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8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失去了什麽?變成了千軍萬馬在壹起的局面?

18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失去了什麽?變成了千軍萬馬在壹起的局面?

18世紀,整個世界似乎都在超高速發展。與歐洲國家註重的“穩定”和“和諧”相比,他們正處於積極探索人類世界和自然界的階段。

然而,這壹時期的中國社會並沒有因此而黯然失色。整個18世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18世紀,中國處於明清兩代的統治之下。先是清朝前期建立了統壹的王朝政權,然後是18世紀中葉著名的“康乾盛世”。直到18世紀末,清朝的統治在世界其他國家興起,才開始走向衰落。

18世紀以前,中國的知識分子遵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但是,十八世紀的知識分子到底失去了什麽,導致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接下來的壹百年裏變成了逃避現實的局面?

首先,明末清初社會經濟的繁榮削弱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8世紀初的中國,也就是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出現,農業、商業、商品經濟在清朝達到頂峰,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思想文化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最明顯的壹點就是社會上開始出現脫離實際的追求,這對於以儒家思想中的“忠義信”為人生哲學和目標的知識分子來說更是致命的。

18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統稱為“士”。作為社會中相對基礎的貴族階層,士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或從政,或追求知識與真理,或以“道”為願景與抱負。因為他們的思想大多是為了世界統壹、國家富強、社會治理、人民幸福,所以古代士人大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然而,18世紀中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使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脫離了原有的發展道路,從商業走向藝術等。“業精於勤而怠,成也毀於思”,是古代文人在經濟發展背景下的真實寫照。政局的穩定或動蕩不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他們不再把“參政”作為自己的天職。他們不再以入世為追求目標,不願承擔社會責任。

越來越多脫離實際的思想成為學者們新的研究目標,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對社會形勢的判斷。於是,知識分子不再認為“治國平天下”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對社會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沒有那麽強烈了。

第二,清朝的“文字獄”剝奪了知識分子自由發言的權利。

1.清朝實行的“文字獄”直接阻斷了知識分子探索“理”的途徑

明末清初,18世紀初的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使這壹時期的知識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這壹時期出現的社會思想批判是在政局發生巨大變化的條件下產生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這壹時期的知識分子見證了明朝的滅亡。在他們的思想中,這種現實直接呼應了朱成的理學思想。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動蕩和危機,批判社會制度,脫離實際的社會風氣,主張實事求是。許多知識分子主張多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經世致用”。這些積極向上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理念,在清朝時期全部破滅。

18世紀中後期,為了穩定社會統治,防止知識分子對其統治作出不合時宜、不利的反抗,清朝統治者開始“嚼字”,經常從作品中摘抄文字,羅誌因此獲罪。這就是文學監獄。因此,知識分子探索和研究社會現實和統治者、社會制度以及發表和傳播自己觀點的途徑被關閉了。不僅如此,在關閉了知識分子批判社會制度和統治的途徑之後,文字獄在壹定程度上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使得18世紀的社會思想層面成為統治者的“中央集權”。

知識分子只要在作品中表現出壹點點不滿,就可能有被定罪入獄的危險。清朝統治者不能允許任何威脅其統治的思想和言論在社會上傳播,哪怕只是捕風捉影,造成冤假錯案。文字獄的實施使封建制度的腐朽滲透到思想文化領域。在十八世紀,正是由於統治者的專制權力,知識階層處於混亂狀態。

2.科舉制度的恢復和盛行導致士子泛濫,知識分子的興趣變得單壹。

18世紀中期,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很難阻止知識分子的反抗。於是,從康熙皇帝開始,社會恢復實施理學、儒學和以此為核心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作為壹種官員選拔制度,實際上是古代“士”階層從政的途徑,科舉制度在清代鼎盛時期的直接結果是知識分子的泛濫。雖然清代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總體上延續了以往的儒家思想,但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改變了考試內容,使得原本豐富多樣的儒家思想變成了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朱成理學。

明至清的八股使考試更加公平,但卻直接剝奪了知識分子廣泛多樣的愛好,壓制了那些本來可以取得更大成就的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僅阻礙了他們在科技上的創新,也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科技的發展。

同時,科舉制度的興盛使知識分子更容易獲得名望,在政治上獲得壹席之地,這在壹定程度上導致了知識分子的泛濫。隨著科舉制度成為社會的主導地位,清代也出現了政治考試制度。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官場文化的腐敗,師生間的裙帶現象壹度頻繁,官官相護的現象更是頻繁。

官場的黑暗對知識分子的傷害更大。原本以為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開始向腐敗的官場文化轉化,個人利益逐漸取代了國家利益在他們理想和目標中的分量。所以在清代,知識分子的目標和愛好只是為了博取功名,進入官場,絕不會把時間花在廣泛的學習和涉獵新事物、新現象上。

第三,“程朱理學”成為統治者的“手中刀”,知識分子失去了鬥爭的武器。

“朱成理學”是宋明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然而,在明末清初,統治者並沒有直接繼承朱成理學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清初統治者初入關時,在社會上推行“理發令”、“逃亡法”等政策,直接激化了社會和民族矛盾。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朱成的理學逐漸成為統治者加強統治的工具。無論是恢復科舉,祭祀孔子,給予朱榮譽地位,還是重新編輯有關理學的書籍,壹方面使理學在18世紀上升到了統治地位,同時也導致了很多思想的變質。

18世紀中後期,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刊刻了《乾隆禦經》和《十三經註》。同時,為了使朱成的理學在社會上流行和正統,用政治權力強行下命令,社會上壹切與朱成理學相悖的書籍都可以直接刪除甚至銷毀。

作為統治者,朱成的理學也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當然直接影響到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由於統治者的命令和朱成理學的改編,理學中的壹些思想和教條可以被引導和教育,這使得朱成理學從批判統治階級的獨裁和外國人統治的知識分子成為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中的刀”。

在打擊和鎮壓的過程中,統治者保留了對自己統治有利的思想和理論,並用它們來教育知識分子和人民,誤導他們對“理”的科學的追求,從而失去了鬥爭的武器。

四。結論

從上面的說法來看,18世紀中國的大環境給了知識分子很大的壓力。無論是來自政府的壓力,還是官方文化的改變,知識分子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或被迫適應。因此,他們不再是堅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學者。他們不再時刻把國家的興亡和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他們生活和學習的中心不再伴隨著對社會制度和統治者的批評,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自由,更是從無國界到束縛枷鎖的思想轉變。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傳統與文人文化

朱成理學是如何確立其在清代的統治地位的?

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是什麽?

  • 上一篇:李敖為什麽坐牢?
  • 下一篇:櫃體用什麽板材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