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改革聽證既是政治民主化的體現,也是社會政治文明的進步,有利於傾聽社會各階層的聲音,吸納民眾的意見,優化公共政策。畢竟中國的征稅機制門檻太低,有“劫貧濟富”之嫌,客觀上不利於社會公平,從而拉大了社會兩極分化。聽證會的舉行和起征點的提高,在壹定程度上是“按比例繳費”原則的體現,促進了社會稅收向有利於社會最弱勢群體的方向發展,有利於社會公平的實現。
然而,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提出“個稅改革不應該伴隨著對富人的仇恨(9月27日《中國青年報》)”,稱如果不支持富人賺那麽多錢,就應該交。並表示,“理論上,它可以在收了富人的錢後,通過補貼窮人來平衡財富。”但是,那麽,誰願意賺錢呢?"
作為著名的經濟學家,這種說法自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角度,也有他自己的道理。然而,也出現了兩個問題。第壹,稅改是仇富還是劫富濟貧?第二,稅改會不會導致富人不願意賺錢,從而導致整個社會效率低下?我認為林教授的觀點是荒謬的。至少,從目前的社會情況來看,根本沒有必要提出這樣的觀點。
首先,目前的稅制改革或調整是在稅收政策不公平的前提下進行的。我國個稅制度自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以來,800的起征點20多年不變。納稅的主要群體是工薪階層,由於起征點低,即使是窮人也要繳納壹定的稅款。這樣的制度沒有體現稅收調節的杠桿作用,也沒有體現“比例平等”或“比例貢獻”的原則。而是“劫貧濟富”,是對社會公平的壹種踐踏,阻礙了社會、政治、經濟的進壹步發展。然而,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和基尼系數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壹定的負面影響,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現在的稅改只是對被認為不公平的政策進行調整,是在公平原則下的適當微調,而不是剝奪富人賺的很多錢。怎麽能談恨有錢人呢?
其次,對富人適當征稅是否壹定會導致他們不賺錢?然後導致整個社會效率低下?作為經濟學家,關註投入產出比,強調效率,無可厚非。但就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而言,公平比效率更關鍵。沒有公平,就沒有效率可言,因為不公平必然導致矛盾、暴力沖突甚至革命,必然損害效率,導致無效率,正負效率的平衡,甚至帶來“負效應”增長。因此,要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合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始終把公平價值理念放在首位。因為“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證”,公平正義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最佳狀態。社會公平的實現不僅不會損害效率,相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合力,取得更大的效率和效益。在這樣的社會裏,不僅有錢人會壹如既往地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繼續努力,實現個人創業的價值理想。底層人民也會看到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實現致富的願望。否則,既沒有利益表達的途徑,也沒有話語權,只能被不公平地剝奪,甚至無法生存。這個社會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麽?有可能用極端手段維護自己的生存權,這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只有將正義作為社會公共政策的倫理目標和首要價值,創造正義的制度環境基礎,實現全社會正義的最大化,社會發展才能最有效率、最有效、最和諧。任何破壞正義、沒有正義的制度,都必然導致嚴重的社會沖突、對抗甚至暴力革命,也將是低效的,更談不上效益和績效。個稅改革無疑回應了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順應了當前的時代潮流。不存在仇視富人,降低社會經濟發展效率的問題。
# # #還有寶馬撞人案,強化政法機關職能。
如何理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新要求,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早期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描繪了壹幅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公平正義的社會圖景。然而,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他們找不到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社會主義真正成為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其社會制度自然造成了貧富兩極分化,必須通過社會革命來改變。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中,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價值命題。無論是按勞分配的* * *資本主義低階階段,還是按需分配的* * *資本主義高階階段,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基本原則都是公平、正義和人的解放。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要在改革發展成果的基礎上,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增進人民福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改革的推進,民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看到,在目前的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有很多違背公平正義的現象。比如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收入差距過大;有的地方征地拆遷暴力執法,造成幹群關系緊張;環境汙染、食品安全、高房價、看病難、看病貴是突出問題,這些都反映了社會公平的根本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民主、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社會不公問題日益反映。* * *晚年特別重視公平正義問題,強調“如何讓12億人富起來,富起來以後如何分配財富,都是大問題,問題就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已經發展起來的問題更難。”如果發展後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也就不可能繼續下去,也就難以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可以說,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類福祉,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不可回避、繞不過、拖不過的重大課題。
如何踐行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做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遵守法律法規,自覺監督,配合管理機構實現公平,做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如何提高社會公平正義,多做公益廣告,把公平正義的定義深入人心,把維護公平正義的公益廣告遍布大街小巷,把交通工具上的廣告、廣播上的廣告換成公益廣告。
如何保證社會公平正義教育?只有通過這個。讓每壹個社會成員把公平正義植入內心最深處。讓新壹代心中沒有貪婪和無盡的變態欲望。然後是人道主義的廣泛傳播。不要讓仇恨影響大眾的思想,更不要讓仇恨影響社會的走向。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了信仰,每個人都可以信任它。我希望我能教育出這樣的壹代人……妳以為光靠規則就能走向完美的正義嗎?反正我覺得再完備的規則,在貪婪和黑心面前也只能是漏洞百出。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公平正義的含義只有公平正義才能使社會繁榮安定,所以公平正義必須維護。維護的唯壹方法就是嚴格執法,加強監督,防止貪官創造的不作為淩駕和踐踏法律。效果要看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是不是先解決了,再談進展,否則就是壹個過程。
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如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和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當前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第壹,把維護社會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們要進壹步提高對公平正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極端重要性的認識。要始終堅持把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作為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徑,通過切實維護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絕不能追求表面的和諧來掩蓋矛盾和不公。壹些領導幹部不能正確對待問題和矛盾。他們遇到矛盾往往會掩蓋問題,繞來繞去。這樣壹來,問題越積越多,矛盾越復雜,越聽之任之,後果越嚴重。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過去,由於發展生產力的任務重、壓力大,加快經濟建設的願望強烈,壹些地方的領導幹部存在過分追求效率的思想傾向。雖然他們堅持效率優先,但沒有適當考慮公平。因此,盡管在實際工作中經濟建設效率高,但在社會公平方面欠得更多,導致壹些突出的社會矛盾和區域社會不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努力克服片面追求效率的傾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註重解決社會不公。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精力,從收入分配、利益調整、社會保障、民權保障、* *治理、執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人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往往是社會矛盾最集中的領域,因此也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熱點難點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其涉及的核心問題是社會公平正義,如近年來突出的收入分配、行業壟斷、企業改制、征地拆遷、教育醫療、“三亂”、腐敗等問題。這類問題能否解決,直接關系到黨群關系是否和諧,關系到社會能否穩定和諧。因此,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熱點難點問題,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也是最恰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第四,用健全的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要按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制度建設的六項任務和要求,加強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最終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完整的社會公平體系。同時,要抓好制度的落實。只有把充分保障人民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的社會公正制度具體化為切實的措施和行動,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而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促進社會和諧。
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只要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更加自覺地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化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確保人民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和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價值,才能最終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如何理解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沒有民主法制就沒有公平正義,但是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會有民主法制,因為社會主義是騙人的謊言,統治者只能用專制和權力來維護這個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