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羅馬和西歐壹樣,拜占庭的盔甲主要來自鎖子甲,其著名的重騎兵kataphractos的標準裝備就是鎖子甲,但壹種名為板甲的盔甲也很受歡迎。這種盔甲在東歐和阿拉伯民族中廣泛使用,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與鎖子甲壹起使用,是當時西方世界最好的盔甲。有趣的是,這種盔甲多為胸甲,無袖或短袖,齊膝的非常少見。層狀可以說是盔甲和鱗片的結合。這種盔甲流行於12世紀。有幸在網上請教了Timothy Dawson(著名拜占庭軍事研究者)。他的解釋是經濟是決定裝甲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拜占庭歷史時期,薄板的流行程度不同,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拜占庭的經濟狀況。後來在他的《拜占庭步兵》壹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這個人非常隨和,但在毗鄰拜占庭的東歐國家,他們的盔甲壹直是東方風格。通過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國對東歐盔甲產生了影響。直到10世紀後大量引入波斯盔甲,才改變了東歐的風格。前段時間有媒體說匈甲像漫畫裏的嶽飛。雖然說的不夠專業,但是指出了早期東歐盔甲和中國的起源。
撒拉遜人的盔甲是西方和東方的結合。由於成分復雜,撒拉遜人的盔甲也有多種樣式,包括類似中國步甲的盔甲、羅馬式鎖甲、拜占庭式復合盔甲(鎖子甲、布甲、劄甲混合使用以達到加強防護的目的,劄甲通常與鎖子甲結合使用,拜占庭也廣泛使用鎖子甲)。戰爭初期,阿拉伯人的盔甲水平和西歐人壹樣——寒酸。真正解決他們盔甲問題的是控制波斯和印度這兩個傳統的盔甲制造國,尤其是伊朗。10世紀至15世紀期間,波斯人出口的盔甲支撐了土耳其、俄羅斯和帖木兒的擴張,波斯式盔甲也被稱為西歐板甲。撒拉遜人的盔甲風格也從早期的西歐風格演變為中亞風格。當然,由於文化的薄弱,撒拉森人的盔甲很少被關註,而且由於其來源混雜,他們的盔甲在成為世界上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變得毫無特色。
除了古代遺留下來的鱗甲,波斯中世紀盔甲還包括新型鏈甲和新型鏡甲。鏈板甲是加在鎖子甲上的鐵板,根據鐵板的大小分為幾種樣式。它在印度、伊朗、阿拉伯和俄羅斯被廣泛使用。直到16世紀中葉,土耳其人和印度人仍以這種盔甲為主要盔甲,蒙古西征中遇到的帶刺的花剌子模騎兵也使用鏈板。鏡像盔甲是壹種非常古老的盔甲,誕生於印度。早期只有四個方形鐵片保護軀幹的四個方向。後期的鏡甲造型復雜。它的基本結構是不同形狀的大鐵片,通過鎖連接起來,以適應人體的曲率。從此可以看出完整的大鐵片比零碎的鐵片和鎖更受歡迎。大鐵片最大的缺點是不能適應人體形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鎖連接來解決的。在古羅馬和古希臘,大量使用由大塊完整銅制成的盔甲,如肌肉盔甲,但這種盔甲不能適應人體的形狀,穿著不舒服。羅馬的環甲是壹種嘗試,但並不能完美解決問題。由於成本問題,被鎖子甲和鱗甲淘汰。在印度,圓形和方形的鐵片被安裝在腹部和胸部的前面。雖然保護力度很高,但保護範圍很窄。後期鏈板甲和鏡甲的出現,是中世紀戰爭中大量使用大件盔甲的標誌。由此也可以看出,整件盔甲的追求從古至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不是成本,不是性能,而是技術——如何適應人體。
再來說說盔甲。鎖子甲很輕,可以用肩膀承受重量,其他甲如善文甲、雜甲、鱗甲則不能。它必須用身體的許多部分來承受重量。伊朗和拜占庭很少有大甲裙,而是用鎖裙代替。中國是最早使用甲裙最多的國家,唐甲是中國最經典的鎧甲。我們關於鎧甲的書,從敦煌到當代漫畫,唐式的鎧甲鎧甲幾乎是唯壹的形制。這種盔甲在宋代達到了完美,但在實際使用中與藝術是不同的。比如我們知道的唐式鐵甲,有壹個巨大的腹甲,甚至可以垂到膝蓋。騎過馬的人都知道,這個裝置對騎兵沒用,但它參與其中。我們在美術書上看到的騎兵盔甲沒有這部分。同樣的,中亞,明朝中期也沒有地圖。或許可以得出壹個結論,這個東西不用於實戰或者不常用。考慮到步行者裝甲有這個東西,我們也可以認為是步兵裝甲的裝備。
