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俄羅斯從未忽視獨聯體以外的國際交流。與解體前的蘇聯相比,其外交政策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同時也進行了壹些調整。俄羅斯外長也公開表示,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方針將與蘇聯近年來奉行的方針大相徑庭。
前蘇聯近年來奉行的外交政策,是指戈爾巴喬夫和謝瓦爾德納澤在1985年制定並實施的外交政策。這壹政策的特點是擺脫了思想包袱,開始把國家實際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俄羅斯基本遵循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外交新思維,這並非偶然。壹是因為俄羅斯是前蘇聯的主要組成部分和繼承者,兩者有著相同的基本利益。第二,俄羅斯和前蘇聯的主要領導人在國際問題上沒有大的分歧,思想體系相同。但由於國際地位和地區政治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斷惡化,俄羅斯不再像前蘇聯那樣重視國家的政治影響力,而是優先考慮使國家的外交活動為正常的經濟利益服務。
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目標是通過與西方的融合與西方國家結盟,確立俄羅斯新的大國地位,以便在世界上再次發揮大國作用。因此,俄羅斯把美國、西歐和日本放在外交的首要位置,以便從外圍進入西方的核心。從6月中旬到7月初不到壹個月的時間裏,1992,俄羅斯總統對美國進行了正式訪問,並在慕尼黑參加七國集團首腦會議期間會見了他們。所有這些行動都表明了俄羅斯對外關系的目標。
這種外交顯然是戈爾新思維外交的延續和發展。新思維外交的壹個集中體現是戈爾巴喬夫6月提出建立鈥1990+01。#21271;半球合作區?#30340;戰略構想。這壹戰略構想表明,戈爾巴喬夫不僅在價值觀上,而且在經濟、政治乃至安全問題上都準備與西方認同並密切合作。在這壹點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比戈爾巴喬夫走得更遠,他甚至提出未來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俄羅斯外交以西方為重心,歸根結底是為重振俄羅斯的世界大國地位服務的。成為西方的壹員包括兩層含義:壹是在經濟和政治上完成轉型,走向經濟市場化和政治多元化;第二,具備與西方主要國家競爭的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與西方主要國家平起平坐。
在俄羅斯外交傾向西方的同時,西方也對俄羅斯采取了積極的態度。為了完成俄羅斯的政治多元化、經濟市場化和私有化,以及其他領域的內部轉型,西方擬定了向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國家提供240億美元貸款的決議。
但是,西方國家並不是真的想讓俄羅斯強大。吸收俄羅斯進入他們領導的各種機構,目的是限制和改造俄羅斯,利用俄羅斯控制前蘇聯龐大的核武庫,穩定獨聯體,防止獨聯體爆發類似南斯拉夫那樣的武裝沖突,損害其安全利益。因此,西方國家不斷通過裁軍談判削弱俄羅斯的軍事實力,阻止其現代化,並試圖通過各種軍事合作措施改造俄羅斯軍隊和軍工企業,還以高薪從俄羅斯軍事科學和軍工企業中網羅高科技人才。
西方的這些做法不僅是為了防止潛力巨大、傳統不斷擴大的俄羅斯再次強大後對其安全構成新的威脅,也是因為他們的利益與俄羅斯並不完全壹致,他們之間的許多矛盾已經暴露出來。比如俄日之間,俄羅斯是不會輕易願意把日本饑渴的北方四島還給它的。再比如俄羅斯向外國出售軍事裝備和武器,這是俄羅斯重要的外匯來源。俄羅斯明確表示,不僅要維持原有的武器市場,還要開拓新的市場,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極力限制的第三世界國家。
另壹方面,俄羅斯努力成為世界強國的立場壹直非常明顯,而西方對俄羅斯大國地位的追求則有所警惕。前蘇聯解體前後,俄羅斯領導人多次聲稱,俄羅斯將重返與其他大國壹起參與世界事務。前蘇聯壹解體,俄羅斯就提出繼承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控制前蘇聯的核按鈕。這些都是為了維持世界大國地位而做出的安排。1992 65438+10月,俄羅斯不顧國內各種危機,執意在莫斯科舉行中東和談第三階段會議,甚至為了使會議如期舉行而向阿拉伯國家施加政治壓力,這反映了其不甘衰落,努力成為大國的心態。
雖然俄羅斯傾向於西方,但它並沒有完全忽視東方。相反,為了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轉型模式,以及周邊地緣政治形勢的重大變化,俄羅斯的政治和外交重心略有東移。俄羅斯很多權威戰略家都持這種觀點。他們不願意讓俄羅斯成為西方的小夥伴,努力利用俄羅斯橫跨歐亞,包括眾多文明和不同宗教的獨特地位,在東西方、南北之間發揮不可替代的協調作用,使俄羅斯再次躋身世界領袖之列。在他們看來,俄羅斯應該特別註意鞏固自己在東方的地位。在不可能進入西方經濟體系的幾年裏,它應該致力於促進與對俄羅斯經濟發展有類似要求的第二梯隊國家的關系。這些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以及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南歐的壹些國家。他們都致力於加入世界經濟壹體化,在不喪失民族特色和尊嚴的情況下實施經濟改革。這些權威理論必然會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產生壹定的影響。此外,東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俄羅斯具有吸引力。作為致力於國內經濟改革的俄羅斯政府,必然會將國家的現實經濟利益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來考慮。
政治外交東移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從地理位置上看,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基本上把俄羅斯從東西歐分割開來。俄羅斯現在在歐洲只與芬蘭接壤,除此之外,它還擁有加裏寧格勒這塊飛地。俄羅斯失去了白俄羅斯和克裏米亞,其西部邊界與俄羅斯帝國相比向東大幅縮小。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國家也與俄羅斯有摩擦或矛盾。幾個中亞國家的獨立和維護獨聯體的決心,周邊穆斯林國家之間以及這些國家與西方列強在中亞的競爭,都決定了俄羅斯必須更加重視穆斯林世界。此外,俄羅斯聯邦內部的亞洲因素也在增加。除了開發西伯利亞的長期經濟戰略要求,聯邦中獨立最嚴重的兩個穆斯林韃靼斯坦和車臣-印古什也在東部。
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另壹個重要趨勢是試圖充當獨聯體的國際發言人。
前蘇聯解體後,所有參與國和前蘇聯國家都成為享有完全主權的國際法主體,這是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但俄羅斯仍將獨聯體成員國視為其勢力範圍,並憑借其特殊地位和傳統影響力,試圖推行以俄羅斯為中心的外交政策,充當獨聯體成員國的國際代言人。為此,它積極推動在獨立國家聯合體建立外交協商機構,以執行協調的外交政策。它還自稱是前蘇聯的繼承者,先發制人地接管了前蘇聯的133個外國大使館,將其改為俄羅斯大使館,然後邀請其他獨聯體成員國在其大使館派駐代表。1991 12 13獨聯體成員國元首阿拉木圖會議後,俄羅斯外長作為獨聯體代表立即向美國通報了會議結果。由於獨聯體成員國之間存在壹定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在外交政策上與俄羅斯保持協調關系並不同程度地接受其影響是必然的,但他們絕不會同意俄羅斯充當他們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