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在1941剛參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構思未來的美元時代,美國打贏戰爭的信心毋庸置疑。無數次的學術討論、政策咨詢和國會聽證會,逐漸形成了美國戰後的金融戰略規劃,這就是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簡單來說,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壹個中心是建立世界貨幣中心,以黃金為弱勢主體,實權在美元。美元和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都和美元掛鉤,所以大家* * *支持黃金,稱王天下。在這個體系下,美元和黃金* * *都是作為各國發行本國貨幣的貨幣儲備,美元會深深嵌入各國的貨幣信用中。只要世界經濟在發展,對美元的需求自然會增加,美元通過貨幣發行收獲各國的發展成果。這只是1922金交所標準的升級版。美元擠掉了英鎊,適用範圍擴大到全球。雙重信用創造的問題沒有解決,必然會導致流動性泛濫,在全球範圍內再次爆發更大的貨幣危機。
既然二戰後美國的國力已經占到世界經濟的半壁江山,軍事實力更是傲視世界,為什麽美國不直接建立美元王朝,為什麽還要請已經廢除的黃金當傀儡皇帝?曹操從來不敢篡漢自立。絕不是他不夠強大,也不缺乏這個野心,而是時機還不成熟。首先,他擔心世界上的人不會接受他。二是擔心諸侯爭奪皇帝頭銜,失去漢朝正統的號召力,增加統壹全國的難度。美國也有類似的擔憂。黃金的普遍合法性仍然深受各國人民的支持,短期內無法熄滅。二戰還沒有結束,戰後重建需要凝聚人心。美國也是壹個傳統的孤立主義國家。第壹次以主角身份進入世界霸權舞臺,還缺乏領導經驗。這時候就會廢金自立,生怕弄巧成拙。更深層次的擔憂是,英鎊割據的隱患並未根除,蘇聯的勢力在膨脹。如果此時向世界強加美元本位,不排除英鎊再度稱王,盧布四分五裂,法郎挾洋自重的復雜局面。
如果支持黃金,問題就簡單多了。壹方面不會影響美國的貨幣霸主地位,另壹方面更能彰顯美國的無私,以贏得世界的心。美國擁有戰後全球70%的黃金儲備,黃金的減少會減少美國。美國控制著世界貨幣的實權,英國對美債依賴很深,自然要求英國支持黃金。法國的黃金儲備僅次於美國。20世紀20年代,法郎區是壹群熱愛黃金的歐洲國家及其殖民地形成的貿易體系,所以法國必然支持黃金。蘇聯盧布壹直采用金本位制,在美國援助的誘惑下,派代表團參加了布雷頓森林會議。如果妳直接告訴蘇聯人,未來世界將采用美元本位,斯大林會立馬翻臉走人,但黃金可以把蘇聯拉入美國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這樣,統壹錢的世界就不難了。時機成熟時,我們會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系。世界各國早就習慣了美元,反彈會容易控制得多。
美元選擇了曹操的想法,放棄虛名,只求實利。等待時機,浪費金錢,自食其力!
布雷頓森林體系創立的金本位制是以金本位和美元本位為基礎的。
除了“黃金來朝,美元攝政”的貨幣中心,第壹個基本點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美國人對IMF的定位是穩定各國匯率的機制。20世紀20年代世界貨幣的“三劍客”——紐約美聯儲銀行的斯特朗、英國銀行的諾曼、德國央行的沙赫特以及後來的法蘭西銀行的莫羅——是穩定各國匯率的核心人物。他們以私下聚會的形式,在幕後敲定國家之間的貨幣價值關系,然後要求各自的政府接受。二戰後,美國希望IMF發揮的作用是取代四大的職能,以更加合法、規範、標準化的流程實現各國匯率的穩定。
1933,羅斯福曾經對匯率穩定不屑壹顧。為什麽現在變成了美國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二戰中,為了支撐代價高昂的戰爭,美國全面開動經濟機器,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擺脫了大蕭條時期的高失業率。當和平到來時,美國將不得不面對巨大的產能過剩問題,而戰爭已經使美國嚴重依賴國外需求。戰爭結束前,美國已經意識到,要實現社會基本就業,必須維持6000萬個就業崗位。如果沒有海外市場消化國內巨大的產能,高失業率的噩夢又會降臨美國。此時,國際貿易的復蘇對美國具有戰略意義。