鎧甲的穿戴比較簡單,唐鎧甲的穿戴很麻煩,不穩定,應該不是鎧甲的主流。也許我們看到它們只是因為它們是藝術家的最愛。明陵以前的將軍好像都穿這種盔甲,各地的國王都喜歡穿這種盔甲。清末武侯祠雕像也穿這種盔甲,說明這是壹種藝術形式,與中國真正的戰鬥盔甲關系有限。也對後世的研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誤導。我認為拜占庭到處都有聖騎士雕像。這些總是穿著古希臘盔甲裙的聖騎士雕像,從6世紀到14世紀被廣泛出土。我們只能說清楚,它們是早期拜占庭軍隊(也許是貝利薩裏亞時代)的模型,但絕不是後期的武士裝備。拜占庭研究人員曾感嘆,不幸的是,他們在戰爭和破壞後,在拜占庭軍事文化中留下了壹筆巨大的遺產。
西歐的裝甲騎士走了壹條和世界完全不同的路。當其他國家在鎖子甲中使用盔甲或皮甲來增強胸部和頭部的保護能力時,西歐的騎士則選擇鎖褲和鎖袖(手套)來加強手臂和腿部。同時他們也最廣泛的使用面甲,所以西歐騎士的保護面積在11世紀到14世紀是世界第壹。這些東西有些值得我們研究。國內有人對這種做法嗤之以鼻,認為這代表了西歐的武器落後,很難破鎖子甲。其實我們忽略了壹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西歐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地區,騎士可以說是有盾的。盾牌最重要的是保護軀幹。忽視盾牌來討論護甲是極其幼稚的。如果關註12世紀後俄羅斯、拜占庭、土耳其的盔甲發展,直到13世紀中葉,歐洲仍以鎖子甲為主,寬大的騎士袍披在鎖子甲外作為表面騎士。我們知道,由於歷史的積累,很多陋習都會被保留下來。騎士袍對戰鬥影響很大。歐洲人很清楚這壹點,但如果不改變他們,他們就會有很強的傳統意識。壹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拜占庭此時已經失去了科技領先能力。它不僅從意大利進口裝甲,而且完全接近西歐。雖然仍在使用層狀,但數量在減少。
13年底,西歐騎士首先使用護腕和護脛來增強對前臂和小腿的保護,然後開始應用護肘、護膝、護肩和大腿護甲刃,尤其是這個時候,腿部護甲和手臂護甲往往是半開的,然後開始應用胸甲,歐洲板甲時代的曙光由此開始。最早的胸甲不是壹體的,而是分成幾塊,用覆蓋在表面的織物連接起來,稱為外衣。姑且稱之為板甲,與蒙古布甲十分相似。因為這種盔甲最早在14世紀的德國被廣泛使用,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地說,它是布甲的變形。板甲服裝標誌著板甲時代的正式開始。幾乎立即,意大利和英國開始生產整體胸甲。這些胸甲有正面和背面。這時,我們第壹次看到了整件盔甲,有著可以適應人體的弧度。板甲在消失了近1,200年後重新出現在地中海。
此時,長騎士袍surcoat在西歐已經不再流行,更短更耐穿的款式出現了。jupon(緊身上衣)也有使用。這些衣服的騎士造型非常優雅。因為英法百年戰爭的高潮就在這個時候,他們是中世紀歐洲盔甲的最佳代表,然後鐵片做的盔甲裙就流行起來了。因為鎖子甲還在使用,這種盔甲在歷史上被稱為混合甲。當腿甲和臂甲變成管狀後,歐洲騎士脫下了只有美觀沒有實際作用的長袍。聖女貞德隨後穿著米蘭的白色大甲馳騁在戰場上。1410年,鎖子甲放棄了最後保留的地方——脖子,世界鎧甲的終極產物——全身板甲出現了。
板甲出現後,立即跟隨文藝復興的腳步。上面出現了各種藝術造型創意,板甲也得到快速提升。胸甲從壹塊變成了兩塊,左肩墊肩加大,形成了保護手而不是盾牌。到了16世紀中期,歐洲的板甲已經發展到了極其先進的水平,不僅在性能上,在產量上也是如此。當時歐洲軍隊已經完全放棄了其他裝甲,無論是德國雇傭兵還是西班牙征服者,板甲都成為了壹件可以在中層士兵中普及的裝備。
隨著火槍的發展,板甲可以通過減少壹些零件來增強機動性,首先要減少的就是腿部和手臂的裝甲。在英國內戰等著名戰爭中,這種簡化的盔甲備受青睞。與此同時,土耳其和波蘭開始使用板甲,西帕西的騎兵和翼騎兵廣泛裝備板甲,日本則采用那曼的軀幹。換句話說,除了中亞、西亞和中國,全世界都認可板甲。
這不是板甲的終結。當板甲被簡化為只有胸甲時,世界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但胸甲騎兵仍然是那個時代的寵兒。這個時候受西方影響的國家只要采用裝甲騎兵,都使用板甲,比如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