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人類生活質量和社會進化進程密切相關的重要產業,紡織業不僅有其伴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淵源,而且始終蘊含著內在的發展動力。而且因為吸收了大量自然、人文等領域的成果,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使得現代經濟社會中的紡織業並沒有因為知識經濟和新興產業的興起而黯然失色,反而因為不斷獲得新的活力而變得更加繁榮和華麗。
1.紡織工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產業。
紡織工業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開始了原始的紡織活動。中國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大量紡車和骨針的發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將中國絲綢運往西方,成為羅馬帝國的時尚服裝面料。與此同時,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商品相繼流入中國,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和平交流與和諧的通道。紡織業是現代工業文明的開端。工業革命以來的所有技術進步,從蒸汽機到電力,以及今天的數字技術和材料創新,都極大地推動了紡織業,帶來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在工業化時代,全球經濟的興衰與紡織行業緊密相連。
紡織工業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基石。紡織工業曾經是發達國家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跳板,現在仍然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經濟部門。總體而言,全球紡織業的產值和需求與世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即使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波動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紡織業支撐了經濟,率先復蘇,對全球經濟的振興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當代紡織工業發展的特點和挑戰
20世紀,特別是最近50年,在新興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雙重推動下,紡織工業的總體規模有了突破,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全球紡織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孕育著新的飛躍。
紡織加工原料總量取得突破。2001年世界纖維產量達到5652萬噸,比1950年的940.4萬噸增長了6倍。與此同時,纖維原料的品種結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2001年,世界化學纖維產量達到3359.7萬噸,占世界纖維產量的59.4%,而天然纖維產量為2292.3萬噸,僅占40.6%。化學纖維已經完全取代天然纖維成為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化纖將進壹步向差異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發展,以滿足纖維消費增長和質量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由於資源和環境的制約,綠色纖維的開發利用正在異軍突起,並將成為未來纖維發展的新寵;在自然消費傾向的影響下,天然纖維將回歸其獨特的消費價值。可以預見,未來纖維原料的數量和品種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表1世界紡織纖維產量(單位:萬噸,百分比為())
年纖維總產量、天然纖維產量和化學纖維產量
1950 940.4(100.0) 772.4(82.1) 168(17.9)
2001 5652(100.0) 2292.3(40.6) 3359.7(59.4)
紡織加工技術已經或正在逐步完成“無錠紡、無梭織、無紡布、無水印染、無人工廠”等新技術飛躍的夢想。在現代高新技術的指導下,紡織加工的裝備水平實現了紡織生產過程中各種工藝參數的在線檢測和自動調整,使紡織加工不斷向高產、優質、自動化和連續化方向發展。
紡織加工的創新促進了天然纖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化學纖維的優化利用。通過不同纖維原料的合理組合和優質高效的紡織品染整壹體化加工手段,開發出種類繁多的新型紡織品,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紡織產品的應用逐漸從服裝發展到服裝、裝飾、工業。特別是產業用紡織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農業、工業、交通運輸、建築、水利、醫療衛生等領域和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世界產業用紡織品總量達到1329萬噸,占全部纖維產品的20%。由於其技術和應用優勢,發達國家的產業用紡織品在纖維產品的整個應用格局中的表現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而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也取得了很大進展。2000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總量達到654.38+0.74萬噸,占全部纖維產品的654.38+04%,反映了全球纖維產品應用結構的總體發展趨勢。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紡織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和重組。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紡織工業中心逐漸從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轉移到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後,發達國家進壹步退出傳統紡織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進入傳統紡織業結構升級的行列。以棉紡織為例。1980亞洲棉紡織占世界總量的45.4%,北美和歐洲分別占14.6%。
並且亞洲的比例在1999中上升到69.9%,北美和歐洲分別下降到5.5%和13.7%。隨著世界範圍內紡織品加工能力的調整,各國紡織行業的運行質量也發生了很大的分化。發達國家努力發展高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同時將低端產品(低技術、低附加值、大批量)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
表1世界主要地區棉花環錠分布(單位:萬錠;(百分比)
年份:亞洲(包括大洋洲)、北美和歐洲。
1980 14949.3(100.0) 6790.3(45.4) 2179.5(14.6) 4457.3(29.8)
1990 16553.9(100.0) 9968.4(60.2) 1498.9(9.1) 3092.7(18.7)
1999 15568.1(100.0) 10882.6(69.9) 860.0(5.5) 2127.6(13.7)
全球紡織品貿易總量增長迅速。2001年,世界纖維產品出口額達到34201億美元,與1960年的64億美元相比,增長了53.4倍。同期,世界貨物出口從1960年的1283億美元增加到200655年。盡管受到貿易體制的制約,全球市場壹體化的進程仍在高速發展。由於各國紡織工業要素的比較優勢不同,發展中出口國和發達進口國對出口和進口的依賴程度在增加。同時,隨著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實施,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其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也是全球紡織品貿易的重要促進因素。
全球紡織業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重大挑戰。過度的成本競爭、日益突出的資源供給矛盾和不友好的環境正成為紡織工業進壹步發展必須突破的總體障礙。紡織業是最早實現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制造部門之壹。高效率和低成本是它不斷追求的主要目標。相應的,也容易導致產業趨同、低價競爭的發展格局,在充分培育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紡織業基本上是資源加工型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資源和生產合成纖維的石化原料資源,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資源。產業發展越快,與可利用資源的矛盾就越突出,尋求與資源平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壓力就越大。在纖維生產、紡織品加工、染整、服裝制造和產品消費過程中,紡織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汙染和對人體的不健康影響。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關註,紡織行業面臨著生產技術和產品的重大變革。