為了實現穩定的貨幣體系,各國貨幣要確定與美元的比率關系,美元承諾用35美元兌換1盎司的黃金,這樣各國貨幣就可以通過美元間接實現與黃金價值的鎖定關系。IMF就是壹種基金,保證這種貨幣價格關系的穩定。當壹國貨幣偏離設定匯率過大時,該國可以根據自己的額度從基金中透支壹部分資金來幹預本國貨幣,以使匯率回到規定的區間。
這個基金成立之初,美國自然貢獻很大,28億美元占27%,大英帝國整體占25%。因為各種決議都需要80%多數票才能通過,英美都有否決權。這也是美國給英國的面子,大家壹起統治世界貨幣體系。但是,美國知道,英國不可能在投票時把帝國下所有自治國家的投票權全部集中起來。所以還是美國說了算。
起初,英國人對IMF的角色有自己的考慮。至於貨幣本位,英國談判代表凱恩斯建議建立壹個國際貨幣單位Bancor,而不是美元和黃金,每個人都用這個世界美元借錢還錢。此外,IMF應該是壹個世界央行,承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即在危機時刻,它可以無限地創造貨幣。英國的算盤打得叮當響。因為英國債務太重,急需資金,希望IMF做壹個可以透支的提款機,但又不願意欠壹個國家貨幣的具體債務,所以想出了壹個模棱兩可的銀行。而為這種模糊的貨幣債務買單的,顯然是擁有大量盈余的美國。
美國人以為,這是白日做夢!不再用美元,那美國這麽多年不忙了?刮金?美元沒那麽大膽。有人相信凱恩斯發明的“半人半神”銀行嗎?想搞世界央行?所以美聯儲要喝西北風了?想把IMF當提款機,美國人最後幫忙買單?這也太壹廂情願了吧!
美國人壹壹拒絕了凱恩斯的提議,堅持認為IMF不是銀行,而是基金。大家都要先交錢,按需借貸調整,再還款,否則股份會相應減少。英國不得不接受美國的條件,當年的錢老板現在已經落得個落鳳的下場。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第二個基點是世界銀行。世界銀行的初衷是為戰後重建提供資金,後來也考慮到了不發達國家的發展。
從實際來看,美國把世行貸款當成了獎勵各國的棒棒糖。只要它願意臣服於布雷頓森林王朝,放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理念,削減關稅和貿易保護,願意成為美元帝國的良民,這樣的國家就可以得到世界銀行的資助。誰要是不加入這個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就相當於在經濟上選擇了“自我放逐”。
此時,美國已經完成了從貿易保護的堅定實踐者到自由貿易的積極倡導者的轉變。美國的根本氣質是商人。商人看重實用性,不相信所謂的主義,對我好的堅決用,對我不好的堅決棄,鄙視其他所有人的評判!IMF、世界銀行,以及後來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WTO的前身),都體現了美國鮮明的商人氣質。
正是因為美國的崛起依賴於貿易保護,所以美國特別害怕其他國家重新走上自己的老路。那是宋立科太祖和趙匡胤穿著黃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要穿著黃袍在他面前晃悠,壹定是犯了他的大忌。
美國雖然完成了攝政大業,但英鎊割據的隱患並未斷絕。諸侯割據大業未完成,美元仍需努力。
它傷害了英鎊,美元沒有毒。
讓人氣憤的是,我們在反法西斯的偉大事業中損失了四分之壹的國家財富,得到的回報卻是給那些半個世紀以來因為戰爭而富裕起來的國家燒香致敬。[15]
——英國經濟學家
大英帝國龐大的殖民體系在戰爭期間為英國提供了幾乎無限的信用透支權力。殖民地和英聯邦國家為英軍提供各種資源、食物和原材料,包括英軍在埃及和印度作戰的費用,甚至美軍在當地的費用都算在英國頭上,還有印度軍隊協助英軍海外作戰的費用。他們認購了英國國債,積累了大量的英鎊儲備,這也是英國能夠熬過戰爭消耗並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英國的殖民體系和其他貿易夥伴為英國提供物資換取英鎊儲備,而英國及其盟友則消耗美元儲備向美國購買軍火。結果,戰後英鎊在國家儲備中的總規模是美元儲備的兩倍。從表面上看,英鎊大於美元儲備,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貨幣,但這些儲備的三分之二集中在英鎊區,處於高度不穩定的狀態。
英鎊區的國家積累了大量英鎊,不是因為英鎊更值錢,而是因為英國在戰爭期間凍結了他們將英鎊兌換成其他貨幣的選擇。因為美元的存在,英鎊總是受到英鎊區國家的威脅。壹戰前,英國的海外資產遠遠高於其負債,因此英鎊價值的穩定性毋庸置疑。但現在英國的凈外債已經達到6543.8+05億美元,是其黃金和外匯儲備的6倍!如果英鎊解凍,各國將爭相將其儲備兌換成美元,英鎊將立即面臨災難性的價值雪崩。
