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概況
中國古代森林茂密,80%的山脈都被森林覆蓋。原始的森林利用始於舊石器時代,而森林采伐始於新石器時代。公元前4000年,石斧被用來砍樹,簡單的木材加工,如木材制造和木制幹柵欄建築已經可以使用。夏商周是青銅時代,伐木用的是銅斧、刀、鋸。木材運輸主要靠水路,編筏、捆綁、放筏技術應用廣泛。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漫長歷史時期,人口不斷增加,對木材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日益擴大,森林因頻繁砍伐而遭到破壞。甚至壹些地方的原始森林也逐漸消失,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到1840,除了大小興安嶺、烏蘇裏江流域、雲貴高原、金沙江流域、西藏的原始森林,全國各地的密林幾乎消失了壹半。從原始利用到大規模開發利用古森林,都是手工操作,無論森林采伐還是林產品加工,都是純粹的作坊式粗加工,工具簡單,制作工藝簡單。但有些技術,如漂流、捆綁運輸、木構件的拼接、木材的蒸煮幹燥、燒炭、造紙、造船等,因其相當的水平而名揚天下,對當時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帝國主義的入侵,我國森林的開發利用在生產方式、作業技術和組織管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始的森林利用到大規模的人工作業,再到掠奪性森林采伐的原木生產利用階段。清末,俄國奪取了黑龍江以北、興安嶺以南、烏蘇裏江以東654.38+0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使中國的森林資源減少了約654.38+0/5。後來日本占領中國東北期間,掠奪木材資源65438+億立方米。在中國,除了帝國主義占領的地區以外,森林資源基本上為買辦資產階級、木材商和地主所有。或者成立木材公司、伐木公司,或者成立木材商行、木材商行,專門從事森林開采和木材交易,從中牟取暴利,使這些主要林區的森林資源也在逐年減少。到20世紀40年代,許多以前茂密的森林已經變得貧瘠。據不完全調查,194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已降至8.6%。我國現代森林采伐運輸長期處於手工作業階段,木制品多為鋸材、枕木、坑木、建築材料、造紙材料等。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機械化作業,木材生產效率得到壹定程度的提高。20世紀初,有少數小型制木廠使用圓鋸和小型帶鋸進行木材加工,並開始生產膠合板,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林產品的化學加工大多由傳統的手工操作產生。產品包括生漆、桐油、松香、白蠟、五倍子等。,其產量和質量均居世界前列。3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窄軌鐵路木材運輸、中型木材機械加工廠、機械木漿造紙廠,以及小型松脂加工、栲膠、松根幹餾等廠,產品品種增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發展林業的同時,重視林業的發展。建國之初就提出了“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采伐利用”的方針。後來,在60年代中期,它強調制管、收獲和種植以及可持續利用的結合。鑒於國民經濟發展對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它成立了森工管理機構,加強對木材生產和林產品加工的領導,使我國森工開始進入機械化作業階段,初步形成了獨立的體系,為今後實現以木材綜合利用為中心的森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國林業進入振興時期,提出了立足改革,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加強集約經營,發展綜合利用的方針,使中國林業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新的進展。20世紀50-80年代,隨著林業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逐步建立了以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為中心,產學研相結合,由森林采運業、木材工業、林產化學工業和林業機械制造業組成的森林工業體系。
森林采伐和運輸業
我國的森林資源集中在東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西北(陜西、甘肅、新疆)、西南(四川、雲南)的國有林區和南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10個省區的集體林區,其林區不同於林木。為了發展林區,有計劃地進行合理采伐,建國後,在國有林區建立了131林業局,在南方集體林區建立了158重點產材縣,建立了約350個國有伐木場(采育場)。1949至1987 * *為國家提供了153億立方米木材。1987年木材產量為62175500立方米,是1949年567萬立方米的10.9倍。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在木材生產中,應重視林區建設,加強伐區工藝設計,改進作業方式,提高生產技術,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東北林區在1192立方米/人·年,在國有林區,由於原木采運技術的逐步推廣,在貯木場進行了合理的木材生產,使伐樁、樹枝等采伐剩余物得到了利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壹些采運企業在林區開展木片生產,從1978到1986 * *共生產木片430萬立方米,為林產品加工提供了原料,提高了森林資源。1987森林采運機械化程度東北、內蒙古林區達到91.38%,西南、西北林區達到55.32%。
木材工業
