物,歪曲為壹切事物都離不開感覺而存在;作為感覺和思維源泉的客觀事物,被說成是感覺和思維的派生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唯我論,與科學相違背.所謂唯我論,是壹種只承認自己個人存在的哲學觀點,持此觀點者,或從個人感覺經驗出發,或從個人精神活動出發,把世界看成是個人感知的結果或個人精神創造的產物.

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它壹般不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但是認為它是第二性的、從屬於客觀精神的,而客觀精神(理念、絕對觀念)先於物質世界獨立存在,是第壹性的.哲學史上客觀唯心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國南宋的朱熹,他主張精神性的“理”是先於天地而獨立存在的實體.“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朱子語類》卷壹).(2)歐洲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理念”(概念)是唯壹真實的存在,而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只不過是“理念”的影子,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3)近代德國的萊布尼茲認為,“單子”(壹種精神性的實體)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礎,單子有等級上的不同,因而決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質和區別.(4)德國的黑格爾,他提出“絕對觀念”(“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絕對觀念”本身運動發展的產物和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認識根源在於:它本身是對從具體事物中抽取出來的概念(反映著事物的***性)絕對化,誇大為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又進壹步誇大概念的能動作用,仿佛壹切具體事物都是由概念產生的.

總的來說,現代西方哲學流派”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西方流行的各種哲學派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繼續.現代西方流行的哲學流派雖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屬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與人本主義(非理性主義)兩大思潮.

?現代西方的科學主義哲學思潮淵源於近代英國的經驗主義,強調歸納、實證、邏輯、實用,關註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科學主義哲學思潮開始出現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第壹代是孔德的實證主義;流行於十九世紀下半期和二十世紀初的馬赫主義是孔德實證主義的後裔,是現代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第二代;實用主義與實證主義有理論聯系,而邏輯實證主義則是馬赫主義的直接後裔,是實證主義的第三代;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壹度代替邏輯實證主義而興起的是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逐漸衰落,代之而興的是庫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等人的歷史主義或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

?現代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潮則淵源於歐洲大陸的唯理主義,強調演繹、普遍、絕對、直覺、關註人的存在意義.人本主義哲學思潮發端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流行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第壹代是叔本華、尼采的意誌主義;第二代是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與非理性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潮密切相關的另壹個哲學流派是胡塞爾的現象學;第三代是海德格爾、薩特爾的存在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在當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義的哲學流派中,比較特殊的是新托馬斯主義和人格主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西方還出現了壹種反人本主義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與上述兩大思潮密切相聯系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各種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 上一篇:QQ炫舞熱門模式中的壹些通用技巧
  • 下一篇:童車服務時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