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民族傳統文化分析報告

民族傳統文化分析報告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思想形態的總體表現。它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生活在中國的祖先創造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悠久歷史、深刻內涵和優秀傳統的文化。它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外,它還包含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制度為背景,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豐厚遺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她所包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壹方面,她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遺傳性;另壹方面,它具有生動的現實性和多變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人,為我們創造新文化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

這壹段是近400字的版本。

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多年的錘煉和洗禮,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學者顧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態、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的,至今仍是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不僅以相關的物化經典文獻和文化實物的形式存在和延續,而且以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人格特征、審美情趣、知識結構、行為準則、風尚習俗等形式存在和延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澱的精華,蘊含著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為每壹個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底蘊。

李瑞環同誌深刻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形成、繁衍、團結和自強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保護、整理和繼承祖先留下的這壹極其豐富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和進步。”

壹,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征和二重性

(壹)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1.傳統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作為壹個大概念,是傳統和文化兩個小概念的結合。所謂“傳統”,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是指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範等。l J .中的“文化”壹詞在古代中國原意是“教化和教育”,與軍事征服相對。“易經。本卦(《三國誌》)曰:“觀人文而化之於世。”可以算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壹詞的含義與古代並不壹致。19世紀末通過日文翻譯從西方傳入。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對文化給出了著名的定義:“所謂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綜合體。我國學者普遍采用《辭海》中對文化的定義:“廣義地說,是指人類社會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機構和組織。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為壹種意識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變化和融合的過程中。所以,並不是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和生命力的文化才能被積累、保存和延續,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稱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和生命力,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積累、保存和延續的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指植根於中國沃土,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中華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世代相傳,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經典文化體系。除了儒、道、法、釋,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墓葬、醫藥、農業、天文、地理等古籍文獻。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具有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中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壹方面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和傳承性,另壹方面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可變性,不斷地影響和制約著當今中國的人們,為我們創造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和現實的依據。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叢林中獨壹無二的最古老的文化。它不僅對中國過去的社會歷史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它必將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

2.傳統文化的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有多種表現形式,以倫理為核心、以儒家倫理為出發點的信仰占據中心地位。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也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4除了倫理政治文化的壹般特征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特征:

(1)同壹性和多樣性的統壹

中國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形成了在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中國文化壹直在自己的軌道上持續運行到今天。其他大部分國家都經歷過斷層,有的甚至滅絕了。中國文化歷經磨難,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邊地域文化,形成了同壹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趨勢。它已經深深融入全體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主導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對民族的生存和延續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寬厚的氣度,對外來文化有著極強的同化力。

(2)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壹。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和特征,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智慧和智慧。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是傳統,但不是壹成不變的。它隨著各個國家和民族在相互交流活動中的相互學習和吸收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是相互融合的,使我們更加完善,具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特點。在漫長的歷史交流中,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日益發展成為“和而不同”的融合體,逐漸成為多元統壹的全球文化。正如壹位偉大的學者所說,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是世界性和全球性的。沒有民族的東西,就不能說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因為世界本身就是多元壹體的,沒有多元壹體就沒有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在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視野,融合了中國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勢和長處,逐步豐富和完善了自己。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自然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比如儒家的孔子的“世界觀”,道家的老莊的“自然觀”精神,在世界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3)繼承與創新的統壹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上壹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傳傳統本身存在和傳播的合理性。雖然歷經坎坷,多次面臨挑戰,但壹次又壹次展現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在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後人繼承和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根據時代的需要超越前人。這樣壹個反復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不懈的艱辛和巨大的努力,才逐漸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不斷成熟。來之不易。

(二)傳統文化的二重性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發展演變是貫穿中國古代文化的主線。從內容上看,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清靜以退為守,法家的責名以責,賞罰以賞,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三位壹體的基本要素,浸透在民族性格和心理之中。其基本價值體系以儒家體系為基礎,同時兼容道、法、墨等百家之長。但它不是珍珠,而是沙子和石頭的混合物。所以這個遺產我們不能完全拋棄,也不能完全利用。我們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創造中國社會主義新的現代文化。毛澤東同誌指出:“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不能不加批判地兼收並蓄。我們必須把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壹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有點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它。但這種尊重賦予了歷史壹定的科學地位,尊重了歷史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歌頌過去而不是現在,或者歌頌什麽封建毒藥。毛澤東同誌的這段話清楚地告訴了人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而用之宏,批判繼承之。那麽,如何批判地繼承呢?

其本質主要包括:

(1)蓬勃進取,自強不息。

剛健自強的進取精神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壹直占據主導地位。《易傳》日:“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意思是“天”之德在於不健康,人要模仿,要轟轟烈烈,要有進取心;“地”之德,是養育萬物,包容萬物,養育萬物,人要效法之,兼容並蓄,博采眾長。孔子提倡“怒而忘食,樂而忘憂”的人生追求,孟子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男子漢”精神。屈原在《漁父》中憤怒地寫道:“天下混濁我獨壹人,天下沈醉我獨壹人。“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中國人民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誓死抵抗外來侵略,鑄造了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成功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自強不息。這些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堅強意誌和非凡氣度,這種氣魄是有闖勁的,是永無止境的。

(2)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人為本

所謂天主要是指浩瀚的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壹部分,人是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壹。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們應該遵守這些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自然法則是壹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該是天人合壹。“天人合壹”的思想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壹,但天地之間,人是中心,即以人為中心。比如孔子的“沈默是奇,是強大的,是混沌的,是有靈性的”,“不能與人相處,如何能與鬼相處”等思想,影響很大。他雖然不能否認鬼神的存在,但對其采取懷疑的態度,即不去管它;並把現實中的人放在第壹位,關註人的生活。六

(3)自我修養和人際關系協調

儒家文化是壹種倫理文化,主張“以德為先”,強調“仁最重要,孝最重要,忠敬最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裏,天是道德天,人是道德人,連壹草壹木都得道而生,具有德性的品格。_7在這種道德輻射下,我們提倡“仁者愛人”、“和為貴”,註重“老與老、幼與幼、幼與幼”的和諧人際關系。

(4)集體本位,天下為公。

西方文化崇尚個人本位,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為中心,以集體為本位,講究4個“貴族群體”。當個人、部分、集體、整體發生沖突時,主張犧牲前者,保護後者,這就是所謂的“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有了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壹刻仍唱道:"自古以來,生命中沒有人死去,所以保持丹之心,照耀歷史。“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現在:(1)復古保守。(2)消極不作為。(3)儒家道統。

(4)重義輕利。

(5)重道輕器。

總之,我們必須註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分析和批判繼承。然而,批判繼承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和創新。也就是說,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有價值的文化,創造出傳統與現代、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的現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 上一篇:林建群是誰?
  • 下一篇:求視頻: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適合初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