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壹個聲音》的初稿時,我的第壹反應是“這本書裏壹定有令人驚嘆的東西”。作者王為民是我的老朋友,中國藝術促進中心的藝術總監。在50多年的交往中,他總是帶給我這樣的驚喜和意外。
首先,作者明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聲樂藝術概念“中國傳統美聲唱法藝術”。作者循著傳統美聲唱法的發展軌跡,閱讀和研究了大量的古籍和古詩詞,了解了我國自古以來聲樂演唱的輝煌成就,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各個朝代、各個時期“傳統美聲唱法”的代表歌手和優秀歌手數十人。雖然由於科學發展階段的限制,沒有留下音頻資料來證明他們的演唱,但歷代大詩人、大文人的贊美和描寫,記錄了從宮廷到民間的喜愛、欣賞和陶醉,可以印證傳統聲樂演唱的無窮魅力及其在鑄造文明中的價值和地位。
更難得的是,作者以現代物理學、聲學、生理學、歌唱機理為依據,以意大利美聲學派為代表的西方美聲學派為參照,闡釋、描述、印證了中國傳統美聲藝術悠久輝煌的歷史和精湛的傳承,指出其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科學性。同時也不避諱其歷史局限性,幫派思想落後,各種缺點和不足。
在《易》中,作者根據歷史的發展,適時適度地將“傳統美聲唱法”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南宋時期出現的傳統戲曲藝術上來。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在中國這個56個民族有近360種劇種的現代,選擇京劇和昆曲作為“傳統美聲唱法藝術”的代表是非常正確的。但是,今天戲劇舞臺上的實踐證明,能夠繼承和代表我們中華民族“本土調”的,是京昆劇!記得40年代初,著名京劇《金少山》在天津中國大劇院演出(當時還沒有電聲擴音設備)。當時世界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俄羅斯歌劇大師夏亞平聽了金少山的演唱後說:“這個演員獲得了最佳唱功。”他是從西方美聲學派的角度來評價的,他註重的是唱腔,而不是聲音。繼之後,邱創立了丘派唱法,尤其是《青出於藍》。丘派的唱法,能通過獲得* * * *(* * * *的重點)的高位,充分調動鼻腔的* * *震撼,做出寬厚、飽滿、鏗鏘、明亮的高音震撼,如著名的銅錘孟廣祿、康萬生,唱出高亢、高亢的聲音,堪稱進入了自由的王國。壹場演出可以自由方便地唱出幾十個高D,獲得觀眾的掌聲。用西洋歌劇的男高音唱高C,觀眾大喊“Bravo!”是壹樣的。
在世界音樂圈,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在聲樂發展中形成了以意大利、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為代表的聲樂流派,以其具有自身語言和風格特色的演唱方法和作品享譽世界數百年。從20世紀初開始,我們的祖先去歐洲學習音樂和歌唱,帶回了美聲唱法和歌曲,促進了中國聲樂的進步。“美聲唱法來自西方”因為常識而成為定論。文章提出了中國傳統美聲唱法的歷史淵源和成就,使我們了解到美聲唱法早在2500年前就在我國出現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將有助於我國聲樂界在建立中國聲樂學派時堅定自信,確立壹條基於民族風格和特色的發展道路。
說到民族聲樂藝術,就不能錯過北方的民間藝術,也就是說唱藝術。顧名思義,主要是說說而已,但從廣大群眾喜愛它來看,是因為唱功,欣賞它的聲樂演唱之美。如果講故事,聽壹遍就夠了,但“百聽不厭”只能靠歌聲的吸引力。以鼓界之王劉寶全為例。他過去學習戲劇。當他發現譚派的聲勢和影響太大,就轉行唱景雲鼓,他也是帶頭的。今天我們聽他78轉的老唱片,不禁為他的唱功叫好。語言清晰優雅,聲音柔和通透圓潤。聽起來不算高音,但他能很輕松地唱出某個音的高E。而且他嗓音真實,發音清晰,聲音從頭到尾都是垂直的,沒有那種橫平、平、擠、壓的感覺。此外,金萬昌和帶著梅花鼓,高,趙和在天津很時尚,他們以優美的嗓音,清晰的語言和充滿感情的表演占據了舞臺幾十年。尤其值得壹提的是王玉寶。每次聽她50年代的歌聲,都會想起那個烏克蘭男中音日西強。他是莫斯科大劇院著名的西歐古典歌劇演員。他在《茶花女》中唱出了父親喬治·阿曼德,在壹首勸導兒子的詠嘆調中,壹口氣唱出了16小節,震驚了國際歌劇界,而中國的王玉寶也和他壹樣。但是,我們永遠看不到她的大氣息和用力感。從科學發聲分析,他們的歌唱狀態壹定是聲帶振動非常有彈性,壹觸即響。深呼吸抱小柱,在高位置密集支撐聲音,發揮呼吸和歌唱的最大能量,是我國傳統美聲唱法的精妙典範之壹。
