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極其漫長,達到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制度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長期存在,從某壹個側面反映了壹個情況,就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統治時期,特別是各個大壹統王朝的統治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在政治上、經濟上甚至技術上都是相對穩定的,遠遠領先於世界。所有這些條件的存在,壹方面保證了封建制度的統治地位,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另壹方面,顯然也給出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其中以都江堰、靈渠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術及其帶來的農業生產進步;後來手工業、采礦、紡織、造紙和陶瓷的發展,使中國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方面領先於西方世界。據研究,在世界科技發明中,這壹時期來自中國的世界第壹就有100多項,使得近代以前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遙遙領先於世界!
旅行的壹個重要因素是交通。可以說旅行和交通密不可分。在中國封建社會,水陸交通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水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戰國秦的“鄭國渠”和“靈渠”是水利史上的光輝篇章。而且自漢代以來,中國各封建王朝都把漕運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政策之壹。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水利運輸非常發達,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壹。其中,對水陸交通貢獻最大的朝代是隋朝。從隋文帝時期開始,從淮水到長江的水陸打通。到了楊迪時期,又相繼開鑿了通濟渠(由汴河、泗河經黃河直達淮水)、永濟渠(黃河以北至卓君)、江南渠(由鎮江、蘇州直接長江、錢塘江),最終形成了華北、江南密集發達的運河體系。同時,當時自然河流的通航能力也很好。楊迪三次下西洋,無數的大龍舟和官號方便通行,可見揚州的水運能力。元明清時期,因為三個朝代都建了北京,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滿足交通運輸的需要,國家開始發展航運。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去過的泉州。相傳凱爾波羅從泉州開始了他的中國之旅,但只有因意外事故而沈沒在泉州海域的大大小小的貨船,還有無數的貨物沈睡在海裏,形成了壹個“陶瓷的海底世界”。可見當時航運的發展程度。我們說,水陸交通的發展雖然是封建社會時期國家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但客觀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成為人們水陸出行的良好選擇,從而促進了出行的發展。
在水陸交通大發展的同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陸路交通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自秦以來,土地建設取得了壹定的成效。“馳道”、“直道”、“武赤路”、“新路”建設成為以鹹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路網。秦朝以後,陸路交通的建設不僅表現在道路本身的建設上,還通過其附屬設施的建設來實現。郵局就是其中的壹個重要代表。驛站是歷代政府沿水陸修建的建築機構。它最初的目的是傳遞公文和國家資料,後來開始招待來往的國家公務人員,甚至是去休息的人。驛站可以提供宿舍、車馬、船椅、人力、米和飼料等等。它的功能和現在的酒店很像。中國郵局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李周和先秦典籍中,就可以看到道教。當時有傳、置、郵、郵局的記載,但當時郵局的設置並不十分普遍。經過各個封建王朝的不斷發展,驛站的發展在唐代達到了壹定的規模。據記載,當時每隔30裏就有壹個驛站,而在《新唐書》中記載唐朝有1639個驛站。按照這個數字,設置驛站的道路應該在25000公裏以上。可見當時陸路交通的發達。到了明清時期,驛站擴展到內蒙古、外蒙古、新疆、西藏。
隨著交通的發展,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導遊圖。據考證,中國最早的導遊圖出現在南宋時期。與此同時,趙構將都城從開封遷至臨安(今杭州)。建都後,杭州經濟繁榮,手工業發展,遊樂業興起。於是有了“西湖幾時止歌舞”“使杭州為汴州”的詩句。《大地經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大地經典》的內容和今天的交通指南圖差不多,而且印刷精美。圖中以杭州為中心,將南宋皇族所屬地區通往杭州的道路、裏程以及沿途能提供休息的賓館飯店壹壹標註出來,有助於出行觀光。所以《地球經典》出版後,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地球經典用了很久了。根據傳說,凱爾·波洛在到達中國杭州之前,買了這本書作為旅遊路線的參考。
