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求壹篇關於“中國民俗文化”的論文!!!2000字

求壹篇關於“中國民俗文化”的論文!!!2000字

中國民間文化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文化是壹個民族特有的東西,是民族繼續存在的基礎。當壹個民族的文化死亡或者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就失去了民族存在的基礎,那麽即使其民族依然存在,這個民族的存在與死亡其實也沒有什麽區別。

當越來越多的文化形態從最初的繁榮發展到現在的瀕危,甚至消失,這些東西該由誰來負責?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迷戀聖誕節、萬聖節、NBA、足球、情人節等西方文化的氛圍時,又有多少人能從春節、廟會、傳統戲劇、皮影戲、傳統民樂等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中找到新鮮感和幸福感呢?當另壹種“崇洋媚外”在我們中間悄然流行的時候,在抵禦西方文化侵略的立場面前,我們已經舉起了自己的“槍”!

許多民間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民俗文化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夏萬群告訴記者,民間文化主要包括四種,即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間美術和民間文化。但從現狀來看,這些傳承著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形式,在各種沖擊下,逐漸失去了市場,失去了生存發展的空間,甚至消亡了。

民間文學種類繁多,中國民間文學的各種形式在河南幾乎都能找到,包括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等,構成了中國口頭文學的通史,對過去人們的道德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河南神話被稱為中國神話奇跡之壹。新鄭的黃帝、周口的伏羲、泌陽的盤古,表達了東方特有的內在的、意味深長的民族想象。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壹些民間文學不再流傳,很快消失,然後消亡。

民間表演藝術包括民間戲劇、曲藝、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等。它們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產生、發展和傳承。中國民間戲劇起源於原始勞動歌舞,是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壹。民國末年河南民間劇種有道情、二甲弦等80余種,但據目前調查統計,僅剩30余種,建國後平均每年消亡壹種劇種。夏萬群說,每壹部劇的消亡都意味著這種戲劇音樂表演形式的消亡,剩下的30部劇也是慘淡收場,專業演出寥寥無幾。解放時河南有壹大批專業劇團,現在很多都面臨生存危機,好壹點的也只能勉強生存。夏萬群又給記者舉了壹個例子。在河南鄢陵,有壹種樂器叫Chou,過去是用佛教音樂制作的,現在實際上已經消亡了。唯壹會彈這種樂器的老人也在不久前去世了。

在麗江納西族的音樂文化中,享譽海內外的納西古樂是每個來麗江的人必去的地方。但現在隨著納西古樂的衰落、失傳、沒落,音樂形式也會變成“此曲應天上才有,人間能聽幾回。”

民間藝術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畫、剪紙等等。它們也是珍貴的遺產。夏萬群告訴記者,河南淮陽太昊陵的泥狗,雖然看起來粗糙,但卻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被稱為史前圖騰,將原始信息帶到了現代。以前是太昊陵廟會上的熱銷,現在泥狗的產量已經越來越少了。記得小時候媽媽每次去太昊陵燒香,總會帶回來壹些尷尬的泥巴狗,給我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但現在很少有孩子能看到這種工藝玩具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工藝遭遇了新的挑戰。脫胎漆器、軟木畫、竹編、德化瓷塑等福建知名工藝美術行業處境艱難。北京、江蘇、浙江等工藝美術發達的省市也處於不景氣狀態。其他藝術形式,如年畫和剪紙,在過去很受歡迎,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了專家、學者和外國人,很少有人關註傳統的木版年畫。至於剪紙,目前學習的人群以農村婦女為主,年輕人也不重視它的傳承。

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俗,如廟會、春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有很多民族內涵。然而,隨著大量西方節日的到來,中國的許多節日正逐漸淡出。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指出:“許多民族的民俗已經消失。充滿中國民俗文化的春節,本來是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體現,現在卻不知道怎麽去了!如今,節日沒有了文化的載體,文化內涵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們對節日失去了興趣。”

“孔雀公主”楊麗萍對她在雲南看到的變化感到擔憂:許多絕技因為失去用途而瀕臨滅絕,新壹代人更喜歡牛仔褲而不是傳統服裝。壹位專家在對基諾族的巴卡村進行調查後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這裏的民族口碑文化歷史及其習俗傳承機制可能在20年內消失。這種情況在雲南很多村子裏並不少見。著名作家馮驥才十分焦慮地說,現在很多少數民族村寨都成了豪宅,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再這樣發展下去,十幾年後我們傳統的東西就沒了。

我們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馮驥才曾說:“我們正處於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時期。在這樣壹個特殊時期,我們的文化沒有載體,這是壹個很大的問題。人們對外國的東西感覺很新鮮,把原來的東西都扔掉了。”夏萬群還告訴記者,各種民族民間文化喪失發展機遇甚至消亡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首先,農耕時代已經結束,進入了工業時代,這直接導致了原始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社會心理、行為習慣和精神也發生了變化。

其實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文化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壹部分是精英和經典的文化,壹部分是民間文化。這兩個部分同等重要,不能互相替代。

民俗文化是我們的祖先五千年來創造的極其豐富而珍貴的文化財富。它是我們民族精神、情感、人格、凝聚力、親和力的載體。它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資源和民族基礎,也是我們綜合國力中不可或缺的堅實精神內涵。但由於民俗文化長期被忽視,而且這“半個中國文化”也沒有放在文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待,所以至今我們對民俗文化的整體情況壹無所知,甚至不知道民俗文化是如何消失的。

第三,民俗文化是壹種非常脆弱的生活方式。與經典文化、古籍文化相比,從來沒有像它們那樣以各種方式強化過。民間文化還有壹個致命的弱點。其傳承壹般是口口相傳,有“男傳女,內傳外”等諸多禁忌。傳承的範圍也很窄,大部分都是師徒和世代相傳傳承。壹旦出現脫節,這種形式可能很快就會消亡。

