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落後
統治中國的清朝,在經歷了“康乾盛世”之後,已經進入了壹個危險的“衰亡世界”。將小規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起來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在該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並現象非常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和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據1812(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土地達83萬公頃。幹嘉時,權臣和坤占有土地8000多公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祁山,擁有252公頃土地。占該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幾乎沒有土地。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沈重剝削下,廣大農民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境地。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腐敗的政治
清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已經腐朽。皇帝獨斷專行,驕橫跋扈,沈迷於“上天入地”的美夢。壹般政府官員無知閉塞,官場腐敗橫行,官員管理腐敗。自乾嘉以來,在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僚中,驚人的貪腐案件被多次曝光,這只是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曝光的醜聞中的壹小部分。當時有人諷刺清帝查辦貪腐案件是“宰肥鴨”。腐敗成為清朝統治集團不可阻擋的流行病。為私利而入黨,也在當時的統治集團中形成了不良風氣。
3、軍事松懈。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八旗兵、綠營兵雖有八九萬人,但短缺多,武器落後,裝備水平不如清初。而且軍務松懈,缺乏訓練,軍紀腐敗,國防力量非常薄弱。每年消耗報賬二千二百多萬元(占當時清朝全年財政收入的近壹半),全部腐朽。
4.沈悶的思想文化
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沿襲八股科舉制度。大力鼓吹空宋學,即脫離實際的理學、國學,大力推行文字獄鉗制、禁錮學者思想。當時思想界處於壹種相當麻木、壓抑、沈悶的氣氛中,而龔自珍卻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勢。他唱著長歌哭著,不遺余力地揭露和抨擊時代的弊端。
5.閉門外交關系
鴉片戰爭前,清朝雖然維持著比資本主義制度落後壹個時代的封建制度,雖然已經相當腐敗,但它是壹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沒有被外國控制過。清朝采取的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起源於明代的“海禁”,在明清時期的壹些時期也有實施。閉關政策不僅淵源相同,而且在不同時期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要具體分析,這裏要重點說的也可以說是具體的,即乾隆以後的閉關政策。清朝統治者把閉關鎖國作為外交武器,無異於壹個人舞著紙劍,自詡英雄。閉關鎖國政策確實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國人,但從長遠來看,從全局來看,這壹政策並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抗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國自身,最終是咎由自取。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壹個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清政府沈迷於幾千年的繁華,不願意接受世界的變化,不相信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會超越自己。
鴉片戰爭後: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主權遭到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的特權,瘋狂地在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漸瓦解。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從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壹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清政府可以在沒有外來幹涉的情況下行使主權。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主權受到多方面的侵犯,已經失去了完全獨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壹個經濟獨立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戰後,洋貨湧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被破壞。中國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了經濟獨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復雜,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壹對矛盾——增加了,這壹矛盾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誌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中國革命與中國* * *生產黨》)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內容和形態,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開始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決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4.結語: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開始從封建社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