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積極影響。儒家思想文化的精華在歷史傳承中磨礪積澱,成為我們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類永恒的價值。1.儒家提出的壹系列道德範疇、主張和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儒家文化屬於人倫文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柔、善、敬、儉、讓、忠、孝、誠、儉、恥,非常豐富,每個字都能寫壹篇大文章。如果把它們的壹般意義進行抽象、選擇、加工、發揮,就能成為本質。比如“仁”是儒家道德標準體系的核心,“仁也是仁者”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和本質;“仁者愛人”體現了利他精神;“克己復禮為仁”要求人們具有道德自律意識;“殺人償命”表明了堅守信仰、不怕犧牲的決心。再比如“忠”。除了忠君無知者的特定含義外,它的可貴之處在於忠於職守,勇於負責。可以用來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再比如“孝”,這是任何人、任何社會都應該有的美德。在封建社會,過分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而忽視了父母對子女的“恩”。現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每個家庭都表現出過度的“善良”,很容易失去傳統的“孝道”。所以,今天更需要強調“孝”。此外,“義”是指正直、正義,“禮”是指禮貌、禮儀,“信”是指誠實、可信,“柔”是指善良、淳樸,“禮”是指謙虛、尊重他人,“儉”是指節儉,“讓”是指寬容、隱忍,“誠”是指誠實、正直,“節”是指節儉。2.突破鬼神命運的理性精神,抵禦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儒家對鬼神持謹慎態度,“聖子不講奇、強、亂、神”,“不知生何以知死”,有無神論傾向,否認超自然救世主和世界彼岸的存在。同時,引導人們關註“世俗”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孔子的學生問什麽是智慧,孔子說:“我知道為人民服務,遠離鬼神的意思。”體現了對務實理性精神的崇拜。中國雖然有本土的和外來的宗教在流通,但並沒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熱,真正實行的是“政教合壹”,宗教在中國從來沒有占據過主導地位;不像西方是“政教合壹”,有時候宗教權力大於王權。在中國,是對儒教的信仰抑制了宗教的作用。到現在,世界上有60多億人,48億人信教,絕大多數不信教的人在中國,這和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有很大關系。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傾向於依靠人的力量來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了不輕易求神拜佛的習慣。在他們看來,與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內,必有王者之盛”,明君能帶來太平盛世;賢明的君王不多的時候,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範,彌補了君王的過失,殺了陳世美,救了秦香蓮;清官不多,就信個俠客。俠客見路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俠客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人真的沒有辦法,只能求神拜佛,大部分都是希望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神。這些神和人有血緣關系。人們缺水時相信龍王,缺錢時相信財神。信仰上帝是無奈而強大的,只有少數人達到虔誠和迷信的程度。3.“民本為國之本”的民本原則,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儒家歷來非常重視普通人的作用,認為普通人是國家和平的基礎,認為“民為國之本,基為國之本。”孟子曰:“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這裏的“貴”意義重大,即“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要重視普通人的作用,首先要重視他們的生計。所以儒家壹直強調君子要有“憂天下,樂天下”的情懷,把個人的生活和百姓的福祉聯系起來,“窮則獨善其身,善則兼濟天下”,同時要“教百姓”。要“解決顛倒中的人”,“把天下放在宴席之上”。所以,要培養自己的修養,要“踏實、博學、正直、真誠”,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處事能力,目的是把世界付諸實踐,實現“持家、治國、平天下”。當然,儒家的民本前提是英雄史觀。中國* * *產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這是儒家民本主義無法比擬的,但關註民生、造福人民的社會責任是壹樣的。4.“天人合壹”的生態倫理觀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儒釋道都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回歸樸素,這是壹種倒退的回歸自然;佛教提出“山川草木,皆成佛”,消除“心分離”,強調眾生平等。儒家強調“關心人,愛護物”,即人與萬物如兄弟姐妹,萬物壹體,互相關心。它認為“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天即人性;人要由“全心全意”而“智”,由“應天”而“智”,人的生命活動要融入天地無盡的擴展之中;孟子的“抓住時機等待時機”說、荀子的“制命用命”說、王夫子的“互贏互用”說,體現了和諧的生態倫理和天人合壹的理念,為我們堅持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人口的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文化背景和廣闊的思維背景。5.註重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為中國德治的壹大特色和政治優勢。儒家強調壹個人要有理想和信念。他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被認為是“人間大德”。子曰:“仁者不憂,博學者不惑,勇者不懼”。有了理想信念,人就能集中精力,努力學習,忍受孤獨和貧窮,做到“尋食不愁貧”、“憂食不愁貧”、“活而不求安”。即使他們很窮,“省吃儉用,喝水,從中得到安慰”。不義,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誌和人格。孟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可以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理想信念壹旦確立,就能激勵人持之以恒,終生堅持。”早上聽道,晚上就能死。“面對惡勢力,妳會毫不猶豫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毛主席說人要有點精神。儒家思想重視理想信念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尤其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在務實自信的同時,往往會輕視理論思維,淡化理想信念。現實中,“有奶就是娘”的實惠觀念,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跟著感覺走”的認知方式,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個人主義,都是負面影響。因此,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是做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凝聚人心,激發鬥誌,使人有誌氣、有正氣、有骨氣立於天下。