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歷史上有哪些種類的中華文化被廣泛傳播?

歷史上有哪些種類的中華文化被廣泛傳播?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壹直在不斷發展變化,命運跌宕起伏,有精華也有糟粕。充分認識歷史上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增強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信心,創新和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自強不息、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民族性格,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無疑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歷史責任。

1.和而不同。中華文明本質上是壹種“和諧”的文明。《禮記·中庸》說:“達至和諧,天之地位不佳,萬物皆育。”做到“中和”,天地可正,萬物可育。“和而不同”是中國“和”文化中非常有意義和超越性的內容。《論語》記載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現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包容甚至尊重差異,從而達到* * *和* * *的輝煌。“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和諧相處做出的經典詮釋和生活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2.天人合壹。"天人合壹"作為中國文化的主要精神之壹,不僅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塑造了中國人普遍而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對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社會和諧具有重要啟示。“天人合壹”的理念表明,人類只是宇宙的壹部分,宇宙自然按照壹定的規律運動。人也必須按照天地的規律去認識和改造自己,才能適應天地的規律。當今世界,“天人合壹”的思想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指明了方向。

3.包容性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特征。從中國悠久的歷史來看,儒釋道都有包容的傳統。其中儒家以傳承夏商周為己任,主張“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法並行而不相抵觸”。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壹個人的氣度,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寬容品格。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國文化遭遇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它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在挑戰面前壹次又壹次地煥發新生,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的新階段。人類文明也需要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來促進不同文明的發展。

4.人格價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廣,立天下之正,行天下之最。”成功,與人民同在;受挫了就走自己的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這叫君子。“將內在的善展開,化為主體的道德意誌,以‘君子’之氣立於天地之間。曾子說:“士要自強不息,任重道遠。認為仁是自己的責任難道不重要嗎?死後不是很遠嗎?“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和擔當。林則徐的“國家生死存亡是自私的,因禍得福何樂而不為”這句話,就體現了這種責任和擔當。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在於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宋代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為天下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

5.世界是公共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擇天賦和能力,實踐信仰,培養相互理解。老朋友不僅是親人,還是獨子。讓老有所終,強有所用,年輕有所強,關愛孤寡病殘。.....意思是大同。”《禮記·禮記》的觀念,既表現了仁人誌士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也表現了理想的社會政治境界。

6.人情。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視人類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人倫關系。儒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就陷入了壹張編織的人際關系網。正是因為崇尚人的義務,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充滿了人文氣息。

7.開放改變。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周易》中的“易”就是變化的意思。中國文化也包含著開放的心態。中國繁榮的漢唐都是開放的朝代。漢朝與西域的交流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文明。絲綢之路的開通形成了雙向文化格局,中華文化在國外得到了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部得到了啟發和豐富。明代鄭和下西洋成為中華文明對外開放的壯舉。任何壹個國家或文明,要繁榮昌盛,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就必須實行開放改革。

  • 上一篇:中國古代賀歲詩五言絕句全集
  • 下一篇:格爾登寺活佛在格爾登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