中國有著悠久的木材加工歷史,木材幹燥、拼接、雕刻、家具制造等手工技藝曾享譽世界。1949以前,木材工業的生產基礎極其薄弱,能夠從事木材機械加工的工廠不多,產品結構很不完善,產量低。建國後,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重視木材加工機械設備的引進、設計和制造,開展木材機械加工技術的研究,使木材加工開始向工業化生產發展。從50年代中期開始,合成樹脂膠粘劑、纖維板、刨花板、集成材、改良材和表面裝飾材相繼開發生產,初步形成了包括木材制造、人造板、室內幹燥和木制品生產在內的完整的木材工業體系。鋸材年產量從1950年的344萬立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26210000立方米,增長了約6.6倍。50年代初人造板只有膠合板,年產量1951 16900立方米。到1988,包括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在內的年產量達到280萬立方米。非木質人造板生產已初具規模。人造板表面加工設備產能已超過6543.8億平方米。木材綜合利用率接近60%。在木材幹燥和木材防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就科學技術水平而言,有些領域已經接近或達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進國家的水平。比如微電腦、激光、核輻射、光電等技術在壹些生產環節得到了應用。在膠合板生產中,采用了無卡軸旋切技術,部分人造板生產工段實現了連續自動化作業。
林產化學工業
我國林產品的化學加工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造紙術被譽為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用生漆,樟腦等特產。近代由於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生產技術落後,產品多為初級產品。新中國成立後,經過40年的努力,從簡單的粗加工發展到全面的精加工,從手工操作發展到機械化和部分連續操作,從初級產品發展到高質量的化工產品。80年代中期,主要產品產值增長了36倍,產品數量由21增加到112,技術水平也有顯著提高。1953年松香產量2.2萬噸,1988年增加到37.6萬噸,當年出口216萬噸。松香生產由滴制法直接熱加工逐漸轉變為蒸汽生產,大中型松香廠由間歇式發展為連續式。松香和松節油深加工產品的品種由40種增加到80種。栲膠產量從1953年的120噸,增加到1988年的41860噸。在栲膠和單寧酸的生產中,金屬提取設備取代了木材和水泥的簡單設備,發展成為各種連續提取器,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產品質量。活性炭是60年代新開發的林產化工產品,到80年代中期產量已達3萬多噸。活性炭生產已從簡單的陰燃法發展到連續蒸汽活化法。其他產品如桐油、生漆、紫膠、案葉油、松針粉、松針膏、雪松油、可可豆色素、紫膠色素等都在向再加工、多樣化方向發展。
林業機械制造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發展林業機械化,50年代初在東北建立了兩個林業機械制造廠,只能生產伐木工具和森林鐵路車輛。在1980年代,它能夠生產七種產品,包括森林采伐和運輸、木材加工、林產化學設備、林業工具、切割工具和狩獵機器。1986我國有林業系統的林業機械廠77家,先後制定了158的林業機械標準48項,其中國際標準9項,國際標準29項。據1987統計,林業機械有1876種,其中我國設計制造的有170多種,其中13種采用國際標準。隨著林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通過機械設備的引進和技術改造,不僅在提高單壹工藝機械的性能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而且在組合機械的創造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如山地整地機和具有中國特色的超低容量噴霧機。液壓傳動木材裝載機、鋼架桿集材架空索道等林木采伐機械;低噪聲帶鋸、木工機械、成套板式家具、鼓式削片機等木材加工機械新產品,為進壹步促進林業和林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森工教育
為培養林業科技人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先後建立了北京、南京、東北三所林業大學,中南、西南、西北、內蒙古、吉林、福建六所林業學院,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和廣西農學院林分院。* * *有11個森工技術類專業,4個森工經濟類專業,包括森林采伐與運輸、森林公路與橋梁工程、木材加工、林產化學加工、人造板、制漿造紙、家具設計與制造、林業機械、木工機械、林業機械應用與修理、森工電氣化與自動化。同時,在少數中等林業院校開設了上述個別專業,為國家培養林業高中級技術人才。1981年,壹度中斷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得以恢復,學位委員會林業工程學科組有木材科學、森林采伐與運輸、木材加工與人造板、林產化學加工、林業機械、森林公路與橋梁工程等6個專業。截止到1988年底,已為國家培養林業本科生12356人,研究生284人。
林業科學研究
1952年,林業部成立了林業科學研究所,這是壹個國家級林業科研機構,研究內容包括營林學和林產學。1957,森工研究院成立。1958 10年6月,兩所合並,更名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成為我國綜合性、多學科的林業科研機構。森林工業研究所下設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林產品化學和林業機械實驗室。從1960到1964,上述研究室擴大為林業機械、林化、木業、林木采運四個研究所。同時,在部分省(區)(如黑龍江、四川、雲南、廣西等)的大部分林業院校和林業科研院所(所)。),還建立了林業研究實驗室(研究所)。至此,全國森工綜合科研體系已經形成。森工科研機構在林木采運機械化、伐區工藝設計、木材綜合利用、林產品改性加工、林業機械設備創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世界林業概況
世界上壹些林業發達國家,鑒於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調整其森林產業政策,主要有兩個特點:壹是通過穩定森林采伐,加強木材綜合利用,發展林產工業;二是著力發展精品,擴大加工層次,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通過政策調整,世界林產工業總的趨勢是:適當減少森林采運業的投入,在不增加森林采伐量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采伐加工剩余物,提高林產品深加工技術,向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增加林產品工業產值的方向發展。
森林采伐和運輸業
