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在教完“知止可以後定,後定,後靜,後靜,後安,後安,後安,後安”之後,梁老師讓李兆基把這個道理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理解。很快,少年李兆基結合自己接觸過很多的金店生意,給出了壹個老套的答案:“比如壹個人只有壹塊錢做生意,他就得用壹塊錢買東西。賺錢很好玩,被侵蝕了就算了。知道什麽是合適的,就不會迷茫,這樣身心才會安定,就不會受到邪念的攻擊。妳就能看清自己的本性,妳的心就會平靜,妳的心就會平靜。這個時候,妳就能從容謹慎地做事,妳就能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妳的成績自然就‘賺’到了。”梁惠民先生聽後深有感觸。
從六歲起,李兆基就被父親安排在家裏的商店裏學習商業。母親有點擔心兒子太小,應付不了那些年紀大的家夥,但李兆基很快就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聰明機智,心算能力極佳。
金店行業有句話叫“玩金偷金,玩銀偷銀”。當李兆基走進商店時,他發現他自己的金飾店也存在這個問題。他想把這個消息告訴父親,讓他采取措施,但金匠緊缺,得罪不起,擔心金匠走了會影響金店的生意。進退兩難之下,他決定自學黃金鑄造技術,不再受制於人。
到12歲時,李兆基已經掌握了看金、熔金、融金的核心技術和知識,很快成為天寶融金鋪的總櫃,成為順德家喻戶曉的神童和黃金巫師。他鑒別黃金的眼光和提煉黃金的技術都令人欽佩。他也從中明白了壹個道理:靠自己不如靠別人。做老板,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的洋紙交易依然活躍,因為人們認為光復之日仍可使用。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家都只喜歡保存完整的、筆直的、光滑的紙幣,因為直到恢復的那壹天,它才會被損壞。這樣,殘幣和臟幣在交易時價值會下降30%到40%。因為這個家庭也經營紙幣,這個問題引起了李兆基的註意。
之後,他受到洗衣服的啟發,發明了壹種將舊幣換成新幣的方法:將舊紙幣浸泡在水中,用漂白粉洗去汙漬,再塗上壹層蛋白質使其堅韌,然後風幹並熨燙。他六七折收到,悄悄清洗,卻全價換貨。他不僅賺了不少利潤,還多了壹個做生意的理由:無論何時何地,商品要想賣得好,就必須包裝好。
李先生在廣州灣也有業務,所以需要經常照顧他。看到兒子掌管大局,他幹脆把順德的兩家店全部交給了李兆基。15歲時,肩負重任的李兆基不負眾望,事業蒸蒸日上。日本戰敗後,貨幣大幅貶值。雖然李兆基經營有方,把鋪面管理得有條不紊,但父親還是希望他另辟蹊徑,找到更好的施展才華的地方。1948年,做了四年店主,磨練得爐火純青的李兆基,只身帶著1000元去了香港。當時,香港中環文賢東街有二三十家金店、銀店,專營黃金買賣、外幣兌換、匯兌等業務,業務性質與李在順德的永盛銀行無異。剛到香港時,李兆基利用自己熟悉貨幣兌換業務的優勢,在幾家銀店掛單,從事外匯和黃金的買賣。當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內地很多有錢人都去了香港,外匯生意和黃金交易生意非常紅火。李兆基與何賢等人合作,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發橫財,為他後來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50年代初,大陸解放後,英國很快承認了中國的地位,建立了外交關系。李兆基意識到香港將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於是轉行做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生意非常順利。當時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工商業開始發展,政府和市場的房屋建設計劃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長期以來壹直認為實物比貨幣更有價值的李兆基,決定進軍實物(房地產)。後來,當李兆基回憶他那些年的生活時,他說:“當我七八歲的時候,我經常去父親的鋪位吃飯。我從小就接觸商業。後來在銀莊工作,讓我深深體會到,所有的法幣,假幣,金元券等等。可以隨著政治的變化壹夜之間變成廢紙,這讓我意識到,持有實物是保值的最好方式。”
65438年至0958年,李兆基、馮景熙、郭得勝等8名合夥人組建永業公司,開始涉足房地產業務。公司成立後,他們推出了“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針對中下層市民,改變了過去的房地產經營模式,使得生意非常火爆,建的樓都賣完了。
