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乳豬
是傣族招待客人的上等菜肴。烤乳豬應選用德宏小耳豬,皮薄肉嫩,最好半年左右。掏膛後要用竹簽縫好,用文火燒烤。呈褐色、油狀時,要邊燒邊用尖刀刺破皮膚,撒上濕草灰,再用火烘烤。肉香了,就可以切片入座了。食用時,應配以阿呆菜蘸水。
竹筒飯
又叫竹筒飯,糯米放在香竹筒裏,用水浸泡15分鐘,用火烘烤而成。吃的時候敲打竹筒使其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就會粘在米飯上。用刀切成兩半,香香的竹筒飯就出來了,香氣濃郁,米飯松軟細膩。
香茅草烤魚
不去魚鱗,從魚的背部剖開,去掉肚子裏的雜質,將蔥、辣椒、鹽等調料放入魚的肚子裏,用香草包紮好,放在炭火上烤,塗上適量的豬油。熟了就可以吃了。
油炸牛皮
將刮下的水牛皮放入鍋中煮熟,用刀切成小塊,晾幹備用。吃的時候把牛皮放油鍋裏炸到泡黃了再拿出來吃。
番茄米楠
“米楠”是阿呆語,翻譯成中文就是醬。制作時,將西紅柿放在炭火上煮熟,去皮,放入碗中。將蔥、蒜、韭菜、辣蓼、花椒、小米洗凈,切細,鹽、西紅柿均塊即可食用。它的味道酸、辣、香、美。
酸筍燒雞
將腌制好的酸筍和雞肉放入鍋中壹起煮至雞肉熟透。然後將花椒、姜、蔥放入油鍋炒熟,再將水煮好的酸筍雞丁倒入鍋內回鍋,即可食用。吃起來又酸又爽。傣家也用酸筍煮肉做魚,做法和酸筍煮雞壹樣。
喋喋不休地說
啰嗦是阿呆語,翻譯成中文就是年糕。制作時,將糯米浸泡2小時,磨成漿,過濾成掛漿面。將花生和芝麻炒香,磨成細粉,加入紅糖放入糊面中拌勻。將芭蕉葉切成主塊,洗凈,用清水燙壹下,然後撈起,將面條分成幾份,用兩層芭蕉葉包成方塊,蒸熟。
江南四月黑米
在中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著在農歷四月吃黑米的古老習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節吃,更多的人在四月初八吃。
關於黑米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在杭州壹帶,傳說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關進豬圈。為了躲避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的葉子煮糯米飯,揉成看起來像豬糞的飯團,偷偷送給孫臏。孫臏吃了這種飯團,不僅活了下來,還變得更強壯了。終於越獄,報了仇。因為孫臏第壹次吃黑米是在長夏這壹天,所以長夏吃黑米的習俗就傳遍了杭州。
據史料記載,這種飲食習俗出現在唐代,其做法因時而異。唐代“取南莊莖葉,用腌汁搗爛,九次泡,九次蒸,九次露……”宋代“其烹法:以生米、白米待之,五次,取壹次二次。用南蛇藤煮汁...雜莖樹皮,使其甚寒,使其能與米、米同煮……”
黑米是壹種紫黑色的糯米,是采集野生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的葉子,將糯米放在煮好的湯中煮很長時間,然後取出,放入木制蒸籠中蒸熟而成。
麗江特色飲食
麗江粑粑
麗江粑粑是納西族傳統美食,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它薄如白紙,有許多層,所以也被稱為“千層餅”。它的特點是好吃新鮮,不容易變質。
釀酒
麗江窨酒是當地的名酒,傳承了上百年。窨酒是以大麥、小麥、高粱為原料,用玉龍雪山的泉水釀造而成。酸甜適度,清涼可口,是壹種低酒精高營養的飲品。
雞肉豌豆涼粉
豌豆涼粉是納西族人喜歡的壹種傳統食品。它是由麗江特產雞豌豆磨成粉條而成,色澤灰綠,煎涼可口,清香可口。是納西族人餐桌上的美味。
酥油茶
酥油茶是麗江藏族和納西族最喜歡的日常飲品。這種茶很容易沏。先將茶葉用土茶壺煮成綠茶,然後將綠茶倒入茶桶,加入酥油和鹽。在桶裏攪拌後就可以喝了。酥油茶色香味俱佳,還能產生高熱,既能禦寒又能解渴。
雲南風味-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已經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了。起源於雲南南部的蒙自。傳說蒙自縣南湖舊貌美,常有文人在此攻書讀詩。有壹個叫楊秀才的人經常去胡鑫館學習,他的妻子給那裏送飯。讀書人學習刻苦,經常忘了吃飯,甚至經常吃冷飯涼菜,身體越來越累。他老婆又急又心疼,就把家裏的母雞殺了,用砂鍋燉了,送去給他。等她再去收碗筷的時候,看到送來的飯菜完好無損,老公還在看書。我不得不把食物拿回去重新加熱。當她拿起砂鍋時,她發現它仍然很燙。她揭開蓋子。原來湯的表面塗了壹層雞油,而且陶制器皿不傳熱,熱量就封在湯裏了。以後,他的妻子會用這種方法保暖,壹些米飯、蔬菜和肉片會放在熱雞湯裏煮,趁熱端給丈夫。後來很多人模仿她創新的廚藝,煮出來的米粉真的很好吃。因為楊秀才從家到湖中央的亭子要經過壹座小橋,所以大家都把這種吃法叫做“過橋米線”。