30年來,我國聲樂界人才輩出,成績斐然。許多在國際比賽中獲獎,占領世界歌劇舞臺的中青年歌唱家,實現了我們幾十年前的理想。我們的事業在大發展,但在前進的過程中也有不良傾向要註意。比如重聲輕情的現象在中國隨處可見。所以在以往的對外交流中,我們經常聽到壹些國際知名的聲樂家、導演、歌手對中國聲樂現狀的評論,幾乎壹致認為中國的年輕人到處都有好嗓子,但是情感表達不足。過去,我們經歷了學習蘇聯和俄羅斯學派的階段。無論是斯塔尼表演體系還是歐洲其他流派,從人物性格和整體表演上都要求演員。就像中戲界的老人,從手、眼、身、法、步入手,把字、神、力、味結合到人物身上,提出要求和要點,從神態、形象、動作上要求演員。既然都叫感動藝術,那麽中外表演藝術家的原理和手法肯定是壹樣的。因為王為民既有傳統唱法的知識,又有西方聲樂的知識,所以他可以提出傳統戲曲唱法中“三位壹體”的基本功——“流浪灣”、“喊嗓”、“吊嗓”來與西方美聲唱法相媲美。
中國傳統美聲唱法因為傳統戲曲的出現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提高。20世紀,出現了新的歌劇。五六十年代,由於許多優秀劇目受到觀眾喜愛,劇場藝術劇院非常繁榮,被國際歌劇界譽為世界上唯壹普及歌劇表演的國家。80年代以後,出現了壹些“外語至上”、“國際標準就是表演原創歌劇”的說法。我很欣賞近年來我們年輕演員表演的古典歌劇。他們(包括合唱團)為加入國際社會和出國演出付出了巨大努力,創造了條件。但是,我對提倡唱原戲還是心存疑慮。在壹次和德國歌劇界的座談會上,我問他們外國歌劇(意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國)唱的是什麽語言。他們說:“用德語演唱居多,是為了讓大多數觀眾理解劇情和人物的細膩表演。”。試想壹下,像德國這樣壹個音樂文化水平很高的國家,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民,更何況是我們呢!
30年來,流行音樂風生水起,因為年輕人的喜愛,真的是鋪天蓋地。流行歌曲最大的好處就是容易在群眾中流行,被傳唱,影響人們的生活。它們讓人放松,任何想唱歌的人都可以唱。不像西洋唱法,也叫“制作樂器”。通俗的唱法,只需要用發聲本能去掌握音色、性格、音韻、風格。
《不壹樣》這篇文章雖然不涉及對流行歌曲的評論,但在我的演唱實踐中,接觸最多的合作明星都是流行歌手。幾乎每次見面都有我們沒見過面的年輕人,他們唱的很好。流行歌曲占據了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人才數量眾多,專業和愛好者難以區分,演唱風格和特點也難以統計和總結。但是有壹個指標是可以區分的,那就是語言,可以聽得懂,也可以聽不懂。流行歌曲最早應該是美國電影音樂引進和影響的。1945抗戰勝利後,爵士樂無處不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迪斯科和搖滾樂相繼被引入。我註意到,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音樂如何發展,有壹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外國歌手的演唱語言非常清晰優雅,往往具有個人特色,讓歌迷們趨之若鶩。只有在這壹點上,它有很大的不同。總的來說,藝術表現有兩個要素:壹是美,二是悟性,美值得欣賞,引起人的向往,凈化心靈。
不久前,在壹個關於流行音樂發展的論壇上,壹位著名音樂人提出了“現場音樂”回歸的話題,意思是解決演員假唱後出現的問題,因為電視制作要求盡可能完美。本來電視制作和現場表演是兩碼事,現在卻形成了壹種表演模式,在哪裏都受歡迎。這樣做,是對現場觀眾的不負責任和不尊重。第二是長此以往,演員可以放棄自己的基本功,毀了自己的前途。目前很少在劇院背景練唱。偶爾有演員上臺真唱,卻成了大家追問的對象——“真唱嗎?”!“現場音樂-劇場藝術”的未來堪憂。
中國是聲樂大國,構建和諧社會,尋求國際合作共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是壹個很好的機遇。我們要發揮自身優勢,克服偏見,為聲樂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從易手稿的後記中,我能充分理解和認同作者的心情——科學地、系統地、規範地發掘、整理並建立中國美聲學派,是壹項極其艱巨、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首先要面對的必然是不同認識和觀念的爭論,所以作者呼籲同領域有誌氣的人“繼續談下去”...我堅信韓娥“繞梁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