1963年,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熙重組永業,成立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年齡較大、擁有40%股份的郭得勝先生年齡最小,擁有30%股份的李兆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總經理,李兆基主要負責三件事:壹是建築圖紙設計,二是購買土地,三是建築銷售。為了這三件事,他什麽都親力親為,並以此來發展自己的技能。李兆基壹眼就能看出圖紙的設計是否有問題,這讓他那些名牌大學的規劃者們自嘆弗如。也很擅長買地。有壹次,他得到消息,皇後大道中麗晶大廈舊地的主人鄭宗淑有意出售土地,並已口頭答應賣給別人。他趕緊問:“鄭宗舒跟誰熟?”左右人答不上來,提醒對方明天在律師樓簽買賣合同。聽到這裏,李兆基點點頭說:“這意味著我今晚還有時間。”果然,他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辦法,淩晨打電話找了壹個和鄭宗淑比較熟的朋友。幾天後,我得到了土地。在此後的歲月裏,他壹直保持著這種認準目標,鍥而不舍的精神。李兆基獲得土地的方法也不同。據《華商戰略》報道,在香港,恒基兆業很少參與政府土地拍賣,但總有辦法買到質優價廉的地皮。這主要是因為李兆基有兩大法寶。首先是購買“乙類土地交換權”。當時,香港政府征用新界農地作發展用途。它先以土地交換權分批從農民手中收回土地,然後在建房用地集中劃撥時與政府進行交換。這使得很多想馬上套現的農民,在政府換地令之前,對換地權毫無辦法。李兆基用現金購買了他們的土地交換權,這既受歡迎又便宜。政府壹公布開發計劃,他買的大量權益書就成了可開發的土地。第二種購買土地的方式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舊建築改造。買下黃金地帶的老樓,在老的地方蓋新樓。這種方式有多重好處,開發商受益,城市刷新,老業主套現,政府增稅。但是很辛苦,因為光靠收購壹個小物業(比如壹戶)是無法支撐壹個地產項目的開發計劃的,所以恒基地產還開發了壹套獨特的技能建設合並。通過從壹個目標地點的多個所有者處購買財產,可以通過集合各個部分來獲得土地。為了接收舊樓,他設下重圍,不僅面向香港,還在香港外籍人士遺留財產的安置地找樓買。合並極其困難和復雜。壹個業主不賣就全盤皆輸,但恒基地產卻對此情有獨鐘。幾十年來,並購數不勝數。李兆基對此還有壹句名言:“寸土必爭”,這句話也流傳到了各處。
在銷售方面,李兆基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當時香港大部分房產整體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而卻步。因此,他創造了分層銷售、分期購買(抵押)的方法來建造和銷售建築物,很受歡迎。在短時間內,新鴻基企業在房地產行業嶄露頭角,並取得了大量利潤。李兆基、郭得勝和馮景熙也被業界稱為“三劍客”。由李兆基首創的分期付款購物方式自此被廣泛采用,對港人安居樂業、置業安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72年,新鴻基地產正式上市,共事十幾年的“三劍客”也在此時分手。分手後,李兆基得到了價值約5000萬港元的場地和房產,他用這些房產在1972年底與胡寶星合作成立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胡寶星是董事長,李兆基是副董事長。1973年初,就在港股行情看漲的時候,李兆基趁機讓永泰公司上市,每股壹元的股票壹下子漲到了壹元七角,李兆基大賺了壹筆。之後,香港股市隨著世界經濟衰退而崩盤,房地產行業也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時手裏握著巨額現金。他抓住機會,低價買下了土地和老建築。
從65438到0975,港股開始復蘇。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股本654.38港元+0.5億,有20個站點。公司成立後,李兆基打算讓恒基地產上市。他選擇了最便捷的方法——買殼上市,也就是買壹個小的上市公司,然後轉型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準了他聯合創辦的永泰建業公司。他用自己的財產換來1900萬股永泰新股,成為第壹大股東,取代胡寶星成為永泰董事局主席。李兆基接手永泰後,將壹般面向公眾的經營方式註入永泰,使得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上漲,從1976年初的不足1元漲到3到4元。
