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武漢大學的情況

武漢大學的情況

武漢大學百科名片武漢大學校園風光武漢大學,簡稱武大,最早可追溯到清末1893,湖廣總督張之洞邀清政府創辦自強學堂。1913年,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師範學校,命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928。它是中國近代第壹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湖北第壹所高等學府。目前,武漢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下的重點大學,是中國與法國同行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大學之壹。中文名:國立武漢大學mbth:武漢大學,簡稱:武漢大學校訓:自強、弘毅、求真、開拓時間:1893類別:國立綜合大學現任校長:顧地區:武漢、 中國主獎:中國最美大學目錄【隱藏】學校簡介學校簡介校名拾趣校訓解讀校歌品鑒校史檔案歷史變遷激勵鞭策校史年表歷任校長數字吳賈拾英語系設立校園文化學校簡介學校簡介校名拾趣校訓解讀校歌品鑒校史檔案歷史變遷激勵鞭策校史年表歷任校長數字吳賈拾英語系設立校園文化

【編輯此段】學校簡介武漢大學校徽(常用但未正式公布)武漢大學內涵豐富,人文底蘊深厚。、董、陳潭秋、羅榮桓在此指點。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壹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此激發寫作靈感。百年來,武漢大學匯聚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許多精彩篇章,形成了優秀的革命傳統,積澱了豐厚的人文底蘊,培育了“自強不息、忠誠求實、創新進取”的大學精神。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掀開了學校改革發展嶄新的壹頁。

武漢大學被東湖環繞,珞珈山環繞,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大學”。

從65438到0999,世界權威期刊《科學》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壹”。學校簡介中的學校環境

武漢大學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路16號。武漢大學校園占地5600畝(含附屬醫院438畝),建築面積389萬平方米(含附屬醫院53676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大學之壹”。

校園靠近東湖,四周羅家環繞,滿是綠色、粉色和櫻白色,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堪稱“近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傑作和典範”。武漢大學的壹批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宋慶體育館、老圖書館、半山路、十八樓等。近年來,武大學者進壹步精心管理校園。文科區的法學樓、經管樓、外語樓等標誌性建築如雨後春筍,勢頭迅猛。新老建築相得益彰,相得益彰,讓羅家校區更加多姿多彩。

桂園、楓園、櫻園、梅園因其景色而得名。春夏秋冬,桂英的梅楓可以說是詩情畫意。還有湖畔、星湖等小區,各有特色。

校園四季常青,花香四溢,以櫻花最為著名,包括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花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3月中旬,櫻花盛開之時,武漢大學吸引百萬遊客前來賞花,期間的壹些活動往往會引發壹些熱點話題)。武漢大學校園內有種子植物80科558屬120科。此外,還有大量的小灌木、野花、藥用植物和巖生植物,如竹節參、靈芝、海金沙、雞爪草、虎耳草、江南毛茛等。豐富多彩的植物系統和大量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國家植物園。有壹次植物學家參觀校園,驚嘆武大是壹座天然植物園。事實上,擁有多種國家壹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中國植物園植物學會的壹個分會。

武漢大學校園先後建成了六壹紀念亭、聞壹多先生紀念像、鯤鵬展翅像、李達像、愛因斯坦像、阿蘭·佩雷菲特像、李四光像、王世傑像、孔子像等人文景觀。

學校簡介

江城多山,鶴立雞群;山上有蒼蠅,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中央直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中的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占地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26處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法學樓、經管樓、外語樓、計算機樓等異軍突起,成為學校進入新世紀的標誌性建築。2000年經濟合作學校成立後,校區增至4個校區,分別是文理學部(1區,原國立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2區)、信息學部(3區)、醫學部(4區)。

武漢大學學科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學科。學校設有人文、社科、理、工、信、醫六大系36個學院(系)。本科專業有110。5個壹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 * *覆蓋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8個壹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兩個學科203個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84個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29個。有三家壹級附屬醫院。

目前普遍認為理工科比較強的院系有: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國際軟件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文科和社科系是武漢大學的傳統優勢領域,如法學院、經管學院等。

