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曾說“歌詞開頭強調旋律,結構先給獨處者”。軟木畫材料多以山水為題材,是對自然景物的概括和升華。想要在方寸之間展現出恢弘、寧靜、優雅等不同風格,就需要運用恰當的結構。軟木畫的景物吸收了宮廷園林布局的精華,這壹過程往往由大師親自把關。"在妳清楚這壹點之前,妳不能揮舞斧頭."大師已經有了壹個計劃,在哪裏放置假山,在哪裏裝飾亭子。軟木畫是立體的,有獨特的空間感。通過高與低、靜與動的對比,虛與實、留白的處理,拓寬了格局,延伸了想象空間。平時湖水碧波蕩漾,天高雲淡,附近的細節用工筆表現。最後整體構圖合理,繁而簡,高低塔,錯落樓閣,類似詩歌的結構。
雖然無聲,但絲毫不妨礙節奏的表達。當我們看到壹件軟木作品時,我們首先會被細節所吸引,比如在軟木上跳芭蕾舞的刀尖留下的腳印。壹位老師傅至少要花半年時間才能雕刻出壹件三英尺長的作品。站在作品前,會情不自禁地用手私下比劃,感受到用刀和向後遊的急迫感。看部分,線條有粗有細,有直有密,都是酣暢淋漓,方圓的造型奇巧,灑脫;軟木畫,取材於從葡萄牙、西班牙或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木質疏松,表面不光滑,零星散布著細小的孔洞,為作品增添了幾分自然和生動。繪畫是立體的。隨著視角的變化,就像在壹個花園裏,變換著風景。從壹邊到另壹邊,影子也在動,仿佛星辰在移,時間是憂郁的。看了很久,突然壹切都活了過來,好像有顏色,有聲音,有動作。松林郁郁蔥蔥,搖曳生姿,流水潺潺,蜿蜒曲折,鳥兒唧唧喳喳,蹦蹦跳跳。壹山壹石耐人尋味,壹草壹木都生機勃勃,鳥獸相依,充滿了優雅。個體栩栩如生,局部呼應相呼應,整體和諧壹致,都表現出精致的韻味和節奏感。
軟木畫具有很強的寫實性,既講究“有形”,又講究“有意”。從自然美到藝術美,是壹個提煉升華的過程。“看物取像”的核心在於“神似”。文筆不相似則詭詐,太相似則庸俗。必須“形象變形”,比例適度變化,特征適度誇張,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意義和哲理。軟木畫還巧妙地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具有“百裏江山,盡在壹幀”的表現效果。這些豐富的表現元素,和諧的創作組合,都是為了讓觀眾理解作者的“意蘊”。正因為如此,軟木畫才能富有詩意和文學性,成為精神生活的養料,引導情感,激發意誌,陶冶情操,滋養思想。
軟木畫起源於福建省福州市西苑村,已有百年歷史。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成為福州傳統工藝“三寶”。壹個世紀以來,它經歷了壹個從起源、發展、繁榮到衰弱的循環。
這種藝術出現於19世紀末。福州民間藝人以華僑從國外帶回來的木質賀年卡為靈感,以軟木為原料,以刀為鬼,以中國傳統雕刻技藝,制作出這種獨特的工藝品。七八十年代,軟木畫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成品遠銷世界各國。僅西苑村年產值就達數千萬元。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外貿遭遇“寒冬”,國內市場充斥著許多劣質仿制品。再加上軟木畫的題材和內容已經過時,特別不被年輕人認可,逐漸沒落。
在陳俊坤老師的帶領下,非遺星球體驗者和沃倫中學的壹群初二學生參觀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在壹個簡陋的廠房裏,裏面卻有甘昆,簡直就是壹個微型博物館。其中收藏了數百幅典型的軟木畫。陳老師對此很了解。這個是優雅的,這個是禪意的,那個是表達美好祝願的。
在簡單欣賞完作品後,陳老師詳細介紹了軟木畫的制作過程和用刀的基本技法。孩子們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制作。老師給每個學生壹塊軟木塞,用筆在上面描繪出樹幹的形狀,並要求學生相應地描述。壹開始,我就遇到了很多麻煩。這壹刀很重,樹幹被砍斷,刀很寬,差點造成壯烈受傷。真的是理所當然。最初的嬉鬧過後,孩子們漸漸安靜下來,大氣都不敢出,害怕薄如蟬翼的樹葉等成分被吹走。像初學芭蕾壹樣,孩子們的刻刀笨拙地在軟木塞上跳躍。
看著孩子們有趣專註的表情,陳先生也覺得很欣慰。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每個學生完成了壹幅微型軟木畫,滿滿的成就感。
孩子從小有機會被深厚的文化熏陶,是極其幸運的。把非物質文化植入他們的內心,明白有這種東西,明白我們祖先的智慧,知道我們從哪裏來。
為了繼承和發展傳統的軟木畫工藝,以陳先生為代表的當代老軟木畫藝術家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在材料、色彩、技術和用途上進行改進和創新。
有的作品通過金鐘柏、根雕等藝術品的組合,借助多變的造型和紋理,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作品嘗試在原木的基礎上做壹些著色和點綴,增加作品的生動性;有的作品將軟木繪畫與攝影相結合,以優秀的風景攝影為背景,增強表現性;作品內容從自然風光、亭臺樓閣擴展到生活場景、地標建築。也有壹些大師積極吸收木雕、石雕等技藝,博采眾長,取其精華,在技法上升級創新。
除了藝術表現,老藝術家們還在作品的類型和推廣上煞費苦心。
傳統的軟木畫常用於掛件、屏風、大小擺件等等。與漆器、貝雕等其他工藝相結合,軟木畫成為果盤、梳妝盒等日常生活用具的裝飾。陳老師的工作室還不斷開發新的高檔日用品、紀念品、商務禮品、精品收藏品。
軟木畫經驗豐富,可以與審美、教育、旅遊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軟木畫與美育結合,可以提升審美能力,培養古典、靜穆的韻味;軟木畫與青少年社會實踐相結合,可以提高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專註力和實踐能力;軟木畫與高端旅遊的結合,提供了與眾不同的沈浸式文化體驗,成為福州的壹張名片。
在人才培養方面,軟木畫已經從師徒制逐漸過渡到系統的“學術”教學...即便如此,軟木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據陳老師介紹,目前福州只有20多位大師還在從事軟木畫雕刻,將近壹半都聚集在陳俊坤老師的工作室。“平均年齡70多歲。”幾乎沒有年輕的面孔。壹方面軟木畫的商業價值沒有體現出來,收入不足以吸引年輕人。另壹方面,軟木畫的雕刻工藝復雜,入門門檻高。學皮草至少要兩三年。陳老師那壹代人年輕的時候需要偷師學藝,現在想教卻沒人願意學。工匠的匠心是不能代代相傳的。
大師年事漸高,技藝瀕臨失傳。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軟木畫將在未來10年內消失。令陳先生心痛的是,他見證了軟木畫的繁榮與發展,也可能看著他衰落與消亡。
如果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後只能從博物館和繪本上看到軟木畫,那將是我們的罪過,也是他們的遺憾。
希望有更多的人關心和喜歡軟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