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棚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約2萬年。師鵬位於山治區黃田鋪鎮中學。棚高3米,占地37平方米。基石分兩層,是壹個不規則的梯形石臺。臺面是平的,平面近似三角形。石棚由四個大小不壹的石灰石堆組成,包括1塊頂石和3塊墻石。墻石是三角形的,用來支撐屋頂。頂石九棱九面,表面光滑,留有人類加工的痕跡,重兩萬多斤。棚口坐西南向,前後口相通,長約3.4米,期間人可通行,避風避雨。
2.玉蟾巖遺址位於道縣壽巖鎮。經過湖南省考古研究所1993和1995兩次發掘,出土了壹大批具有重大考古價值的古代文物,包括近千件敲擊工具、40多種植物石和28種哺乳動物遺骸。最重要的發現是四個稻殼和非常原始的陶器碎片。據科學測定,稻殼和原陶片在1.2至1.4萬年前。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殼和陶片。1998年3月65438日至3月22日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米、陶、城的起源”國際研討會後,玉蟾巖的考古成果得到了中、日、美等國專家的認可。
3.大寨山石鎮位於東安縣唐宓鄉弄田灣村500米處,距縣城17公裏。這座山周圍建有壹堵石墻,有幾米高。這座山全是石頭,石頭之間的土壤是黑色的。現場散落著很多碎石和陶瓷碎片,輪胎很厚,溫度很低。在廢墟層中發現了石斧、石鑿、石簪、石環等多種石器。相關人員鑒定為商代遺址。
4.龜仔井位於道縣西南30公裏處,是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祭祀遺址。地面上有數百尊大小不壹、形態各異的石像,雕刻簡單,線條粗獷。大的約1米高,小的約4 ~ 9厘米高。有的散落在地上,有的埋在土裏,有的善良安詳,有的挺立鼓脹,有的勇敢無畏。當地人都說是陰兵。這些石像栩栩如生,當地人視其為神。
5.涪陵後城遺址和涪陵後城墓遺址位於寧遠縣城以北30公裏的白家坪和白家之間。老城區占地約60畝。地球港口仍然存在於城市周圍,城市已經變成了農田。《水經註》記載:“靈島縣福靈鄉,因清溪而得名。長沙王分郡縣。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王十三子被封為涪陵公。縣城老城區東邊還有壹座城。東西對立,各方百步。因此,從古老的傳說中說,韓佳老城。”在涪陵侯故城東北壹裏處,有壹座涪陵侯墓。只有壹個小土堆,長9米,寬8米,高2米。涪陵後城遺址和涪陵後城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永州八記》遺存《永州八記》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貶謫永州期間所作的八篇山水遊記。八篇遊記專門描寫永州山水,文字簡練,畫面優美,以各自的聯系而著稱。千百年來,它壹直被世人傳誦。《永州八記》中的自然風光雖然歷史悠久,歷經滄桑,但大部分遺跡依然存在。《西山遊記·西山宴之初》中的景色位於瀟水西岸,即山治區河西娘子嶺壹帶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本文中的“窮山偏高”是指本市水廠所在的山頭。鈷坦坦《鈷坦坦的故事》中的景物,指的是瀟水支流玉溪的壹段江面,位於山治區西部六子廟右側。在古代,這種鐵叫做鈷。這壹段河流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看起來像鈷。“鈷池”二字是前人刻在岸石上的。在水池北面的山腳下,有壹口冬天不幹涸的泉水。春夏水滿時,壹股清流直瀉池中。