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壹個傳奇女子發明的拳法。同時兼具女人味和陽剛之氣,集簡約與迅捷於壹身,風靡嶺南,號稱典型的南派武術,在海外擁有150萬學生。無論從經歷還是戰鬥風格,都充滿了獨特的嶺南特色。李小龍,這個由它孕育的傳奇人物,不僅讓它自稱人氣爆棚,還和它發生了很多分離糾紛,為它增添了壹層神秘和傳奇色彩。那麽,在這些簡單的動作背後,有哪些高深的技巧、開館和傳統的家庭教學方式,又各有什麽特點呢?詠春崛起後,如何繼續獨立於現代的虎狼搏擊天空,謀求更大的發展?粵港兩地的詠春同仁對現代詠春有哪些不同的認識、發展和推廣方式?在他們心目中,李小龍是受詠春啟發,自立門戶的。
帶著這些讀者好奇的問題,筆者走訪了廣州和香港的三位代表人物:廣州市詠春拳俱樂部副會長、廣州唯壹的詠春拳館——詠春拳館館長、“飯機大王”黃先生、廣東省詠春拳俱樂部副秘書長李先生、廣州市體育總會總教練、香港詠春拳運動總會主席陸先生,得到了啟發性的回答。
記者:詠春拳真的像傳說壹樣。是女人發明的嗎?
李:傳說是這樣的。但最早的案例壹直缺乏文字記載,無法考證。相傳明末清初,南少林武媚老師將此拳傳給苗順,苗順傳給燕兒,燕兒傳給女兒燕永春,故名詠春拳。
記者:既然拳術是女人發明的,為什麽最後沒有成為女人的防身術,卻成了廣東最受男人歡迎的拳術?
李:因為拳擊是女子發明的,所以有以巧取勝、講究變化的特點,實用性很強。我的分析表明,在顏永春之後,她的丈夫梁繼續傳詠春拳,後來練詠春拳的多為男性。在這個過程中,詠春被保留為女子以巧取勝的拳法,同時也自然地加入了很多適合男性練習的內容,最終形成了其簡單、實用、為男性所接受的風格。
記者:在粵港兩地推廣詠春的過程中,誰起了主要作用?
李:詠春的主要傳播地是佛山,如“佛身良贊先生”等。都是名聲在外的詠春拳名家。但48年,師從阮岐山的曾能將詠春帶到廣州,終於打開了局面。另壹個主要人物葉問,曾經是國民黨在佛山的督察,解放後到了香港,開始在那裏傳詠春。所以香港葉問和廣東岑能是近代詠春最重要的傳播者。但在中國解放後,改革開放前,由於練拳被視為涉嫌黑社會,受到政府限制,公開練詠春拳的人少之又少。當時,彭南是佛山最有影響力的人。
詠春其實是墻內花,墻外香。當香港的葉問和李小龍打開這個局面的時候,很多人才回頭看,發現詠春是個好東西,就把壹直放在箱底的東西拿出來了。此外,改革開放後,佛山政府提出以武興市,以遊促市。於是,詠春在佛山又開始興盛起來,現在佛山有七家分店。在廣州,除了岑能,吉米·金的影響力最大,教的人最多。
記者:現在廣東的詠春拳主要分布在哪裏?
黃:主要在廣佛,現在還有花都,也是我們傳下來的(王永春)。廣州主要是我們,還有岑能。當然,岑能來自壹位長者。佛山有“黑臉南”彭楠、姚期、嘉倫、郭芙、徐福增、蔣經緯等人。
記者:吉米國王的稱號是怎麽來的?
黃:“文革”期間,拳擊是不能在公共場合教的。我父親是中山大學解放後的第壹個大學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有文化的詠春拳練習者。覺得詠春拳值得保存,就私下流傳。怕被查,我就以職業取了個武術藝名,“米機之王”(米機是廣州打米的工具)。
記者:詠春拳的技術特點是什麽,與其他拳法相比有什麽優勢?