在李兆基的管理下,永泰的業務蒸蒸日上,利潤快速增長。到了1979,李兆基決定發新股,因獲利超過壹倍。由此,永泰股份超過1億股,市值超過9億元,房產超過20處。根據香港法律,私人不能擁有上市公司超過75%的股份。李兆基已經擁有永泰70%的股份。他的目的是盡快將恒基地產直接列為永泰公司。
恒基地產成立之初,僅有654.38+0.5億元股權,20套房產。但幾年後,它的領地激增到100多個。在土地缺乏的香港,要持續獲得足夠的土地興建房屋,絕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獨特的眼光和方式為自己增加了土地儲備。他的方法是買老樓,然後拆了賣。這些老建築大多在市區,所以發展潛力驚人。
李兆基多年來壹直在歐美的中文報紙上打廣告,購買香港的老建築。這壹舉措方便了海外華人,也使李兆基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獲得最佳利益。買了老樓之後,他會陸續買下整棟樓,然後逐漸買下周邊的樓。收購結束,即使價格再高他也會買。因為即便如此,也比官方土地招標劃算。李兆基以工業化的方式管理房地產業。他把土地當成原材料,把建築當成成品。不斷買地,不斷生產成品,恒基地產成為香港人口中的“建築制造工廠”。
1981年6月,在港股市場的又壹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將恒基兆業上市,壹次性融資十億港元,充實了自己的實力。成功度過了80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不確定時的低潮。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低潮後,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業更上壹層樓。
1983、1984年,香港因為主權移交,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冷清。李兆基剛剛將恒基地產分拆為恒基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並於7月23日上市,1981。不僅有大量在建樓盤,還和20多家銀行有貸款關系。正是銀行和建築商給予的信任,以及薄利多銷策略驅動下的大量采購,讓他順利通過了做生意以來最大的考驗。從65438年到0985年,主權問題明朗後,香港經濟開始回暖。1988年,恒基地產公司全面收購永泰建業,並更名為“恒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與此同時,恒基發展宣布發行12億股新股。由於本公司擁有香港小輪公司28.7%的股權和中華煤氣公司26.4%的股權。
至此,李兆基精心設計的收購兼並戰爭終於取得了圓滿的結局。通過徹底吞並比他強大的胡寶星,李兆基達到了利用他人發展自己的目的。李兆基的借殼上市、收購兼並戰術,至今仍是股市收購戰中的成功範例,也是香港經濟學教授在課堂上經常引用的著名事例。
李兆基也躍居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香港地產界權威人士在評價李兆基、李嘉誠、郭得勝、鄭裕彤時,曾有這樣的評價:長江實業輝煌;新鴻基地產穩健而有前景;開發新世界的勇氣是令人信服的;亨德森高瞻遠矚,率先垂範。恒基地產早在1980就在廣東投資了中國大酒店、花園酒店等項目,隨後加快步伐,在北京完成了以恒基中心為代表的多個投資項目,耗資33億人民幣。1990之後,恒基地產在香港和內地參與了大量的商業建築項目,比如建造了很多大型的標誌性項目,比如國際金融中心,這是當時全球最大的私人開發項目。同時迎合普通市民日益旺盛的購買力和消費需求,全面提升住宅品質,不斷增加大型高密度場地上的會所娛樂設施,進軍高端樓市。在新的時代,我們將繼續牢牢把握市場趨勢,引領發展。
1993年2月,何、、何鴻燊以149億港元收購加拿大西海岸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加拿大房產百福軒(總建築面積16300平方米)出售,市值16000萬美元。恒基地產在1992大舉投資內地房地產。截至1993年6月,集團在中國大陸開發的土地有20塊,總建築面積超過1858萬平方米,分布在京、滬、廣、深四地,購置成本低於集團總資產的10%。1993下半年,恒基地產分別在廣州和北京東城再購入兩宗地塊。
李兆基原計劃將這些內地投資分開上市,但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恒基兆業中國缺乏三年業績,不符合上市規則。因此,恒基地產發行可轉換債券(債券可轉換為恒基中國未來上市的股票)籌集4.6億美元。恒基兆業、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共同出資65億元,投資武漢江灘填築工程、汽輪機廠及重型機械廠改造、中山路及武漢酒店改造。與九龍倉簽署投資上海靜安區商品房意向書;它還與新鴻基地產和新世界發展基金壹起向武漢國有企業投資了至少654.38+0億美元。