英國應該繼續凍結外匯英鎊儲備,然後用英國國內出口逐步償還這些外債。這不僅能提振英國就業,擺脫戰後衰退陰影,還能穩定英鎊幣值。最重要的是維持英鎊區的存在。只要有這個經濟基礎,未來再崛起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解除凍結,英鎊區將紛紛投靠美元,這不僅無助於美國擴大出口,強化美元區的勢力範圍,還將從根本上陷入崩潰和滅亡的境地。
二戰剛結束,凱恩斯作為英國經濟的核心智囊,代表英國赴美談判戰後貸款。但他在這個關乎英鎊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上嚴重誤判,落入美國設下的陷阱,從而親手葬送了英鎊200年的霸權。
美國人向凱恩斯提出,美國可以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的信貸額度,加上加拿大可以提供的6543.8美元+0.25億美元,共計50億美元。但條件是:英國必須在1947年7月15日前解凍外匯英鎊儲備!
超級自負的凱恩斯認為,美英兩國既是盟友,又是血脈相連的兄弟,美國會慷慨地放寬貸款條件。他自己也準備了壹個宏大的計劃,準備和美國人談壹談英美在未來稱霸世界的絕妙想法,但是他完全沒有意識到美國提出了這樣壹個“妳為什麽這麽著急”的條件。凱恩斯真的不懂美國的政治陰謀詭計,他居然同意了!
這位英國經濟學家在評論凱恩斯的貸款時壹針見血地指出:“這個國家沒有多少人會相信* * *生產者的理論,即摧毀英國和英國在世界上所代表的壹切,是美國政策有預謀、有意識的目的。但目前的證據可以解讀為:如果每壹項援助都附加條件,英國將陷入不可逃避的必然,即不得不再次要求更多的援助,而這些援助只能通過英國的進壹步自我貶值和自我削弱來獲得。然後,結果顯然就是* * *實業家們推測的那樣。”[16]
果不其然,7月5日1947,英鎊霸主地位徹底崩塌【17】。戰後,英國曾希望依靠英鎊區重新崛起,但美國人不會給大英帝國復興的機會。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難以撼動的強大英鎊霸權,被美國用區區37.5億美元的貸款輕易摧毀。
貨幣冷戰,拒絕美元就是拒絕和平。
蘇聯拒絕布雷頓森林體系不是冷戰的結果,而恰恰是冷戰的原因。
自1933上任以來,羅斯福在任期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與經濟危機作鬥爭。他最痛苦的感受是美國的12大蕭條和10多萬人的失業噩夢。二戰摧毀了歐洲經濟,但與此同時,美國經濟飆升了90%。未來,美國過剩的生產能力和龐大的就業人口的命運將取決於戰後世界貿易的繁榮。為此,他決心打破世界上的壹切貿易壁壘,徹底鏟除被分割的貨幣區,解放英法控制下的殖民地原料基地,連接蘇聯和東歐的資源和勞動力供應,吸引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進入世界市場,建立以美國為政權核心、以美元為貨幣金融基礎、以統壹世界市場為目標的“美國治下的永久和平”。
羅斯福堅信等待東山再起的大英帝國是美國戰略的主要障礙,而經濟幾乎被戰爭完全摧毀的蘇聯與英國完全不同。蘇聯沒有海外殖民體系,工業也遠遠不足以和美國抗衡。農業是美國農產品的巨大市場,蘇聯對外國投資不構成任何威脅。羅斯福在戰爭中磨合後,認為斯大林是壹個值得信賴的世界級領袖,沒有立即顛覆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沖動。相反,羅斯福對丘吉爾狹隘的態度和頻繁的小動作不感興趣。因此,對蘇聯進行必要的政治妥協和經濟援助,將蘇聯納入美國的世界體系,符合美國的最終戰略目標。
美國的銀行家認為,美國和蘇聯占據著地球兩端的廣闊大陸,在互不競爭的地區控制著巨大的資源。這種現象必須被視為未來歷史進程中的主導和支配力量。蘇聯政府和美國金融家都對維持管理下的金本位有持久的興趣,因為美國和蘇聯都擁有最大的黃金儲備,並且都是潛在的最大黃金生產國。雖然蘇聯的經濟由國家控制,但它不是擴張主義者。與英國相比,蘇聯永遠不會威脅美國的出口和國際投資計劃。蘇聯巨大的國內需求將導致其資源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求,而不是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滲透[4]。
