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還記得這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嗎?
妳的童年記憶是什麽?
看著這些照片仿佛時光倒流。
規模制作,鑄鐵,竹藝...
這些傳統技藝正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它們有著相同的名字——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祖先圍繞著“飲食、風俗、科技、藝術”這四個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但是,工業革命的滾滾浪潮,帶走了壹切復雜的、手工的東西,新產品取代了舊的手工物品。
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逐漸被機械化所取代,老壹輩傳承下來的手藝也漸行漸遠,甚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為什麽傳統工藝頻頻消失?
在中國,每壹分鐘,都可能有壹首民歌、壹種音樂、壹門手藝或壹座古建築消失。
高爾基說,“壹個民間藝術家的死亡,相當於壹個小博物館的毀滅。”
妳有沒有想過那些在歷史長河中光彩奪目的手工藝品是如何逐漸消失的?
機械化的影響
這壹切都要從工業革命說起。
隨著機械化的大規模發展和普及,工匠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了極致。
壹件匠心獨運的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錢,經過幾十道、上百道復雜的工序。
建設周期長,但是出貨量很小。
而現代生活最看重效率。
這與非常註重細節、質量和完美的工匠精神正好相反。
老齡化嚴重,沒有壹個人掉隊。
據新華網報道,第五批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達到63歲。
到2018年,前四屆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將達到78歲。
非遺傳承人的老齡化現象非常明顯。
近年來,隨著非遺傳承人的老齡化,壹些寶藏逐漸陷入“傳承斷代”的困境。
非基因遺傳離不開年輕的血液。
但很多年輕人追求潮流,往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足夠的興趣。
這些都造成了中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衰落和手工藝人的消失。
雖然保護老手藝的道路布滿荊棘,但還是有人逆時代而行。
他們技藝精湛,以生命為契約,保護舊光影,幫助全人類留住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記錄文化的命脈。
在中國湖北,就有這麽壹位老匠人,壹生致力於制茶。
80歲傳承人的手藝之路
他就是王忠德,80歲,老制茶人,恩施尤魯第十代傳承人。
當他十幾歲時,他開始學習如何泡茶。王忠德壹生都在和茶打交道。
在王忠德看來,泡茶是壹個緩慢的過程。
它要經過九道工序:攤熱、蒸、幹水汽、炒毛、揉捏、炒毛、定型拋光、背面加香、挑選。
光是挑這壹步就很難。
因為茶葉生長在深山裏,整個采茶完全由農民手工采摘;
雨天是不夠的。只有在晴天早上9點采摘的茶葉才能制成優質的恩施尤魯。
整個采茶的人工成本很高。
茶葉的選擇更是嚴格,必須是標準的“壹芽壹葉”。
采摘的芽葉應老嫩壹致,大小均勻,節短葉密,芽長葉小,色深綠。
然後是復雜的蒸青工序,要經過蓄青、蒸青、粗揉、揉撚、中揉、細揉、烘幹等工序。
蒸的步驟需要師傅有非常深厚的功底才能把茶葉的品質發揮出來。
如今,像王忠德大師這樣掌握了蒸制工藝的老工匠已經不多了。
最後,整形過程特別難,需要師傅在100多度的平臺上連續操作,很難掌握。
2014,恩施尤魯因其獨特的蒸制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也讓這個百年汗蒸工藝被更多人看到。
壹生選擇壹件事。
正是因為有壹個壹輩子只打磨壹門手藝的老工匠王力可·中德,才能讓無數人追求“恩施尤魯”這樣精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686年,《大壹統清朝的記錄》記載:
恩施“玉綠”被收為官禮,呈獻給朝廷,被現任皇帝譽為“勝似玉露甘露”。
今天的恩施尤魯以“茶青、湯青、葉底青”聞名於世。
色澤翠綠潤澤,潔白如玉,頗受愛茶人士喜愛。
如今,隨著現代化和消費主義的盛行,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正在慢慢消失。
他們壹生都在守護自己的手藝。誰來保護他們?
守護老工匠,別讓他們成為“遺憾”
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新年》、《大工匠》等壹系列紀錄片反映了傳統手工藝和古老的民俗,讓年輕壹代有機會見證工匠的堅持。
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來保護遺產。
今天是中國第15個“文化遺產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邀請您來保護老工匠的非物質遺產和珍貴的傳統技藝。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
“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不怕亡國。最可怕的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消亡,將萬劫不復,永無翻身之日。”
壹門老手藝,既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是“中國心”的傳承。
如何傳承傳統工藝,是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承擔的神聖職責。
正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杭間所說:
“傳統手藝不僅實用,而且有溫暖,值得珍惜和紀念。它是精神上的,不可替代的。”
由於其不可替代性,我們有必要“留住工匠,留住中國的工匠精神”。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裏,我們真誠地呼籲中國的每壹個人關註傳統工匠和工藝的延續和傳承。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工匠精神”帶給我們“匠人獨運”的價值,註入屬於這個時代的溫暖記憶。
請讓我們壹起努力,用“匠心”,留住“工匠”,創造“工匠”,留住“工匠之魂”!
攜手共進!拯救正在消失的手工藝,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要讓非物質遺產成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