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4月19南京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歷史悠久的梅花勝地,如梅園新村和梅花山。梅花有著雪松般的性格,經受住了冰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待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蘇,梅花率先迎接春天的到來。南京人欣賞和喜愛李子。梅花和雪松是南京的市花和市樹。
金陵四十八景之壹
上表亭——中山南麓梅花山前南朝上表亭遺址;
賞梅是南京的壹種民俗。
南京種植和欣賞李子的歷史悠久,壹直延續到六朝。據史料記載,城南的梅嶺,城北中山腳下的梅花塢,都是種梅賞梅的好地方。明末,徐渭在鐘山畫梅花,描繪了“龍蟠勝地,春風梅花”的景觀。現在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都有梅景,其中以中國四大梅園之壹的梅花山最好。每當春天梅花盛開時,滿山遍野都是鮮花和壹片芳香的海洋,多達40萬至50萬人前來參觀和欣賞梅花。
從65438到0996,南京每年二三月份都會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壹系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面向新世紀的嶄新面貌,在多方面、多層次上向世人展示。
南京梅花山的歷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愛賞梅花。
在中國,種植梅花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南京人在六朝時期就開始種植和觀賞梅花。從六朝到明清,南京人愛惜梅花的傳統壹直延續。李白在其代表作《新林鋪擋風寄友人》中寫道:“昨日北湖梅花熟;目前白柳受道青睞。”詩中的“北湖”“白門關”都是南京的名字,強調的是玄武湖的梅花。
明代南京的賞梅勝地在紫金山壹帶,但不是梅花山,而是位於紫金山東麓靈谷寺東南的壹個叫梅花塢的地方。明代國子監侍酒馮在《靈谷寺探梅》中記載:“過往東二裏,北行百步,至梅花下。”“梅花盛開,沒有什麽比得上古靈碼頭。所有碼頭都是梅花,參差不齊的有壹千多株,周世源最好……”
“明代的梅花塢相當於今天的梅花山,是當時文人墨客賞梅的最佳去處!”南京文人顧頡園、朱等人都有詠梅花塢的詩。明初,梅花塢成為屬於朝廷的梅園。梅樹上掛著寫有“禦”字的木牌,梅子用於皇家祭祀。所以來梅花屋的遊客,流連在梅花的美景中,卻無人敢攀枝。
清朝以後,梅花塢逐漸消失,只剩下地名。民國時期,梅花塢曾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的城郊體育場,位於東瓦子村和西瓦子村之間。雖然梅花碼頭沒了,但是紫金山的梅花還是很有名的。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說:“江寧(南京)龍蟠、蘇州鄧尉、杭州西溪,皆產梅”。這裏的“龍盤”指的是紫金山周邊地區。龔把栽梅放在鄧尉、西溪之上的紫金山,可見清代栽梅之盛。
現在人們熱衷遊覽的梅花山,今年其實才78歲。
梅花山,原名孫,因孫權葬於東吳而得名。1929孫中山葬於紫金山後,總理陵園管委會將此地開辟為孫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玫瑰園區,開始大規模種植梅花,這是梅花山形成的開端。
到抗日戰爭前夕,孫嶺崗已經形成了壹個大梅園,吸引了許多遊客。南京淪陷期間,汪精衛在日本戰死後,遺體被運回南京,葬在梅花山山頂。孫嶺崗正式更名為梅花山。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工兵炸毀了王墓,並在墓址上建了壹座觀美軒。孫中山之子、當時的宰相陵園管理委員會主席孫克,借用宋代學者林和靖的典故,以“觀梅”、“飛鶴”四個字親筆題寫關梅軒,然後立匾懸掛。在“文革”的混亂局面下,“飛鶴”牌匾壹度默默無聞。後來才知道,墓園裏壹個姓李的工人把牌匾拿回家,把“飛鶴”二字放下,在四角鉆孔,插上木條,做了壹個小飯桌,用了近10年。“文革”後,李師傅了解到自己的“飯桌”的珍貴史料價值,主動上交。現在,這塊長3.7英尺、寬1.6英尺的“飛鶴”牌匾是壹件珍貴的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如今的梅花山有3萬多株,350多個品種,被稱為“天下第壹梅山”。
南京種植和欣賞李子的歷史悠久,壹直延續到六朝。據史料記載,城南的梅嶺,城北中山腳下的梅花塢,都是種梅賞梅的好地方。明末,徐渭在鐘山畫梅花,描繪了“龍蟠勝地,春風梅花”的景觀。現在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都有梅景,其中以中國四大梅園之壹的梅花山最好。每當春天梅花盛開時,滿山遍野都是鮮花和壹片芳香的海洋,多達40萬至50萬人前來參觀和欣賞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