世界上壹些林業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蘇聯、瑞典等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就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木材生產,從70年代開始,就壹直致力於提高整體機械化,向半自動化方向發展。在瑞典1985之前,皆伐作業全部機械化的比例已經達到72%。由於實現了整體機械化,木材生產的單工序和多工序形成了伐區作業機械系統、木材裝載機械系統、貯木場作業機械系統等壹整套機械系統,大大提高了森林采運的綜合勞動生產率,如加拿大在80年代中期達到13.2立方米/人·天,瑞典達到7.1立方米/人·天。在20世紀60年代,這些國家廣泛采用了原木骨料的生產技術。如1984年的蘇聯,其比例達到95%,而砍伐木材骨料和原木骨料的生產技術分別占2.5%。隨著全樹生物質利用的發展,未來將發展砍伐木材和木屑的生產技術。木材大部分是汽車運輸,水運仍占壹定比例,而森林鐵路運輸的木材呈下降趨勢。森林道路網密度最高的國家是奧地利,為33米/公頃,聯邦德國為29米/公頃,瑞典為10米/公頃,美國為7米/公頃。
木材工業
它最早是在18世紀中葉從木材工業發展起來的。1780年左右,歐洲最早出現了機械制材。1850年帶鋸的發明,進壹步提高了木材制造的機械化水平。到了80年代,木材工業發達國家普遍采用了按樹種、徑級鋸切的新工藝,先剝皮,後檢驗,再鋸切。在壹些國家,大型木材制造企業采用了金屬檢測、光電尺、缺陷件X射線檢測和微機控制下的鋸切修邊等新技術,實現了連續化、自動化生產。1840年,德萊賽率先獲得美國旋切機專利,隨後卡蘭德又獲得另壹項專利。隨著旋切機的誕生,德國在19世紀中葉建立了膠合板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壹些膠合板工業先進國家都註重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和自動化程度,提高設備的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木材利用率和產品質量。20世紀80年代中期,二次加工膠合板的比例增加,例如芬蘭占膠合板總產量的60 ~ 70%。1898年,英國在圓網造紙機的基礎上建立了第壹家纖維板廠。到80年代,世界纖維板生產仍以濕法為主,硬紙板1984產量約占纖維板總產量的60%。除了利用小徑木材和加工剩余物外,樹枝、木屑和鋸末也被廣泛用作纖維板的原料。幹法制造的中密度纖維板產量為1981,已達317萬立方米,約占纖維板總產量的15%,性能接近天然木材和膠合板水平。1941世界上第壹家設備齊全的刨花板廠在德國成立。70年代初,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家定向刨花板廠,隨後北美開始開發定向華夫板。隨著膠粘劑的改進和成型技術及設備的提高,刨花成型制品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並廣泛應用於建築、交通、家具、電器和包裝等領域。
林產化學工業
各國根據自身森林資源情況,發展重點不同,大致可分為:①重視發展木漿造紙。②重視松香等天然樹脂的生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總體生產和消費水平基本保持穩定。化學樹脂提取應用廣泛,松香和松節油的再加工產品有100多種。(3)20世紀80年代,木材幹餾生產的木炭和活性炭產量逐年增加。④植物原料水解生產糠醛仍在發展,而利用廢料生產飼料酵母和酒精僅在蘇聯等少數國家發展。⑤利用森林資源生產食用和藥用產品受到重視。
林業前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森工產業從過去十分薄弱的基礎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體系,其快速發展和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顯著促進作用應得到充分肯定。但由於底子薄、起步晚,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產技術、管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中國的林業應該有壹個戰略性的、長足的發展。其發展方向是:緊密結合國情和林情,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不斷提高森林生產力,向以木材綜合利用為中心的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方向發展,充分發揮森林的各種效益。為此,應重點采取以下三項措施:①制定科學可行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方向,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積極發展人工林定向培育,努力鞏固、提高和穩定發展森林采運業,大力發展林產品加工業,使森工生產結構越來越合理。森林采運業的發展要緊密結合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以采育結合為基礎,認真貫徹以森林經營為基礎的方針,堅持集約經營和永續利用的原則,按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的技術方針穩步發展。木材工業應致力於產品結構、企業布局和建設規模的調整,大力發展深加工,擴大新產品的二次加工,通過新技術的引進和技術改造,提高經濟效益。今後,木材制造和人造板企業的建立應靠近原料基地,重點發展中型企業,大型骨幹現代企業必須建立在資源豐富、工廠條件優越的地方。林產化學工業要繼續發展松香、栲膠等傳統產品,同時重點發展制漿造紙工業,逐步建立造林和造紙加工壹體化經營體系。②加強森工科技研究,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努力引進、消化、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實現生產作業管理的機械化、自動化、連續化和現代化,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高生產效率,盡快趕上先進國家。③加強森工教育。適當調整和改造專業結構,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繼續鞏固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中等教育,加快培養急需的中等技術人才;積極發展繼續工程教育,提高在職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大力加強職工文化教育和技術工人培訓,適應森工現代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