可見中國封建社會水陸交通的發達程度。這些顯然都為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另壹方面,隨著交通條件的發展,經濟條件也越來越成熟。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壹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自漢代以來,由於經濟繁榮,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很大,甚至歐洲的羅馬帝國和希臘帝國都先後與中國有過經濟往來。發展旅遊業所需的經濟條件,豐富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有能力把壹部分勞動者從糧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服務業,這也為出行的發展提供了另壹個重要條件。同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後,也要求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那麽旅行自然成為壹個不錯的選擇。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旅行的類型也是豐富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皇帝遊行
繼承了奴隸制社會的特點,而且在經濟能力、閑暇時間和政治統治的需要方面,皇帝的巡遊都比普通社會成員方便。而且因為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潮流,往往是由皇帝、封建官僚、權貴等勢力引導的。因此,皇家遊行實際上部分引領了封建社會中國旅行的發展。因此,皇家遊行在當時是壹種極其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數。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楊迪、康熙、乾隆是最典型的代表。雖然他遊弋、狩獵、狩獵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總或多或少地包含著享樂的原因和對休閑觀光的渴望,這由於皇帝的特殊地位,必然會影響到當時社會範圍內旅行的發展。
(2)正式公務旅遊
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等原因,中國古代有很多官遊。有時候有無數的官員奉皇帝之命往返於中國各地,甚至有些官員因為政治、經濟、軍事的原因,千裏迢迢到了外國。可以說這也是現代公務旅遊的早期階段。其中,西漢的張騫和明代的鄭和大概是影響最大的。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在中國史書上寫下了輝煌的壹筆。他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開通做出了貢獻。張騫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和旅行家。被漢武帝兩次出使西域,共18年。張騫首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最初是軍事需要。為了實現漢武帝的軍事戰略,張騫出使西域,聯合當時像漢帝國壹樣與匈奴為敵的大月氏支。這是史無前例的壯舉,被歷史學家稱為“掏空”,持續了13年。張騫這次雖然沒有完成軍事外交任務,但收集了大量關於西域風土人情的重要信息,掌握了西域的交通等相關情況,為他後來的行程做了必要而充分的準備。張騫的第二次任務持續了五年。他率領的使團主要以外交和經濟交流為目的,先後到達大宛(今吉爾吉斯斯坦)、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安息(今波斯)、大夏(今阿富汗)、身毒(今印度)、特支(今伊拉克)、大秦(今羅馬)等國。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對中國的民間和史料也有廣泛的影響。當時,西大洋是指中國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鄭和曾率領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他們先後到達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遠至非洲東海岸和紅海入海口,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船隊出訪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打開中國海上對外貿易的通道,但其歷史影響遠遠超出了這壹目標。這些航行加深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流,發揮了重要的對外宣傳作用,擴大的貿易也引發了各國人民到中國旅遊的願望,其影響遠遠超出了使團最初的目的。而且鄭和本人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它的航行比哥倫布的航行早了半個多世紀,在技術、航程、規模、組織上都遠遠領先於當時的其他國家。
(3)出差
由於中國古代經濟繁榮,商業發展的歷史很長,商人壹詞可以追溯到商朝。雖然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壹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以保證糧食生產。個別朝代也有歧視商人的政策,比如不允許商人穿絲綢。然而,隨著中國精美產品的生產和經濟的繁榮,中國的商業壹直在發展和繁榮。而且,隨著中國古代水陸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商人的不斷努力和發展,中國歷史上形成了壹批舉世聞名的“商路”,使中國的商品暢銷五大洲和文明世界,商旅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直到今天,壹些商業路線已經演變成歷史古籍,成為現代旅遊的絕佳資源。最著名的有: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等。