黃:女子拳擊省力。學習並不復雜,簡單真實,就像現在的散打。只是散打靠的是力量,詠春靠的是方法,充滿技巧,善於變化。所以有人說詠春靠拳。拳擊是改變拳擊的方式。詠春的防守強調保持中心,與其他拳種不同。保持在中間是指當妳出拳時,妳可以用手和手肘形成壹條中線並擊出。其他的出拳更多的是保護中線。詠春拳不需要刻意保護中線。如果從中線打過去,就已經做到了自保,比較省力。然後是符合力學,講究發力的角度和方法。就像壹張小卡片,它不能讓妳受傷,但如果妳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可以讓妳害怕。(黃將小卡片折成尖角捅向記者),好像是這樣的。調整身體的結構和角度,可以產生相對的和最大的力量。
李:詠春拳的特點是橋段短,力量大,而且用的消打手法也多,比其他許多傳統功夫用得多,要求在進攻線上走捷徑。要短平快,要有力度,要短平快。沒有短力,捷徑就會變得無趣。
記者:詠春拳如何用相對較小的動作和省力的方法產生必要的強大攻擊力?
黃: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技術上,要用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糾正人們平時的拳法。首先妳要鍛煉身體和骨骼,調整壹個正確的角度,形成壹個合理的框架,這樣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打下來就要保持身體向下,打起來就要保持身體向上。同時調整身體和雙手的協調性,配合步法,產生壹種整體的推進力,從而獲得相對的最大力量,也就是偏重短力,現在稱之為寸力。
記者:短期強勢的關鍵是什麽?
黃:首先是身體素質。到位了就像擰螺絲壹樣,擰壹擰再壓。力量並不局限於手腕,而是取決於整個身體向前的推力和扭轉力。
記者:詠春主要是近戰技法嗎?裏面的八字站姿會影響移動速度嗎?
黃:實際上,近戰和遠戰有什麽區別?妳要打我,不可能在三公裏外吧?妳沖過去能打我,我也能打妳。誰能說誰遠誰近?如果馬步站死了,絕對會阻礙運動。但在這裏,兩膝內扣,只是壹種姿勢。不代表詠春沒有行動力。目的是為了方便身體的轉動,否則雙腳離得太遠,腳掌向外,不利於身體的轉動。
記者:如果妳遇到動作更靈活的遊鬥式格鬥,妳會怎麽做?
黃:不可能。只有詠春最靈活。為什麽?妳看(黃伸出雙手,以腳膝為斧,做了壹個原地轉身,四面受敵的姿勢。作為壹個菌株,真的好像是壹個簡單有效的方法),不管妳從哪個方向來,我都會在這裏等妳。當妳能讓自己的身體看起來像根牙簽的時候,他就不能快速沖過去。
記者:那妳追求的時候,走什麽路?
黃:很簡單。邁出前壹步。不斷追求就是不斷進步。需要主動進攻的時候,詠春講的是手先,身先,腳後。這也和其他武術不同,速度會更快。
記者:詠春拳學校有武器訓練嗎?
黃:有刀和棍。這種刀在香港叫八剁刀,但我覺得叫袖刀,比較短,適合放在袖內,因為是雙刀,也叫鴛鴦刀。它的攻擊特點和詠春拳壹樣簡單方便。刀法有很多名稱。我們這裏叫它殺人刀。它的套路只有幾個動作:挑、跨欄、刺、劈、舉、枕、穿。不像其他門派的刀法,壹次做幾十個動作。詠春的招數和現在的熱兵器壹樣,簡單,“轟”,直接解決戰鬥沒用。詠春拳棍,叫七尺二棍,就是它的長度。棒子法的名字叫6: 30棒子法。因為它只有6: 30的動作:淘汰,下沈,槍,枕頭,圈,挑,點。
記者:廣東有類似詠春拳協會的組織嗎?
黃:廣東沒有詠春拳協會。我是廣東省政府的詠春拳代表,我是廣州市詠春拳協會副會長。但是,我不想做。沒用的。
記者:這個副總裁能起到協調作用嗎?
黃:不,他們是獨立的。
記者:現在廣東的詠春拳主要有哪些傳播和教學形式?
黃:主要是傳統的,在家私教。我是現在廣州唯壹壹個開拳館的人,也是廣州歷史上最大的詠春拳館。其他的都是在家裏用很傳統的方式教,在公園裏是半公開的。
記者:妳現在有幾個徒弟?
黃:我教過1000多人。現在我能叫的人有幾百個,國外有四五百個弟子。目前在拳擊館定期訓練的約有150人。
記者:除了廣州,在其他地方還有分公司嗎?
黃:我打算開壹個圖書館分館,把它變成壹個企業。計劃先在廣東各地試行,然後再推廣到其他地區。
記者:現在,妳們有類似空手道的考試升級系統嗎?