內地改革開放後,與胡、、馮景熙、聯手投資廣州中國大酒店。此後在大陸大舉投資,投資額高達數百億元。1996年1月,北京恒基中心封頂。該項目總投資達33億元,建築面積超過28萬平方米。它坐落在長安街上,成為北京的又壹道亮麗風景。到1996,恒基(中國)在內地擁有22個項目,資產估值137億港元。當時,李兆基授權長子李家傑全權經營她在內地的業務,並成功將恒基兆業(中國)上市。李兆基於1993被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香港事務顧問。1995年底被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李兆基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人。長子李家傑畢業於倫敦大學,現在是恒基兆業的董事,參與公司的發展和管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恒基地產進入了黃金時代。從65438到0997,李兆基實現歷史性突破,恒基地產成為赴日上市的第壹只港股。在致力於房地產業務的同時,李兆基先生還致力於多元化經營。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他先後收購了中國燃氣、香港小輪和美麗華酒店集團的控股權。到1996年,中國燃氣的用戶數發展到近1.2萬戶,股東利潤也從1.05億元增長到1.946億元。此外,香港小輪和美麗華酒店也有新進展。
在此期間,李兆基先生還在海外拓展事業,參與新加波等地的投資,獲得豐厚回報。
經過多年的發展,李兆基已經成為香港地產界的知名人物。他是香港恒基兆業及香港中華煤氣公司的主席,持有恒基兆業59.87%的股權、東亞銀行2.5%的股權、新鴻基公司65,438+02%的股權及星洲新大城市發展65,438+00%的股權。此外,李兆基透過恒基地產持有恒基發展765,438+0.8%的股份、中國燃氣29.7%的股份、油麻地小輪32.6%的股份及廣州洛溪新城25%的股份。1996年恒基地產總市值達654.38+023.30億美元,總資產679.45億港元,營業額111.71億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幾年前,李兆基逐漸將企業運營交給下壹代和專業人士,但它仍在規劃自己的企業王國。2004年6月5438+2月65438+5月,李兆基宣布成立“趙霽金融企業公司”,致力於管理家族分散在世界各地高達65億美元的投資。
自趙霽財經企業公司成立以來,李兆基在投資領域的表現尤為搶眼。在此期間,他曾大舉買入在港上市的內地央企股票,以及中國網通、中國人壽、中華財險、中國電力、中國石油、CSCL、平安保險、交通銀行、中遠控股、神華能源、中國建設銀行等多家企業都得到了他的青睞,帶著巨額資金進入。2006年中國銀行在港上市時,李兆基買入1314萬股(約4.97億美元)繼續支持大型央企。通過這筆投資,也獲得了高額回報,並在這三年成功轉型。這幾年跟風了解內地企業新股的香港小投資者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壹位78歲的老人成功“轉行”,將趙霽金融企業公司的500億資產變成了654.38+0.20億元,從而獲得了“亞洲股神”的稱號。曾幾何時,這位“亞洲股神”最討厭炒股。作為恒基集團董事長,他當時向總裁抱怨,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在1997期間過熱。他說的是真的。當時受追捧的紅籌股大多沒有盈利支撐,大做文章。最後還是壹群散戶。十年後的今天,李兆基抓住了機遇,轉而利用好國際金融中心這個平臺,讓聚集在這裏的數以萬計的全球金融專業人士,把他的巨大財富變成更大的財富。李兆基先生對職業和生活有自己的看法:
第壹,“富裕節儉是壹句至理名言,因為第壹資本是最重要的,有了它作為基石,就容易成功。”他進壹步解釋說:“做人最忌諱的就是每天多掙錢,入不敷出,有資本,安定下來,失業了也不要猶豫。”這份錢來自節儉。他建議年輕人不要馬上花掉所有掙來的錢,而是把錢存起來。“所謂按天發財,絕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指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絕對不可強求。財富有因有果,有因有機有福。壹旦知道做不到,勉強的後果遲早會導致失敗。”他說:“不窮不富的人是最幸福的,能自得其樂。”
二、停、定、靜、安、憂、得。