經過歷代雲南風味名廚的不斷改進和創新,“過橋米線”的名氣與日俱增,享譽海內外,成為雲南南部著名的小吃。
不過我們先來學習壹下過橋米線的吃法:
1.上油湯碗時,先將肉片盤中的肉片放入湯碗中,用筷子將湯碗中的肉片攪拌片刻,待肉片熟了,再將剩余食材盤中的食材依次倒入湯碗中,再放入米粉中。
2.完成以上步驟後,就可以吃了,但是註意,此時湯碗還是很燙的。別看它不蒸,就因為上面有油,熱氣就出不來了。好了,別急,開始慢慢吃!
3,這種吃法和上面的吃法不壹樣。是現在進化的吃法,也是現在正常的吃法!
中秋美食定制時尚
8月15日中秋節,是春暖花開、秋收碩果的季節,壹年的努力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那時,每個家庭都要購買美味的食物和酒,帶著豐收的喜悅慶祝節日,從而形成了中國豐富多彩的中秋節食品習俗。
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悠久的傳統習俗。每當天氣晴朗,月明桂香,家家戶戶都會品嘗月餅,賞月,這是壹個慶祝和團聚的特殊場合。
月餅作為壹種形似圓月、內含好餡的食品,出現在北宋時期。詩人、品嘗家蘇東坡有句詩“小餅似嚼月,內有酥糯”。作為壹種食物,被稱為“月餅”,最早出現在南宋《武林舊事蒸食》中。當時杭州民間有“月餅互餵,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末,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日式和美式之分。
吃鴨子中國雲南的仫佬族都要在8月15日買餅殺鴨,慶祝這個傳統節日。
傳說從前,仫佬族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每村六畜興旺,年年五谷豐登。但是有壹年,突然來了壹個“鬼佬”,到處殺人放火,搶劫奸淫,弄得那家夥日夜不得安寧。在村子裏,有壹個賣糖果的和他的兒子,他們決心帶頭反抗。他們想了壹個方案:在村裏賣糖聯系村民,8月15日晚上壹起殺鬼。果然,大部分“鬼”都被殺了,有的還跳進河裏變成了鴨子。仫佬族把鴨子帶回村裏,殺了當美味,慶祝勝利。從那以後,為了紀念這三個賣糖的人,每年的8月15日,家家戶戶都會買餅宰鴨,以此來教育後人不忘反侵略的鬥爭。
關於中秋節吃螺螄,清朝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中有記載:“八月望陽,吃螺螄猶香。”民間認為中秋蝸牛可以明目。據分析,蝸牛肉營養豐富,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吃蝸牛可以明目,有道理。但是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美食呢?有人指出,中秋節前後,螺螄是空的,腹部沒有螺螄,所以肉質特別肥。這是吃蝸牛的最佳時間。如今,在廣州,許多家庭都有在中秋節炒螺螄的習慣。
中秋節吃芋頭是辟邪消災的意思,是不信邪的意思。清乾隆《潮州縣誌》曰:“中秋戲月,削芋頭而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吃鬼是鐘馗驅魔的壹大精神,可敬。
喝桂花酒每年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月中仰望桂花,聞壹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祝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為節日的壹種美好享受。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還具有食用價值。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酒而飲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喝桂花酒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