黃:我正在安排。這方面有計劃。現在我們有統壹的衣服了。
記者:訓練詠春拳學員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黃:小孩子要運動,年輕人要戰鬥,他們要戰鬥。
記者:妳們現在實戰訓練比例大嗎?以什麽形式進行實戰訓練?
黃: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實戰訓練。主要是先練鸛手,再分開,從離橋變成鸛手。
記者:徒手格鬥訓練中如何避免受傷?妳穿護具嗎?
黃:我不戴護具,主要是靠雙手和力量在搏鬥。在傳統的武俠思想中,我們需要壹種境界,需要收發自如。那是最好的。所以實戰訓練,壹開始就要學會自制力,留得住,放得開,能控制住。如果妳不能控制它,妳就會變成壹個野獸,妳根本不是壹個修行者。
記者:這種模式訓練出來的技術在實戰中會有局限性嗎?
黃:肯定有影響。但是戴護具不靈活,效果更差。如果穿上護具,大的肯定會贏小的,因為可以直接沖。但是沒有護具,他受不了我們的壹拳,直接影響出拳的信心。
記者:詠春拳修煉到更高層次的精神要求是什麽?
黃:道家是自然的,隨性的。淡定如水,簡單自然。只有經常參加實戰訓練的人,才能放松、專註、自然。
記者:武術對學生有什麽要求嗎?
黃:當然可以。強調“武之友可顯,德之能讓人見仁。”真正的無敵是仁。
記者:廣東詠春拳有實際比賽嗎?
黃:私下裏。
記者:用什麽規則?
黃:隨便玩,隨便打,沒有限制。
記者:那胯部和眼睛呢?
黃:我很少打褲襠和眼睛。現在都是文明人了。不用說,他們不會打這些地方。想打那些部位的已經很低水平了。
記者:妳們私下交流多嗎?
黃:其實不多。網上吹水的人很多。
記者:廣東有沒有大規模的公開的詠春拳比賽?
黃:還沒有。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組織這種比賽,因為我們有這種說服力和影響力。
記者:如果要舉辦這種比賽,什麽時候可以舉辦?
黃:今年,如果可能的話,會在暑假或年底舉行,但也有可能是明年。要單純在廣東舉辦比賽,也可能在粵港澳。
記者:規則是怎麽制定的?
黃:現在我們考慮兩套。壹個是狙擊手,可以在梅花中競爭。現在我們要通知他們訓練這種比賽。第二,可以像散打壹樣放開比賽,以點取勝,但點會持久。
記者:這如何體現格鬥的爆發力?
黃:沒有爆發力。爆發力只能是速度,不能撞人或傷人。
記者:是不是像日本空手道的壹種,打到對手的那壹刻就停止了?
黃:是的,我們需要控制它。
記者:詠春可以舉辦穿陷阱比賽嗎?
黃:是的,戴不戴手套真的沒關系。只是在訓練的時候,要省略壹些特性。但是發力和改變的方法是壹樣的。如果我們要舉行這種比賽,我們也會戴手套。
記者:詠春可以參加散打比賽嗎?
黃:我們都是業余的,可以參加業余散打比賽。80年代參加過散打比賽。
記者:如何看待同樣是徒手的空手道比賽?
黃:從推廣效果來說,是最好的。如果詠春能這樣推廣,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從技術上來說,詠春更直接,速度更快。不像其他武術,不用身體去推,而是用手先動,速度更快。
記者:詠春會參加空手道比賽嗎?
黃:暫時沒有考慮。我們不太了解它的規則,也沒有人這樣訓練過它。其實詠春拳不是基於比賽,而是基於防身和掌握詠春拳裏面的知識。但為了晉級,我還是會參加比賽。這和詠春的宗旨有點矛盾,但我們還是要做。
記者:和香港詠春拳協會有關系可以借鑒和交流比賽嗎?
黃:其實詠春是壹個家庭。但是交流方式不同,香港是標準化的,統壹在葉問的套路裏,大家都是高手。我們之間的實戰遊戲很少,主要以禮節性的交流為主,比如互相的展館慶祝,表演等。很多都是以商業化的形式發展起來的,我們只能算職業,還沒到商業的程度。
記者:武術的傳播會被質疑實用性。詠春將如何證明自己的實力?
李:當然,最好的證明就是參加比賽。因為詠春沒有成熟的傳播規則,我個人的意見更傾向於采用現在完善的散打模式。不是用散打技術,而是借用裏面的規則和比賽形式。
記者:詠春拳練習者會參加散打比賽嗎?戴手套會不會發揮不出詠春拳技法的特點?