這就是劉雯所指的“噴泉高流落的水池,聲音自然。”鈷壇西山風景位於六子廟至永州市人民醫院的道路下側,鈷壇西側。小溪邊還有竹林,搖曳著水。竹林下,許多石頭像牙齒壹樣互相推擠,倒掛在水中,這就是劉問所指的“牛馬若飲於溪中”。小石塘《致小丘西小石塘》中的景物,位於西小丘之西,距離不到100米。據劉文說,從西小丘往西走120步就能找到這個地方。這壹段河床是天然板巖結構。玉溪河幹涸時,河水在彎彎曲曲、高低不平、凹凸不平的石頭上流淌,可以看做劉文所指的“全石在底”、“與蛇搏鬥”的現象。袁家可《袁家可記》中的風景位於山治南部。從山治山南到南津渡大約有五英裏。南金都對面有沙灣村。在村口前面,有壹座“澄潭水淺朱”。水之廣,洲之重,以關刀洲為重。大陸旁有奇形怪狀的石島,水與石相遇,試圖圓滑叛逆,形成壹個個水障重重的小灣面。這就是劉雯所說的袁家之渴。村裏的袁家早就沒了蹤影,袁的幹渴也被南津渡電站的建設淹沒了。石渠《石渠的故事》中的風景位於永州市山治南部。從袁家渴到小水,大約半裏外有壹條小溪,就是壹條石渠。劉雯寫的“折西,沈於石下,北墜小潭,潭面積減百尺,水深魚多”的景色,至今依稀可見。石堅的《石堅的故事》中的風景位於山治南部的向家村。從石渠順瀟水而下,翻過壹座小山,就到了向家村。村子的北面有壹條小溪,就是石頭溪。小溪上有壹座拱橋和壹座大壩。從大壩到石拱橋,溪底都是天然板巖。“築壹石為底,達兩崖,橫鋪,流如織,響如彈琴”的局面,依然如當年。小石山小石山故事中的風景位於山治區朝陽辦事處北面,是辦事處內黃茅嶺西北端的壹座山。這裏的西面是壹座懸崖。山上,有綠色的壘,有的橫在路邊,有的像房梁上,有的被山環抱,如城上的矮墻。這裏的行人猶如置身於壹座石頭城,所以劉孜將其命名為小石山。站在小石城山上仰望,浩浩蕩蕩的瀟湘兩水在平洲交匯,正是劉雯寫的:“土崩瓦解,川分四方。”山裏,堆積的石頭還在,底下的井水清涼可飲。雖然堡塢的石頭早已被毀,但“堡塢”天然石腳的痕跡依然存在。
7.南屏古鎮位於藍山縣城東3公裏的徐成福村。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至宋紹定年間,南平郡、藍山郡均設在此。今天有壹個廣場土城遺址。東墻長224米,高2.5米,寬22米。墻內發現大量秦漢時期的磚瓦、印花硬陶碎片和戰國時期的青銅矛。除了表面發現的壹些唐代陶瓷外,大多數都是秦漢時期的遺物。
八、協睦縣治址位於江永縣夏子鋪鎮甘棠村。西漢丁原六年(111),設協睦縣,縣治設在此。隋開帝九年(589),英普、協睦二縣並為永陽郡,上幹塘村為協睦郡,七百年。這裏山川秀美,土地肥沃。20世紀80年代,這裏發現了大量的漢代磚瓦、陶瓷等古遺址。今天,這裏仍然保留著大量的文物。村子右側的嶽皮亭,據說是唐朝南征元帥周汝熙的閱覽室,亭旁的石壁上刻著文天祥的行書“忠孝廉潔”四個大字;有壹座建於南宋的古石橋——買橋;記錄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有27處。
9.黃羊寺遺址位於永州市冷水灘區黃羊寺鎮陶家洲和錢家洲之間的湘江上。* * *五個地方依次排列,每個地方相距50-70米。燃燒室呈長條形斜坡狀延伸,用匣缽燃燒。釉呈青黃色或淡黃色,有或無碎屑。90%的胎坯塗有化妝土,胎色為磚紅色。器皿造型以碗、碟為主,有杯、瓶、壇、罐。碗、碟上印有花卉或人物,有荷花、菊花、蝴蝶、幾何圖形等。人物上印有“唐、何”姓氏、“開元、宋、元”等銘文,碗九成是圓的。
10.韓影古跡位於東安縣紫溪鎮南側諸葛嶺附近。諸葛嶺,海拔373米,是方誌記載的歷史名山。清朝《大壹統誌》載:“諸葛陵在縣城南壹裏。相傳武侯在此駐軍,藩籬痕跡猶存。”清光緒二年,《東安縣誌》說:“昔蜀、蜀有明,我與武將(陵)、桂陽等,設法留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