李兆基在四本書裏總結了大學裏的壹段話:“知止可以以後再決定,以後再決定,以後再安靜,以後再安靜,以後再穩妥,以後再穩妥,以後再考慮,然後得到。”並得出停、定、靜、安、憂、得的“六字真言”,認為無論做得好不好,生意做得好不好,投資也好,這些六字真言都可以用。只要按照這六個字慢慢想,壹步壹步來,“就不會有很大的危險,事情就會有條理,有層次。”
當李兆基十幾歲時,他的老師梁惠民就如何將六字真言融入現實生活對他進行了測試。當時李兆基的回答是:“舉個例子,如果壹個人只有壹美元做生意,他只有壹美元可以買東西。賺了就開心,虧了就忘了。知道適度就夠了,就不會迷茫,這樣身心就“定了”,就不會被邪念攻擊。妳會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妳會從容淡定。這個時候,妳就能冷靜處理事情,做事更細心,妳就能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妳的成績自然就“贏”了
第三,投資要準確計算回報。
李兆基認為,投資最重要的是準確計算回報。回報低就不要做。如果回報高,值得研究和投資。李舉例說,他設立的教育基金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十幾二十年投入的錢培養了人才,而且是無窮無盡的。壹個培養十個成功人才,回饋社會。十個培養另外壹百個,這是最好的投資。賭博最慘,給人抽水,收益低,最終輸。再比如,買房變成負資產,也是壹種得不償失的投資。
李兆基談到個人財富,說了壹句老話:“不義之財,富貴於我如浮雲。”他壹直認為不擇手段,沒有道德,被開發了也沒用。壹個人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李兆基認為,事業帶來的成功感不完全在於金錢。在他心目中,做房地產最重要的是要有預測和識別的能力。買地就像買襯衫壹樣。如果買的便宜,戴的時間長,說明妳眼光不錯,值得。大家壹起去買地,誰識貨誰不識貨,“沒料”,過幾年就知道了。總之,投資就像壹塊試金石,能分清“高”與“低”,並善於觀察,才是最成功的狀態。李兆基不僅擁有快速準確的投資眼光,而且在待人接物上也非常重視傳統的人情味,不像某些商人只認錢不認人。幾十年來,他的恒基公司幾乎與香港各大地產公司都有合作,被稱為“小醜”地王。
作為地產界的“老大哥”,李兆基在港府滿足市民要求打壓樓價的情況下,率先將馬鞍山新港城最新樓盤貶值8%,為其他地產公司樹立了榜樣。雖然李兆基只有小學畢業,但他有壹項絕活:珠算比電腦快。他看得遠,看得準,記憶力和執行力驚人。他對自己的地盤,面積,收購價,能發展什麽副業都了如指掌。他親自參與集團下的所有業務。親自指導圖紙和設計,把自己當成壹個用戶,設身處地的考慮如何設計房子比較實用。有壹次在80年代中期,他看到壹個專門為中小家庭設置的大房子的示意圖。撿起來,他對設計師說:“中小家庭很少在家裏問候親戚朋友,同事之間也很少互相拜訪。如果有什麽喜慶的宴席,都是光顧餐廳茶座,所以餐廳不用太大。多余的區域要在主人房設置衛生間,這樣更有特色。”後來他的發明很受歡迎,迅速普及。2065438年6月1日晚間,恒基兆業地產發布公告,宣布更換主席及董事總經理,並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根據公告,李兆基將卸任本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委員會委員,留任執行董事。李兆基的次子李嘉誠將調任公司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並被任命為提名委員會主席和薪酬委員會成員。
87歲的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於2065438年7月1日宣布卸任恒基兆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但會保留公司執行董事壹職。李兆基的次子李嘉誠接任公司董事長,這意味著李兆基50多年的商業生涯走到了盡頭。"病先則徐,身先士卒,與許圖良之策."他認為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養自己的能力,提前做好準備,有獨到的眼光,才能比別人領先壹步。李兆基有句名言:“小企業怕糧怕息,大企業怕息怕糧。”他認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努力和勤奮,他討厭把時間和金錢花在吃喝和社交上。而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準確。業務量大,涉及的資金和利潤大,多付少付利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