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成立本科部,招收四年制專科生。1928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15年冬,梁啟超先生來清華演講,題目是《君子》,主張“吸收新文明,改良我們的社會,促進我們的政治”。他認為清華應該是壹個培養君子的地方,鼓勵大家“敬德求學,做壹個真正的君子,對壹切負責,足以力挽狂瀾,成為中流砥柱”。
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是誰?
陳丹青畫清華國學,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此後,清華以“自強不息,敬德載物”為校訓,並做了校徽。這兩句話,氣魄之大,智慧之深遠,是中華民族之魂的體現。它們與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時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辦學理念相似,相映成趣,成為引領當時中國大學精神的旗幟。
但清華建校後,多次被社會指責為“洋奴派”,認為其忽視了對中國文化和國情的研究。
於是,1925,清華大學成立了本科部,同時增設了國學研究所,成為學校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之壹,與本科部、老留美預科部並列。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吳宓聘請了當時學術界最著名的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學者擔任研究所的導師,名揚天下,流傳久遠。
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是誰?
王國維
王國維(1877 —1927)是中國近代最具創造力的學術天才,也是壹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他研究中西文化,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文獻、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許多學術領域都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梁啟超因此稱他為“學術重鎮”,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化的“金字塔”。就連壹向很少誇人的魯迅,也不得不承認,要說國學,也只能算壹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王國維在清華期間,以其淵博的學識、紮實的學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樸實的生活影響著清華學子,培養和造就了壹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的專家學者,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教授”。
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是誰?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不僅是中國近代“維新派”的著名代表,也是壹位百科全書式的巨匠。
梁啟超先生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學術界公認“章太炎是南方學界的泰山,梁啟超是北方學界的北鬥。”
陳寅恪(1890-1969)留學十六年,多次轉學哈佛、柏林等歐美名校,沒有拿回壹張張博士文憑,卻在三十五歲時成為公認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少有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者、語言學家和詩人於壹身的人物。陳寅恪與葉、潘光旦、並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校史四大家,與、陳垣、錢穆並稱“前輩四大家”。
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是誰?
趙元任
趙元任(1892 —1982)祖籍江蘇武進(今常州)。1918,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從65438年到0925年,趙元任在清華大學教授數學、物理、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現代中國方言、中國樂譜和西方音樂欣賞。
在“四大導師”中,只有趙元任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並畢業於哈佛大學。王國維、梁啟超、陳都不是高學歷,有的甚至沒有學士學位。
這種現象讓清華大學多了壹個被後人廣為稱道的鮮明特點:重視真才實學,不慕虛名,不輕信文憑。
這四位導師汲取中西文化,主張教育和學術獨立。正是在這些國學大師的影響下,清華國學研究院迅速成為民國“大師時代”的開端,開創了研究國學的新氣象,成為清華大學學術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