武漢大學名師雲集,人才濟濟。我校現有專任教師3500余人,其中專任教授23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我校),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我校),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人文社科高級教授9人,“973工程”(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8人,“863工程”計劃4人。

在學生文化生活方面,有教授大學生思考的學者和論壇,如學生喜愛的“四大名嘴”“珞珈論壇”,有藏書豐富、建築風格古樸的圖書館,令學生著迷。有更多豐富多彩的社團和文化節,讓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果突出。學校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2000年以來,我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SCI論文數和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第壹、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排名第三,第四屆排名第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社科項目在國內高校中排名靠前,有幾十個。學校連續十次獲得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交易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和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平臺建設,聯合創辦了7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先後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國家重點工程的科研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病防治等科研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赤焰松雜交水稻、紅蓮雜交水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導航、高性能混合電池等應用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和理論價值,而且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和“智囊”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取得壹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型中文工具書《舊訓匯編》、康德三部批判性新版譯著、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知識在武大,成功在羅家。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31280人,研究生107365438人,博士生6736人,其中港澳臺僑學生566人(截至2008年底,港澳臺僑學生總數連續五年居武漢大學首位),外籍學生1491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30多萬人,其中兩院院士100多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293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傳承百年輝煌,彰顯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確立了建設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於促進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穩步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全校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壹百多年的風雨,壹百多年的磨礪,壹百多年的輝煌。武漢大學充滿信心,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進!【編輯本段】武漢大學以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舊時代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到左,“國立武漢大學”,所以按照今天從左到右的習慣,就變成了“師從大人物,武力建國”,大方、雋永、巧妙。關於“師夷長技以制夷”,壹般有兩種理解(其實意思基本相同)。“學壹個大人物,武力建國”就是像漢朝那樣武力建國,讓人想起“凡使我強大者,必受遠罰”的豪邁宣言。另壹種是連接“大漢武”,成為“漢武帝那樣的國家”。不用說,漢武帝是壹個很有才華的皇帝。這種認識同樣崇高。

大學校名的倒讀,同樣意味深長,氣勢磅礴,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前無古人。這也是武大學生壹直引以為豪的地方之壹。

“學習大漢,武郭利強國”的奇妙巧合,最早由武大教授、副校長於1950提出。1950年,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動員大會上,他以《學習偉人,以武立國》(從左至右讀國立武漢大學牌樓)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使師生深受鼓舞。“學而優則仕”,從此名揚天下。【編輯此段】校訓的定義是繼承和發揚武漢大學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校風,激勵全校師生不斷更新精神,努力學習,嚴謹治學,探索創新,奮發向上。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1993第壹屆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義為:自強不息,堅持不懈,勇於創新。

“自強不息”壹詞出自《易經》,說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自重就是自重,不斷自強,不斷進步。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把它作為成就事業的壹種訓練。學校原是“自強學校”,名字也取了這個意思。

“弘毅”出自《論語》,說“士無弘毅,路漫漫其修遠兮”。它意味著雄心勃勃,堅強和果斷。這個詞在20世紀30年代被收入武漢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和“弘毅”的使用不僅概括了上述含義,也體現了武大的歷史深度和校風延續。

“求真”就是學習,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韓曙”的語言是“古為今用,實事求是”。

“開拓”就是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總之,武漢大學新校訓的總體含義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努力學習、積極為國家富強做出貢獻的遠大誌向,努力探索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拓新局面,做出新成績,以堅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辦好社會主義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做出新貢獻。【編者按】縱觀武漢大學的歷史,正式作為校歌的音樂主要有四首:校歌、國立武昌師範學院校歌、國立武漢大學校歌、現在的校歌。以下分別描述。

1.校歌:由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作,受外國校歌和中國古代風俗影響,主旨為“抒發忠義之情,激勵自強不息”。格式是六句加七句,* * *分十三段。樂曲旋律渾厚、堅定、有力、平穩、起伏,充分體現了學校的神聖性和教育的莊嚴性,可謂佳作。但由於校歌是按順序發放到湖北省各學校、各軍營的,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自強學校或方言學校的校歌,這裏就不贅述了。