紡織工業的傳統發展模式直接導致了全球紡織工業的發展困惑和沖突。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汙染型的工業部門轉移到海外,造成本國產業空心化和就業壓力,而發展中國家部分工業部門將成本和價格壓力轉化為對勞動者、社會和環境的壓力或演變為過度競爭。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壹方面不斷指責發展中國家低價競爭,另壹方面又不斷對其施加成本壓力。這些矛盾的思想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紡織品貿易的沖突,嚴重影響了紡織業的和諧發展。
很多人忽略的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行業將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空間,而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為紡織行業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內在動力,這使得紡織行業有可能走出日益狹窄的成本和利潤空間,擺脫傳統的思維和發展模式,開辟更廣闊的紡織發展新領域。
三、現代紡織發展的前景
實現全球紡織工業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於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還取決於紡織工業自身的改革與創新,即以新技術、新產品、新領域、新市場來重塑新的現代紡織工業,以滿足高品質生活。
現代紡織應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理念,即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和諧。現代紡織要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即通過加工對象、加工技術手段、加工路線和形式的創新,努力尋找與資源供給的平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護和改善環境;通過產業組織和產業鏈的整合以及ISO14000、SA8000等相應制度和規則的實施,維護組織、階級和階層、勞動者和投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這壹代和下壹代之間的公平和平等;通過在WTO框架下實施互利的國際分工、競爭與合作,實現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共同繁榮。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現代紡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在深刻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進程,利用信息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紡織行業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知識。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的不斷出現,不僅有助於豐富紡織產品的種類和提高其性能,也為紡織工業獲取和利用新資源提供了新的來源。生物技術與傳統紡織業的結合正在徹底改變其生產模式和發展軌跡。在現代高新技術的引導下,壹方面,傳統紡織技術的現代化進程將不斷推進,這將不斷提高紡織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從而形成紡織品供給和消費需求的高水平良性互動;另壹方面,通過對現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開辟新的資源利用途徑,改進現有的紡織生產方式,實現紡織生產的高效率和高質量以及人類友好、協調、統壹的生活環境,有助於應對大量消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不同程度汙染自然環境的紡織業的發展挑戰。
現代紡織有其鮮明的發展特點。首先,現代紡織應該是綠色產業。它要求材料是可再生和可回收的;
該工藝過程清潔、能耗低;產品綠色健康;工業增長模式公平和諧;產業發展是可持續的,既滿足了我國和本地區人民對紡織產品的高品質需求,也滿足了今天和未來全人類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綠色紡織徹底摒棄了傳統紡織工業消耗不可再生資源、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弊端。
現代紡織應以數字化為特征的現代科學技術作為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以數字化、柔性設備和物流管理系統為支撐的機電壹體化加工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數字化設計系統、數字化銷售終端和數字化快速反應系統不僅使紡織產品質量更高、款式更時尚、品種更多、性能更好,而且使生產和交易成本更低、消耗更少。而且,它們已經並將最終影響和改變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關系,加速紡織工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和網絡產業組織關系,同時創造出人類未曾預見到的新的產品和服務。在數字技術全面提升紡織行業運行質量和水平的同時,新材料、生物等現代高新技術也將拓展紡織原料結構,改進紡織加工方式,實現生態化生產發展。在高品質的產品和滿足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方面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現代紡織應不斷滿足和發展新的社會需求。通過開發差異化、功能化、高性能、生態化的纖維原料;開發先進適用技術和低成本、高效率、環保的加工新技術;在服裝、裝飾、工業用三大類紡織品之間構建合理的產品結構和卓有成效的產品創新,開拓紡織品新的應用領域,實現為全人類持續提供高品質、多樣化紡織產品的目的。
現代紡織應該是所有國家和各界人士買得起的,是人類社會發展買得起的。富國和窮國、窮國和富國、社會、行業、企業和消費者都應該有能力支付生產和消費這些紡織品過程中的顯性和隱性成本和費用。地球不應承受環境和生態壓力;世界不應承受社會動蕩和失衡的壓力;行業和企業不應承受過度的競爭和生存壓力;消費者不應該承擔額外的生活費用和生存壓力。
現代紡織業應在發揮國家、地區和企業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開展產業合作和競爭。不同國家、同壹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組織應根據各自在產業要素和資源方面的不同優勢,形成各自特定的產業發展模式,確立各自相應的核心競爭優勢。因此,通過產業的異質化發展,有助於保持紡織產業的整體創新活力,獲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空間,進而營造和諧的產業發展環境。
現代紡織將徹底改變傳統紡織以成本和低價競爭為主流的傳統格局,努力實現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平衡協調關系,通過紡織產業的新領域、新功能、新價值拓展新的市場和產業發展空間。
現代紡織的上述內涵體現了和諧、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將逐漸被全球紡織行業的人們所認同,並將不斷探索相應的社會、經濟、管理、技術和藝術解決方案。最終目的是讓全人類享受高品質生活!
人類發展的文明就是人類不斷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歷史。中國是歷史上紡織文明的古國。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為世界紡織史和文明史增光添彩。
作為壹個負責任的紡織大國,我相信中國紡織業現在和明天的發展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對創造和維護和諧、平衡、互利、共贏的全球紡織經貿新格局將起到積極作用。東華大學是全球紡織業的活躍成員。半個世紀以來,東華大學不僅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紡織精英,也為世界輸送了大批紡織專業人才。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紡織工業的和諧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積極貢獻。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的成立,聚集了各個學科的專家,也體現了我們對推動現代紡織振興,用更新、更漂亮、更好、更有價值的紡織品服務全人類的堅持和執著。
全球紡織業的同仁們,讓我們肩負起歷史的責任,開辟壹條新的絲綢之路——現代紡織發展之路。我們將共同努力,讓紡織繼續傳承人類文明,開創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