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西方繪畫中的線條
西方的生活方式註重自然科學,善於用理性思維認識世界。所以西方藝術崇尚自然客觀的真實,要求藝術形式準確再現客觀事物。達芬奇說:“可見性就是確定性。”西方繪畫使用了科學的觀察方法。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繪畫深入研究了光影、透視、解剖學等。它是壹門集面、體、光、色於壹體的藝術,“線”是壹種輔助的表現手段。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繪畫和雕塑以準確、真實地模仿現實而聞名,線條的運用在當時以瓶畫為代表。中世紀拜占庭馬賽克的馬賽克壁畫深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代表作品是意大利拉文納聖維塔爾教堂中兩幅紀念查士丁尼大帝和提奧多拉皇後的壁畫。壁畫的構圖和造型運用了象征和裝飾手法,突出了中線在繪畫中的作用和節奏,線在這裏的主要作用是輪廓造型。
15世紀,繪畫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突出了平面處理的圖案和裝飾的特點。人物刻畫線條清晰,充滿詩情畫意,註重多種表現形式在網絡表達中的運用。
16世紀是西方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壹批具有鮮明線描特征的繪畫作品。最突出的是德國版畫家丟勒,代表作是《啟示錄》。他將西方寫實繪畫技法運用到版畫中。畫面用嚴謹工整的線條構成色調,清晰地表現出立體的明暗和空間層次。畫面場景復雜,人物刻畫細膩。在這裏,“線”是用來形成素描色調的基本元素,它本身並不單獨起實質性的作用。
就手段而言,德國畫家霍爾拜因在線條造型方面表現突出。他的人像素描用線精致生動,技法與國畫非常接近。代表作《少婦畫像》的線條簡潔流暢,幾乎沒有陰影。通過線條的變化,表現人物的體量和有血有肉的質感,準確刻畫人物的性格、服飾、外貌和心理特征。通過線條,畫家可以看到人物的形狀。
腐蝕銅版畫出現於17世紀,荷蘭的倫勃朗是腐蝕銅版畫的傑出作家和偉大先驅。他用針或鋒利的刀作為刷子,在塗有油漆或蠟混合物的金屬板上刻出線條,然後放入酸性溶液中進行腐蝕。銅版畫上顯示出粗細不同的點和線,營造出豐富的色調,產生類似素描、鋼筆畫或水墨畫的效果。其中線條的運用非常自然靈活,起到了很好的刻畫物體的作用。
十七世紀後,新古典主義出現。代表畫家安吉爾對繪畫中的線條造型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素描線條流暢、精確,與中國“線描”繪畫的線條特征十分相似,是壹種優美嚴謹的藝術風格。
印象派的出現開創了西方繪畫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造型藝術真正多元化的到來。法國雕塑家羅丹在雕塑和素描中強調整體的簡約和用線條表達情感,藝術風格獨特。印象派後期,很多畫家接受了東方藝術的精髓,結合線條造型,西方造型藝術的語言發生了變化。梵高、高更、塞尚改變了西方繪畫中傳統寫實的線條造型方法,更多地用主觀的線條、色彩、表面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梵高對繪畫極其認真和執著。他用不同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來表現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感受。他講究用筆,線條洶湧瘋狂,激情四射。他所用的線雖然仍依附於形式,但顯然具有相對獨立的表現功能,類似於中國山水畫中的畫法,接近於中國寫意的風格。
20世紀,西方繪畫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流派,藝術家們更加自由地運用色彩、線條等壹切可用的繪畫造型方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展示了不同個人風格的線條造型藝術。比如抽象繪畫的創始人,俄羅斯的康定斯基和荷蘭的蒙德裏安,他們善於把握和運用線條的方法,創作了大量代表時代精神的抽象繪畫。
應該說,西方繪畫中的“線”始終是為造型目的服務的,在寫實繪畫方法中屬於次要地位。我們再來分析壹下中國畫線的造型藝術風格。
第二,中國繪畫中線的運用。
中國的繪畫是壹門重視意象的藝術,意象造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主要特征。以線條造型的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國繪畫的神韻和神韻,也體現了中國美學的核心精神。
中國畫的線造型是壹種高度精煉和深刻的造型形式,最能體現意象特征。南齊謝赫在《古畫目錄》中總結出“骨用筆”,首次將“線”的應用付諸理論。他強調“線”在繪畫造型中的作用,提出中國畫中的線是畫家主觀意識在繪畫中的表現。
中國畫線條造型的過程是壹個審美活動過程,強調畫家與客觀事物、與自然的情感交融。線在“似與不似”之間,構成了獨特的效果和意境。因此,線條造型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壹”,畫家在用線的過程中找到了人與自然的最佳唱和點,使意與筆、情與景融為壹體,達到畫如其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