(4)學者遊學
中國自古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所以國內很多學者都有留學經歷。他們遊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漫遊了名勝古跡,留下了許多代代相傳的經典佳作。其中,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等人是典型代表。
以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為例。李白出生在雅樂,父親李恪是壹個家境殷實的富商。李白少年時期,俠義風盛行於唐代。李白學劍,20歲左右遊歷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許多描寫川中山川的詩篇,其《蜀道難》更是家喻戶曉。他遊歷川中名勝,廣泛接觸社會生活,開闊了視野和胸懷。二十五歲時,懷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向往,他開始了漫遊。出三峽,經襄陽、武漢到金陵(今南京)、揚州,回湖北。從27歲到35歲,雖然基本定居長安(今安),但遊歷了北方的洛陽、龍門、嵩山、太原等地。東遊齊魯,登泰山;他南下安徽、江蘇、浙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35歲後離開長安,再次遊歷江浙皖。43歲的同時代大詩人杜甫和高適壹起遊歷開封和濟南。分手後,我南下江浙,北上趙巖,遊走於齊魯之間。以梁(今開封)、宋(今商丘)為中心,有壹次去北京,載十客到梁園。我也是到了巫山,直到晚年。可見李白的壹生與旅行和學習有著不解之緣。這也部分代表了古代文人的遊學生活。
此外,由於中國古代政府的人才選拔是通過科舉考試,學生往往要趕上南緯(南京進士考試)或北緯(北京進士考試),往往需要走壹趟才能參加考試。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壹種學者遊學的形式。
(5)專業旅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許多專業技術水平都遠遠領先於當時的世界其他國家,這就需要許多有識之士致力於專業研究。而且很多專業學習都需要壹定的旅行經驗,這就形成了另壹種旅行形式,專業旅行。典型代表有:李道元、徐霞客、李時珍。
其中,李道元對河流水利感興趣。他的《水經註》是對魏晉人寫的壹本名為《水經註》的地理書的註釋,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記載了河流水利,還記載了因水而山、因山而景、因景而人。為了這本書的寫作。李道元對中原水利系統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對華中地區130多條河流和1200多條水道進行了調查研究。同樣,還有《洛陽河筆記》和《伽藍》。其中,《洛陽伽藍傳》是壹部描寫佛教寺廟景觀的建築作品。作者楊軒是北魏洛陽城的壹個佛教寺廟魏中心,他廣泛地描述了當時的政治、人民、風俗、地理、歷史演變和軼事。作者的寫作也是在個人遊歷材料的基礎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蘇江陰人,鄙視科舉,壹生從事旅遊。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家和旅行家。他的書《徐霞客遊記》是作者周遊祖國時寫的日記集。筆者走遍了中國,每到壹個地方,都要考察它的地形、地質、水資源等情況。它以地理學家的視角描寫山川,旅行和寫作都是為地理愛好服務的。可以說也是職業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旅行
與其他許多宗教國家壹樣,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祆教和猶太教最先傳入我國,我國從很久以前就有宗教旅行的記錄。在中國古代,宗教信徒被稱為修行的流浪者。由於中國宗教旅遊的長期發展,在中國形成了佛教四大聖山和道教五大名山,吸引了眾多信眾。所有宗教旅行中最著名的是玄奘和鑒真。
玄奘因壹部《西遊記》而名滿天下,雖然他的經歷沒有《西遊記》中描寫的那麽離奇,但從他奉唐太宗之命親自撰寫的《大唐西域記》壹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神奇的遊歷生涯。這位秘書敘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記錄了他所訪問的110多個國家和28個傳聞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成為研究中亞、西亞、南亞的重要歷史地理科學名著。
而鑒真則是基於他六次日本之行不可動搖的信念,以及他到日本弘揚佛教和中國文化的積極而重要的歷史意義,而成為壹位美談家。
(7)節日聚會和旅遊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節日的民族傳統,節日期間經常有各種節日和晚會。春節的廟會、元宵節、清明節的春遊、端午節的龍舟廟會、中秋節賞月的家庭聚會、七夕的觀星橋會、重陽節的登山聚會等等,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長途或短途旅行。其中,春節和中秋節的聚會旅行與今天的探親旅行有部分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