二、國立武昌師範學院校歌:是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師範學院的校歌。校歌是在張軒校長的主持下寫的,歌詞作者不詳。歌詞如下:“幹坤曠達,學儒道光,以國學建武昌。鏡湖枕下,屏城近江,靈秀四面。東西在南,教學壹波三折。樸成勇,陶鑄在壹起,學著堅強。”旋律委婉優雅,像是從雲端飛過,同時帶著聲音落地,沒有空洞的感覺,代表了師範學校教書育人,剛柔相濟的特點。就歌詞而言,這個詞開門見山,表達了天地之思,崇尚儒家,表現了傳統師範教育的精神特質。縱觀全詞,渾然天成,以四字五句的傳統詩詞形式,充分展現了武昌師範學院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讓人知校而難以釋懷。

三、全國武漢大學校歌:武漢大學校歌創作的巔峰毫無爭議,是全國武漢大學校歌。校歌寫於20世紀30年代,歌詞作者不詳。目前版本的國立武大校歌是由校友標回憶歌詞、校友何淑英提供配樂而得,可能與其他版本有所不同。全詞如下:“皇姑行色匆匆,知山河之歌,將來何也。”再舉個例子,知天地之方,讀浩瀚和諧悠悠文物。選擇最好的地方,學生和騰飛,任重而道遠,前途漫漫。學生和飛升,努力崇明德,隱藏,培養,休息和遊泳,愛景光的時間。“全詩盡力引經據典。文言文的歌詞雖然晦澀難懂,但其旋律的和諧,寓意的深刻,是白話文遠遠不能企及的。文言文歌詞的使用,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自滿和保守,而是對傳統文化和學校精神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校歌是大學的門戶,代表著大學的形象和精神。國立武漢大學作為壹所擁有眾多名師和人才的高等學府,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吸收了西學的長處。所以要用文言文深刻典雅的句子來表達和宣傳,遠不是白話文幾行就能表現出來的。在結合文言文節奏的基礎上,可以聽聽國立武漢大學的校歌。聽完禪定,歌詞與歌曲緊密相連,壹氣呵成,曲調委婉深情,似有催人奮進之勢。縱觀全詩,跌宕起伏,層次分明,不露痕跡地將國立武漢大學的風光、情懷、人物、思想融為壹體,給人壹種恢弘大氣、輕盈柔和的感覺,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現在的校歌:羅旋作詞,陳國權作曲,嚴格來說是校歌,收錄於1998。歌詞暫列如下:“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學校。歷經百年滄桑,弘毅自強不息,根深葉茂桃李,滿園飄香。啊...美麗的珞珈山。多少雄鷹翺翔,翺翔。揚帆長江,奔向海洋,海洋是我們成長的地方。道德與實業齊頭並進,求實創新,求同存異,放眼未來,我將再創輝煌。啊...我心中的珞珈山。今日多磨難,明日當棟梁,明日當棟梁。”它的歌詞是白話文,通俗易懂,但略顯輕浮。用毛寒的話來說,“(現在的校歌)遠不如國民時期的老校歌重要和有意義。”現在的校歌主要以現在的校訓為校歌的中心。武漢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開拓創新”。校訓的四大精神是“百年滄桑,弘毅自強不息,根深葉茂,桃李滿香”和“德育齊頭並進,求新求變,大同未來,共創我輝煌”。但除此之外,內容空洞,音韻不足,形象有點呆板,不能充分體現武漢大學的校風和辦學理念。現在的校歌雖然柔美動聽,但是曲調太高,讓沒有受過聲樂訓練的學生很難按照原來的曲調完成音樂。這是現在校歌的壹大敗筆,完全沒有沿襲原來校歌朗朗上口的風格。綜上所述,現在的校歌是壹首有時代氣息的歌,但不適合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武漢大學。[1]

  • 上一篇:梁啟超的學術思想
  • 下一篇:水在中國文化中有什麽象征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