魅力無窮的皮影,流浪的說唱藝人,幽默的曲藝形式...這些幾千年代代相傳的璀璨文化遺產,構成了今天博大精深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但是,也正是因為它們大多是以壹種相當脆弱的方式代代相傳的。面對開放交流的加強和多元文化潮流的沖擊,傳絕技的人越來越迷茫和無奈:壹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與弟子傳絕技的期待越來越強烈和迫切;另壹方面,年輕人忙於工作賺錢,追逐新潮流。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不感興趣,更沒有人能靜下心來學會觀察。壹旦沒有傳承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立馬消失,化為烏有。在工業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必然會遭受致命的沖擊。

最後,民間文化從來沒有被正確認識,甚至壹直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間文化還沒來得及做壹個精心的準備,各種西方文化就來到了中國。它們作為壹種具有商業行為的文化形式,擁有更強大的資本,對中國的民間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東方人尤其是年輕人追求時尚,這種浮躁的行為對中國民俗文化也是毀滅性的。

傳承不僅僅是為了壹種文化的存在。

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出現了民族文化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結果是在三個認識層面上。

首先,認為民俗文化的斷裂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斷裂。所以,不應該用歷史虛無主義來對待民間文化,不應該打破它,而應該傳承下去。如果昨天發生的事情可以割裂到今天,那麽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能早就不存在了。雖然不可否認經典文化、經典文化的巨大作用,但也要看到,民俗文化是億萬勞動人民的勞動結晶,保護民俗文化是延續民俗文化的吶喊。

其次,東西方更加激烈的碰撞使得民間文化的地位上升,成為現代文化的基礎和背景,也成為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情感紐帶。如果東方文化全部消亡,大腦中的記憶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那麽中華民族將會是什麽樣子,就要重新思考了。夏萬群說,這些直接導致了中國文化運動的產生,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保護先進民族遺產,成為這場運動的高潮。

再次,可以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層面。中情局的用心可謂極其險惡。他們用這種險惡用心對付了中國正在迅速成長起來的壹代年輕人,而且在以後的生活中還會繼續增加。從日本對中國臺灣省長達50年的文化侵略中,可以看出端倪。在那50年裏,日本的意圖同樣險惡。他們要求臺灣省同胞不要說中文而要說日文,不要放過中國的節日,還要拆掉中國的寺廟,重建日本的神社,這直接導致了臺灣省仍然有人信奉日本文化,甚至承認日本文化。日本人的險惡用心是要改變甚至抹殺臺灣省同胞心中的文化記憶,這種行為已經上升到涉及中國的文化安全。

民間文化的保護和搶救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地步,不僅僅是從以上三個層面,因為我們的民間文化還承擔著政治資源、教育資源、道德資源、文化產業資源、未來文化建設資源五大資源的功能。

“民間文化不同於經典和歷史的子集。它們存在於普通住宅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個性和獨特精神的重要標誌。”夏萬群說。

從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民俗文化可以分為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有專家認為,在中華文明的進化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壹個規律:每當有形的物質文化遭到破壞,口頭非物質文化就會發揮其巨大的歷史功能,維系、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的精神血脈。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唯壹延續至今的古代人類文明的偉大文明,與口頭非物質文化的持續生命力有直接關系。可以說,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信仰的“活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獨立於世界民族之外的精神基石。

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只有保留住民族記憶的背影,才有生生不息、長久發展的可能和潛力。對此,遵循人類口頭文化的藝術規律,及時搶救瀕危文化遺產,讓人類社會創造的非物質文化代代相傳,讓文明成果流芳千年,源遠流長。這不僅是人民的責任,也是代代相傳的使命。

我們還能保持他們曾經的輝煌嗎?

隨著認識的逐步提高,中國的文化保護已經從最初的舒適狀態轉變為自覺狀態。目前,全國人大正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夏萬群表示,目前,全國人大正在加快這些領域的立法進程。

2003年2月18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正式啟動,該項目也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專項委托項目”。這項工程是我國第壹次全國性的民間文化搶救、普查和整理,耗時10年。當時在15省份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重要的民間文化得到了保護。2004年,該項目在另外9個省市開展。馮驥才還與當地學校合作編寫鄉土教材,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懷。

同樣是剪紙。豫西的剪紙大部分是自己玩的,河北蔚縣的剪紙卻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上千萬元。“這涉及到市場觀念的問題。”夏萬群認為,壹些民間藝術很難與市場對接,即使得到支持,也很難長久。可以有針對性地發展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豐富文化信息的民間藝術。比如河南開封的藤牌蝴蝶畫,曾經是貴族的象征,現在正在尋求更多的解決方案,推動它進入市場,然後更好的傳承下去。對於壹些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民間藝術形式,我們該怎麽辦?“那就養吧。”夏萬群說。

對於傳統文化來說,只有人們普遍認識到民族文化是精華,是值得世界關註的,傳統文化才有價值。因此,夏萬群認為,“國家教育部門應該更加重視這方面,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該從中小學開始。不僅要在教材中加入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文化傳承要從本土文化理解的培養入手。但是,很可惜,中國的應試教育把這些都扼殺了!”

對於下壹代的傳統文化教育來說,這是最好的創新手段之壹。據介紹,在我國各級學校的課內課外教育中,很難看到傳統民俗文化的身影。有關專家憂心忡忡地說:“下壹代缺乏教育和興趣,很可能會毀掉傳統民俗文化的未來!”

  • 上一篇:中世紀的歐洲有多少種盔甲?目的是什麽?盔甲分為幾部分?
  • 下一篇:雞腿怎麽做(越多越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