但凱南和大多數美國政治家都遠沒有羅斯福的戰略眼光和氣魄。羅斯福在1945年4月戰爭勝利前夕去世,打斷了美國既定的戰略規劃。壹直活在大總統陰影下的副總統杜魯門終於被“扶正”了。他敏感多疑,特別害怕別人拿他的政策和羅斯福比較。他想非常強烈地表現出他的果斷和自信。杜魯門不僅換掉了所有讓他覺得羅斯福存在的白宮內部,還換掉了堅持羅斯福策略的官員。
凱南想不明白,為什麽在歐洲盟軍的最高決策圈裏,美國人總是對英國人保持著深深的戒備,而對蘇聯人更加友好。為什麽反蘇最激進的巴頓將軍屢屢被美軍高層排擠?
更讓凱南憤慨的是,美國對蘇聯的援助遠遠好於對英國的援助。就在13年8月戰爭結束前,美軍不等總統命令就停止向英國運送軍需品。日本宣布投降的當天,在沒有事先與英國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終止了《租借法案》對英國的援助,並開始進行清算。留在英國的物資折算成債務5.32億美元,還在路上的物資讓英國人多欠了1.1.8億元。英國立即需要償還比英國外匯儲備更多的美國租借債務,迫使英國立即陷入嚴峻局面。另壹方面,美國對蘇聯非常寬容。直到10年底,戰爭早已結束,美國仍向蘇聯提供高達2.5億美元的援助。
凱南最不喜歡的是美國財政部的親蘇政策。1943年6月,美國財政部向蘇聯提出,在未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給蘇聯7.63億美元的份額,後來談到654380.2億美元。美國以25億的份額起步,英國約為壹半,蘇聯和中國分列第三和第四。財政部長摩根索向羅斯福提出,戰後給蘇聯的援助貸款高達60億美元,還款期30年,利率只有2.5%,比凱恩斯講的37.5億美元援助貸款好得多。後來,摩根索的人,布雷頓森林計劃的美國談判代表懷特在給羅斯福的備忘錄中建議,美國應向蘇聯提供6543.8+000億美元的援助貸款,還款期限為35年,利息降至2%。
正因為搞不清美國政府的親蘇傾向,凱南多次撰文,抱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得出蘇聯的本質必然是擴張性的結論。但在羅斯福執政期間,凱南的意見就是短視和膚淺的代名詞,當然不會被重視。
然而,杜魯門時代國際戰略思想的轉變給凱南帶來了發財的歷史性機遇。
1945年2月,在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建立的雅爾塔體系中,斯大林提出要把東歐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而丘吉爾已經去莫斯科和斯大林做交易,即英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勢力範圍,而蘇聯承認英國在希臘的特權,因為地中海是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而東歐是蘇聯的安全緩沖區。羅斯福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震驚。很明顯,英國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大英帝國的龐大體系,蘇聯將東歐置於保護之下,這將形成另壹股分裂勢力。這樣壹來,羅斯福摧毀貨幣政權,建立統壹世界市場的理想不就毀了嗎?矛盾的焦點是波蘭問題。英美當然希望波蘭由壹個親西方的政府執政,但是蘇聯解放並占領了波蘭,斯大林要求波蘭政府必須服從蘇聯。雙方最終的妥協是,斯大林承諾在波蘭政府中安插壹些親西方的官員,代表西方的聲音。羅斯福雖然感到不滿,但也只能勉強接受。畢竟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區別的。只要蘇聯進入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就是最終的贏家。所以要做壹些局部的妥協。
問題是羅斯福死後,杜魯門想要翻案。沒有了羅斯福的威望沖擊,反對美國對蘇聯“綏靖政策”的聲音開始出現。杜魯門肯定不想成為第二個張伯倫,他決定對蘇聯強硬。美國駐蘇聯大使哈裏曼開始傳播消息,將對蘇聯的經濟援助與波蘭和東歐問題聯系起來。斯大林開始警惕起來。這不是出爾反爾嗎?羅斯福的死會改變美國的政策嗎?斯大林拒絕了杜魯門,並指出美國的要求違背了雅爾塔決議的精神。當然,斯大林不想把問題弄僵,最後建議在波蘭再增加幾個親西方的官員。杜魯門勉強同意了。
