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技術層”包括武術技術、武術器械、武術訓練器材、場地、服裝等。,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壹種關系;“制度習俗層”主要包括武術組織模式、武術傳承模式、武術教學模式、武術禮儀規範、武術道德內容、武術競賽模式等。,這是壹種大家之間的關系;“心理價值層”主要包括武術文化中體現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言簡意賅,是指技與術是外層,禮與藝是中間層,道與理是核心層。這種分類增加了場地、比賽方式等競技體育的元素,但內在的解釋更能體現武術的文化價值。周先生將傳統武術分為三個層面:拳法套路和器械技術的顯性層面,訓練傳承和禮儀規範的中層,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隱性層面。這種分類比較簡潔,但是對內在文化的解釋不夠全面。
從武術的現實出發,武術文化的整體結構應包括武術(技術)、武術(技術與傳統文化)、武術(哲學與人生)三個遞進層次,師徒傳承與武德傳承,以及傳承人形成的武術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壹個術語。65438年至0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兩類,壹類是各種“傳統民間文化的表現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等傳統的交流和信息形式,另壹類是文化空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公布的第壹批***19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有5個屬於“文化空間”現象,如俄羅斯的梅斯基文化空間和口頭文化。在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中,將“文化空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壹個基本範疇,定義為“定期舉辦傳統文化活動或者集中展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效性。”從文化空間的定義可以看出,文化空間是指有價值的文化空間或時間,在這裏可以舉辦有價值的傳統文化活動和民俗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是定期和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由於文化空間是壹個新的概念和認識,在我國的文化保護中還沒有得到重視。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項目之壹,有許多寶貴的文化空間需要被認識和保護。比如少林功夫就是武術的代表項目之壹。其核心內容絕不是上百種拳法套路和技術。其1500年的歷史,結合嵩山少林寺特定的佛教文化環境和僧人習武,是壹個獨特的“文化空間”。對這壹文化空間的整體認識和保護,比僅僅認識和保護少林武術技術更全面,更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和現實。“文化空間”的概念使我們進壹步理解武術文化的整體結構。比如武術的“師徒傳承”和“口傳、身傳、心教”,也可以認定為武術的文化空間。因此,武術的文化空間應該進入武術文化的整體組成部分。
了解武術文化的整體結構,對於研究武術傳播和文化傳承非常重要。多年來武術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競技武術與傳統民間武術的爭論,以及目前武術學者對學校武術教育的過高評價,都與對武術文化整體結構的認識有關。事實上,中國武術的整體結構從未被真正理解,即使在國內也是如此。甚至體育院校武術專業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學的幾個武術套路或者競技武術散打就是武術。了解武術的整體結構對於武術的長遠發展和武術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武術部分傳承的結果是武術文化逐漸失傳,完全屬於西方體育的範疇。武術是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完整的文化形態和空間,這是理解武術文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