李:參加比賽是完全可能的。我要求我的學生以散打模式和徒手模式戰鬥。詠春以聰明和敏捷取勝。拳擊相當於快速手槍子彈,雖然小,但足夠致命。但如果戴上手套,就相當於給對手穿上了防彈衣,要有步槍子彈的威力才能穿上。這就要求出拳的力度和頻率需要增加很多。戴上手套後,肯定有影響。但現在民間詠春也嘗試了很多格鬥模式,但不如散打模式,更能展現詠春的技術和力量。
記者:現代散打的擂臺形式對傳統詠春拳有什麽影響?
李:這是壹次很好的宣傳。我們平時對付詠春,主要是以力對力,近距離短橋為主。時間久了,我們以前對付洋人(我們壹般稱詠春為洋人)所必須的技能,比如快腿,步法,都變得有點退化了。
記者:傳統武術和現代散打在實戰交流上有什麽區別?
李:傳統武術有好有壞。好的那種是尊師重道,被講師傳承,層次分明,井然有序。不然大家都是老大哥,那就是無政府主義了。另壹方面,歷史包袱沈重。比如我能和岑比,我就不能輸。如果我輸了,會讓岑能的功夫失敗,這也是傳統武術的普遍現象。還能打,但是背上的擔子很重,影響廣泛交流。
記者:現在廣東有百分之幾的人在家教詠春拳?
李:詠春在廣東的傳播還比較落後。從人數上來說,大部分是在家裏教的。這也是詠春拳容易練的壹個特點。據說詠春拳可以在七塊方磚那麽大的地方練,四五個人在我家客廳練(大概12平米——作者)。
記者:現在推廣詠春最大的困難是什麽?廣東詠春拳界需要做哪些努力?
李:缺乏組織性。因為傳統功夫各有巔峰,交流困難,很難統壹大家的意見。名義上有廣州詠春拳掌門人,即廣州詠春拳俱樂部會長,岑能之子岑迪思。但其實沒有,因為威信達不到,別人也不壹定聽他的。最好是政府出面,要求不高,只要能組織起來就行。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團結壹致,共同努力。舉辦更多的比賽來推廣它,讓更多的人了解它。首先,我們需要制定壹套所有同事都認可的規則。因為現在政府的規定是私人比賽需要上報審批。誰要是練洪拳,就來跟我練詠春的較量。如果有人起訴,就違法了。如果有統壹的規則,舉行公開的比賽,這樣很容易報批。
記者:如果以後舉辦詠春拳比賽,會邀請其他手無寸鐵的選手參加嗎?
李:當然,這是最終目的。所有派別都可以在安全的規則下公開交流,以便讓人比較和欣賞。
記者:香港和廣州有沒有舉辦過詠春的公開比賽?
李:2000年前後,在佛山有壹次“穗港禪”公開比賽。用徒手規則,不用腳,用鸛的方式玩。把跆拳道的盔甲和護目鏡戴在眼睛上,在當時是壹種嘗試。
記者:這種比賽形式能體現詠春的風格嗎?
李:體現不出多少翼式,因為剛開始,大家都沒數,就成了亂推,還不如散打。
記者:據說詠春在海外有150萬練習者。其中誰的作用最大?
黃:梁庭和他的弟子。他是真正把詠春公司化的人。雖然有人說他是“賺錢機器”,但他在海外推廣詠春無疑是最大的。
記者:詠春需要從技術體系上進行改革嗎?
黃:理論上不能說還要改革。我們只能改革教學方法。第壹,要尊重詠春。它的技術體系已經很完善了,我們改也不是改。不完美的只是自己的修養,需要改變的也是改變自己,提高修養。
記者:妳怎麽看待李小龍對詠春的影響?他是改革家還是逆徒?
黃:他是改革家,不是逆徒。他對詠春的貢獻比誰都大。只有在他之後,詠春才真正在社會上出名。詠春的名字可以走向社會,主要是李小龍。
記者:妳對現在有興趣學習詠春拳的讀者有什麽建議?
黃:配合實戰。真的,夠了。
黃和李兩位大師分別以現代方式開館和以傳統方式教授學生。他們對詠春需要市場化、商業化的看法頗為相似。目前,廣州只有“吉米之王”詠春拳館壹個公開授課的拳館,這不僅說明傳統武術有待發掘和推廣,也暗示著有很大的拓展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