但隨後蘇美在土耳其、伊朗等壹系列問題上的爭執,讓斯大林對美國的最終意圖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蘇聯當初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懷疑,現在又開始發酵了。“在布雷頓森林協定的討論中,蘇聯人表達了他們對懷特計劃的憂慮,據稱該計劃提出在不久的將來取消對貿易和貨幣的所有限制。在他們看來,非常明顯的是,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尤其是戰後,這樣的道路對許多國家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不采取國家調整措施,它們的經濟獨立將受到嚴重威脅。”蘇聯代表明確表示:“他們之所以參加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不是為了讓世界對美國和英國的出口更安全。”斯大林終於看出,美國為推動自由貿易而施加的壓力,最終目的是要把東歐乃至蘇聯的經濟控制權奪到美國手裏。蘇聯沒有拒絕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只是想告訴美國官員,莫斯科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協議條款。”。
蘇聯在觀望美國的態度。
2月22日,美國財政部給凱南發了壹封電報,希望知道蘇聯遲遲不加入IMF的真正動機[5]。而凱南則利用這個機會,洋洋灑灑地寫下8000字電報,將個人多年來對蘇聯的負面判斷提升到“兩賊相爭”的理論高度,為杜魯門拒絕做“張伯倫第二”的迫切政治立場提供思想彈藥,在華盛頓突兀的政治氛圍中贏得掌聲。凱南也壹炮而紅,被後人稱為“冷戰鼻祖”。
隨後的幾個月,蘇聯沒有看到美國的援助貸款,而是等待丘吉爾的“鐵幕演講”。失望之余,蘇聯宣布拒絕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並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分道揚鑣。
美國試圖通過貨幣和貿易手段將蘇聯納入美元帝國的夢想最終破滅。壹場持續了40多年、耗資8萬億美元、奪走數十萬條生命、拆散數百萬個家庭的冷戰開始了。
此後,蘇聯選擇與美元王朝抗衡,著手建立自己的盧布帝國。
羅斯福對二戰中英鎊卷土重來的恐懼遠遠大於對盧布膨脹的擔憂。為了給戰後的美國創造最有利的國際環境,羅斯福決心打破世界上所有的貿易壁壘,徹底鏟除被分割的貨幣區,解放英法控制下的殖民地原料基地,連接蘇聯和東歐的資源和勞動力供應,吸引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進入世界市場, 從而建立以美國為政權核心,以美元為貨幣金融基礎,以統壹世界市場為目標的“美國治下的永久和平”。 羅斯福死後,美國冷戰的締造者們推翻了他的大政方針,步步緊逼,迫使斯大林最終拒絕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自己的盧布帝國,從而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在列寧的新經濟時代,盧布建立了金匯兌本位制,被稱為金盧布。斯大林時代,盧布演變為“計劃本位制”,不再是主動參與商品交易的媒介,而是被動衡量計劃經濟下“易貨交換”的營業額。
斯大林30年代趕超西方工業強國的10計劃,就如同中國50年代蘇聯援建的156重點工業項目。沒有農村提供的大規模技術擴散和原始積累,是不可能成功的。當時唯壹能提供西方技術擴散的國家是壹戰戰敗的德國,實際上正是在德國軍方的支持和資助下,蘇聯才得以學習和借鑒現代先進的工業技術。
戰後,蘇聯憑借強大的軍力和國力,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元展開了激烈的貨幣流通戰。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蘇聯自身經濟的停滯,盧布才逐漸與美元形成長期對峙。
70年代的石油危機讓美國發現了壹個強大的經濟武器,那就是石油貿易。正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有效地使用了致命的石油“美元匕首”,並將其插入盧布帝國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