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是文化中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綜上所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技能、社會關系、社會組織、價值觀、行為規範和模式、語言符號、人造文章、文章風格,都是文化的元素,不勝枚舉。為了便於理解和把握,社會學家將文化元素分為以下幾類。
1.物質元素
即文化的物質部分包括人類創造的壹切物質產品,尤其是生產工具。人類對文化的創造必須通過有形的產品表現出來,如用於改造自然的器皿、布匹、建築物、堤壩、公園等生產工具,這些產品反映了人類的需求和技術發展水平,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在各種物質因素中是決定性因素。人們有時根據使用何種生產工具來劃分時代,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電氣時代等。人們還利用工具的特性來表達不同的文化,如“青銅文化”、“電器文化”。可見,工具和利用工具制造的物質工業是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2.精神元素
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和各種思想,其中價值觀是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創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動都是在壹定觀念的指導和推動下進行的,因此思想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尤其是價值觀是文化的精髓或靈魂,是核心要素。價值觀是人們判斷是非、選擇行為方向和目標的標準。人的追求和鄙視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價值觀是在社會生活中培養出來的,所以在壹個群體或社會中,會形成大體壹致的價值觀,這就是群體或社會的價值。壹個群體或社會的價值決定了這個群體或社會獨特的生活方式。
3.語言和符號元素
人的交流只能通過語言和符號來進行,壹切知識的傳承和傳遞也只能通過語言和符號來實現。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語言不僅是壹種工具系統,而且是壹種長期養成的發音習慣。人類學家早就發現,世界上大約有2800種不同的語言,其中大多數語言的詞匯都不相同。所以不是所有不同的語言都能互相翻譯。譯文不能完全回應原文。這說明語言是人們觀察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工具。人們使用語言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客觀世界,因此不同的語言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比如對於顏色和味道的表達,有的語言詞多,可以分辨出很多細微的差別,有的語言詞少,分辨力低。中國人經常把味道描述為酸、甜、苦、辣、澀。世界上所有物質只有這五種味道嗎?漢語中有兩個詞“妳”和“you”來表示第二人的稱呼,而英語中只有壹個“妳”,以至於中國人在和年長的、尊貴的美國客人交談時,都不好意思叫“妳”。事實上,在英美語言中,對老人和地位高的人的尊敬不是用壹個詞來表達的,而是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的。這就是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
符號是壹種無聲的語言,是社會交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比語言應用更廣泛。符號包括身體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誌等。有些符號是象征性的,比如國徽、軍旗,有些則是指意義,比如禁止通行的符號。前者含義豐富,後者含義明確。符號的不同也是文化特征的表現。
4.規範系統
有人類學家把文化歸結為人類的行為規範和模式,可見行為規範和模式對文化的重要性。人要按規矩辦事,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要遵循不同的規矩。規則是社會規則,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而規定或派生出來的。它們是某些價值觀的具體化,並支撐著這些價值觀。各種規範相互配合,規範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以維護社會秩序。世界各國的規章制度那麽多,差距那麽大,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妳不懂規則,無所適從,說明沒有規範的文化,妳什麽都做不了。壹個不懂宴會禮儀的人,參加宴會會覺得尷尬,無法順利溝通;相反,在普通的家庭聚會上使用正式的宴會禮儀,會讓人感到自命不凡和可笑。規範是壹個群體和社會文化的外在表現,所以理解壹個群體和社會的文化,首先要從理解規範開始,然後才能到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立夫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得出了壹個結論: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不同,結果不同,根本原因在於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人類觀察世界、處理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進而在建立思想理論、構建科學體系、創造技術體系、設定經濟體系等方面也不同。甚至人的脾氣、性格、行為、價值觀都不壹樣,必然導致文明的走向、發展和結果不壹樣。
以壹個有爭議的中醫為例。中醫和西醫正是從中西思維方式演變而來的不同理論體系。西醫是壹種科學,也就是醫學,是用西方的思維方式,即形式邏輯構建的,用經驗方法證明的科學體系。中醫真的不應該叫科學。中醫處處體現的是中國的思維方式,以及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形成的醫學方式。中醫無愧於真理,不僅能治病,還能防患於未然。它是完全從中國的思維方式演變而來的理論體系。所以,中西醫是基於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理論體系,也就是客觀認知和評價的兩個體系。在現實中,正是由於中西醫的上述差異,才使其各有優劣,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西醫結合,即兩者並用。
西方的邏輯思維和經驗方法詮釋了西方燦爛的現代文明,為世人所熟知和津津樂道。但是,人們對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知之甚少,以至於今天也沒有人對其進行明確的界定。這不僅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們中國人面臨的最具挑戰性和最緊迫的問題之壹。
如果對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思維方式沒有壹個準確、全面、深刻的認識,我們就無法真正認識這種思維方式的美、價值和局限性,更談不上正確評價和理解我們偉大的古代文明。我常常在想,為什麽春秋戰國時代中國那些精致、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會像雨後春筍般突然爆發出來。其實壹個很重要的條件,也就是主觀條件,就是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在面對和解決非常復雜深刻的客觀問題時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可以說是完美無缺。這其實是中華民族對人類貢獻的偉大精神成果。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民族的方方面面,進化了壹切。到了明末清初,有了張輝的精彩小說,我們古代文明的各個方面都發展到了極致。
對比中西方兩種思維方式,可以看出兩者各有利弊,差異正好相反,互補,所以可以相互比較,對比,相互啟發,從而取長補短,相互幫助。這是中國和西方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也因此是人類的兩大瑰寶。立夫敢斷言,這兩種思維方式會和諧而不同地發展,直到人類不復存在的那壹天。
壹百年來,我們壹直在向西方學習。今天,我們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並取得了初步成就。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我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麽,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思維方式和古老文明。因此,我們有希望、有條件比西方人更早地掌握這兩大法寶,迎接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而奮鬥。
由此,立夫寫出了“21世紀必然是中華民族的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和為什麽古代文化進化必須進行最大的改革”,以期引起人們的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