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是“大同”。在這個社會裏,“天下為公”,“人不但是至親,也是獨生子”,都是“互相信任,互相修理”,“使老有所終,老有所強,老有所用,老有所養,老有所寡,老有所孤,老有所病,老有所殘”。“大同”理想是人們對原始資本主義的記憶,是對當時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反抗,是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激勵著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歷代農民起義領袖的口號,都是以“大同”的理想來吸引人心。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太平天國的《天朝天目制》、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的《天下為公》,都深受“大同”理想的啟發和影響。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中國人,包括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用傳統的“大同”思想來理解社會主義和* * *資本主義。鄧小平提出的“小康”壹詞也來源於對傳統“大同”社會的描述。現在我們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我們將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這個目標真正承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對海內外中華兒女具有巨大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為我國的壹大政治優勢。6.“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體現了高超的生活方式和領導藝術。”“中庸”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視為最高的德性修養,也是規範和方法。“中庸”中有辯證法,即“度”的思想不能過分,也不能“低劣”,反對走極端,要求人們把握分寸,註意火候。孔子說,當有人向他提出問題時,他會“扣其兩端,竭其所能”,即找出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然後全面地給予回答;他還說“抨擊異端是有害的”,即只抓住矛盾的壹個方面,而忘記了另壹個方面,必然會造成傷害。儒家思想是為了當官。它認為,作為領導者,應該是“強而不猛”、“泰而不驕”、“和而不流”、“傲而不爭”、“欲而不貪”、“樂而不淫”、“悲而不傷”、“苦而不怨”、“酬而不勞”。從氣質修養的角度來說,“質勝於文,文勝於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還說“瘋狂的人進步,固執的人做錯事”,認為這兩種人都是偏激的,應該作為“中間”,既積極又穩健。如果我們現在的領導幹部真的能達到這些要求,也可以稱之為有修養有能力的好幹部。7.儒家思想中豐富的教育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主要內容,對現代素質教育仍有啟示。孔子壹開始是教育家,儒家繼承了辦學傳統。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承擔的。孔子說,“教有無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之為也”,“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要不高興;不拿三個角反壹個角,就再也不會做了。“學習,審問,深思,辯清楚,堅持”,“不要計較,不要肯定,不要固步自封,不要管我”,“三人行,必學我”都是寶貴的教育經驗。後來孟子提出“教也全才”,荀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舍”,韓愈的“業精於勤而閑,成也毀於思”,都成為後世的座右銘。即使在今天,它們對我們的素質教育仍有啟發價值。針對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我們的教育需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也需要繼承儒家教育思想的優良傳統。8.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優秀元素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中,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在中華民族精神中,儒家思想的光輝無處不在。比如愛國主義,儒家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要求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克己”是為了“重禮”;強調家國合壹,國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在,愛國主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再比如團結統壹,儒家的“大壹統”思想很強。子曰:“天下若有道,禮樂從天子而征服;天下無道,則禮樂為諸侯所征服。”西漢董仲舒說:“《春秋》是大壹統,是天地恒驗,是古今之交。”儒家“內聖外王”強調君子修身養性,“齊家”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這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理念和思維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統壹不得人心,這成為我們反對民族分裂的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心理基礎。再比如愛好和平。儒家講“禮重”、“和而不同”、“德重”、“忠恕”,要求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裏,最可貴的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從而增進理解,創造包容,形成合力。現在國內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國際上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富鄰為伴的方針,為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目標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儒家的“和諧”思想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比如自我提升。儒釋道三家最大的區別是強調積極的人生態度,要求人們“氣而忘食,樂而忘憂”。孔子是壹個非常勤奮的人,努力工作,“不知道舊時代來臨”。他認為“壹天到晚吃東西很辛苦,沒有意圖”!儒家認為人生要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心為天地,立命為民,承前啟後,開太平萬代”。毛主席發揮了這種精神,說“我敢教日月換天”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精神的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它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自然也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同時增加了解放思想的“三個作風”、“兩個務必”等新內容。
上一篇:作文求素材。下一篇:六壹畫報怎麽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