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欠發達地區如何發展工業園區

欠發達地區如何發展工業園區

壹,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征

欠發達地區是壹個相對的概念。總的來說,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準確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地理、觀念條件限制,受不平衡發展戰略影響的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但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沒有受到嚴重破壞。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壹輪的經濟增長中實現快速發展是可能的。工業園區作為壹種特殊的區域經濟活動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各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較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較小。因此,資金、高中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單純依靠地方政府或地方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勢必要依靠外力;

2.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相對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的優勢,對於土地和能源日益匱乏的發達地區,必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圈的優勢;

3.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往往不平衡,但也有相對發達的地方,如壹些區域性中心鎮,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好,經濟實力強,以自身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壹定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會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壯大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征上看,總體上欠發達地區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整體經濟發展仍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不完善的缺陷;

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為社會文化和觀念是本地區人們在長期生產和交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相同的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穩定性,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選擇和行為。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引進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本地區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逐步改變原來制約地區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過時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

1.發揮區域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自然優勢仍然是贏得競爭的第壹要素。比如優越的運輸位置使得生產地靠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以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海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眾多廠商在園區投資設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的工業園區向東發展有三種模式:

(1)吸入型。註重吸引周邊資金和技術,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企業入駐工業園區。比如淮北和蘇州東南部的工業園區,都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依托江蘇徐州經濟圈、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快速建立工業化平臺和城市發展新區;

(2)整合。皖東部分城市和地區與江浙壹帶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開始進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在江浙壹帶地理條件相似的地區,直接模仿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他們的管理方法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綜合產業園、滁州茶澗鎮產業園、銅陵有色金屬產業園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緊鄰江蘇省,縱貫蘇南蘇北,屬於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和南京城市經濟合作區,其園區建設模式與“長三角”經濟圈有很大相似性。

2.政府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

在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在建設初期,政府不僅扮演著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同時也是園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主體,這就要求政府根據特定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采取適合本地區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政府管理,新的管理模式開始出現。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建立的行政仍然是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也開始註意發展多種經營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成聯合體、設立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協會來安徽設立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開始從政府管理向政企混合、企業化管理過渡。巢湖市黃甫工業園由黃甫集團獨立運營。與政府管理相比,這種“企業化管理”模式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主經營有利於園區招商引資,可根據項目發展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入園的項目進行認真的論證和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園區發展的項目企業;也有利於對園區內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文化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區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區企業之間的溝通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方便有效。

3.充分利用對內對外的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得到充分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大量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的趨勢。資金、技術、人才尤其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但這是同樣的國外、海外、沿海發達地區的實力。此外,沿海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材料。因此,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應建立長效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進行資本、技術、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著力提升綜合承載能力,依托特大城市形成具有巨大輻射效應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區域內產業園區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和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公路和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開車到南京和上海只需壹兩個小時。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了對江浙發達地區的輻射作用。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的工業園區已率先實施東向發展戰略。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工業園區發展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搞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帶動其他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從空間分布上看,安徽工業園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初步形成了以合肥為中心輻射、東南快速發展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中,32個位於皖東南、沿江,39個位於皖中,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其余主要位於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整體上看,該省東部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發展快於北部。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趨勢不均衡。合肥位於安徽中部,貫穿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它有很好的地理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較快,帶動了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合肥周邊城市和地區的發展。安慶以化工為依托,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與東部江浙地區聯系緊密,具有資金、技術、交通等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壹般都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往往是這個地區的支柱產業,發展速度比較快,規模比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當地,鼓勵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地方特色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重要途徑。在特色產業產業園,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聯合效應,發展相關聯合產業。“安徽省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是以地方特色產業為基礎,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環境優勢,形成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區經過精心規劃。在總體布局上,堅持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托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區,農產品資源豐富,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工業園依托阜陽市的區位優勢,突出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004年,蘇州市富力集鎮政府開始建設富力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依托富力吉烤雞產業,大力發展富力吉烤雞相關產業,產生了雞肉產業、飼料產業、包裝運輸產業等連鎖效應。6家企業先後入駐。由於這些企業的擴張和技術含量的提高,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和利潤翻了幾番。六安的山區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多年來,六安的經濟壹直以種植養殖為主,形成了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海味等農特產品。工業園區的產業圍繞當地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合力效應,是安徽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制度,提高園區自主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體系日益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體系逐步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資本積累和財政收入都非常有限。過去,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速度慢,規模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幾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要壹年,大型項目不會超過兩年。

雖然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已經逐步采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壹些地方政府在園區建設過程中明確堅持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路。產業集群是壹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相關產業中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應商和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在地理上的集聚。)在壹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轉化為有效合作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產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技術企業200多家,分別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壹體化、生物工程、新醫藥、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開利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知名企業,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比較優勢。

在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初期,憑借其低成本的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可以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啟動創造條件。但優惠政策畢竟是有底線的,而且非常容易在短時間內被其他地區模仿,所以單純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勞動力來保持優勢,並不是長久之計。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益擴大,要素價格會不斷上漲,優勢將不復存在。在當今的知識經濟中,幫助企業或地區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取知識的唯壹途徑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加強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 上一篇:誰知道陜西師範大學生態復試參考書目?這些年都沒事了。急需!!
  • 下一篇:問壹本書的名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