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美學理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遲早都在發生新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六七十年代出現的好萊塢新電影和德國新電影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在今天某種程度上被他們自己顛覆或者被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世界電影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時期和現象。它動搖了半個世紀的舊電影制作體系,對傳統的美學觀念造成了深刻的打擊。在更普遍的意義上,它印證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壹節好萊塢新電影的背景
所謂“新好萊塢”是指1967到1976這段時期。在經歷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的崛起的影響後,好萊塢電影;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經歷了50-60年代商業電影制作的衰落和電視對電影制作的沖擊,到了後半期和70年代,我們開始“反思”從形式到題材近親繁殖的類型片。另壹方面,美國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舊電影體制和舊觀念的危機成為這壹時期電影革命和演變的主要背景和因素。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壹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中:謀殺、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他是第壹個主張與勞工對話並得到美國南北認可的總統,也是第壹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渴望社會進步和改革。然而,在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身亡。肯尼迪的死標誌著“美國精神信仰大廈”的倒塌。此後出現了壹系列政治謀殺案: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遇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再次遇害。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蕩,人心浮動。
肯尼迪遇刺同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入越南,在遙遠的亞洲打響了戰爭。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地面參戰;直到1973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讓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條年輕的生命被魔鬼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黃金鬥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65438+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戰爭。這讓曾經相信美國政治制度優越性的人開始質疑。曾經以《壹個國家的誕生》和《讓我們反對不同的群體》挑戰世界電影,以《亂世佳人》等電影征服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好萊塢,在這壹時期幾乎徹底破產,美國人民用自己年輕人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考和批判。肯尼迪遇刺同年,美國爆發了20萬人的聲勢。這個多民族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起源於販賣黑奴,而中華民國的歷史起源於解放黑奴。雖然1954頒布了《反種族歧視法》,但10黑人女大學生被殺的“小石城事件”還是發生了。1962年,三名非裔美國人被大學錄取,但市長和總統站在門口阻止他們入學。當時肯尼迪總統下令動員3000名聯邦軍隊護送這三人。從65438年到0963年,艱難的自上而下的社會變革變成了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期間,洛杉磯黑人住宅區發生騷亂。這壹史無前例的悲劇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媒——電視及時播出,引起了人們的警覺,連處於中間的白人也站在了黑人壹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易斯安那州變成“黑人州”,實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也帶頭焚燒自己的兵役證,以示對越南戰爭的抗議。1.5萬人來到五角大樓反對美國入侵戰爭。盡管政府不斷擔心“內亂外患”,但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者。1971年的壹次大規模巡演。
示威期間,多達15000人被捕。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國會有史以來第壹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已經失去了民心,引起了強烈的不滿。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阻。民主政治與暴力、戰爭政策與人民抵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鎮壓,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趨勢。此時“弗洛伊德”在年輕人中盛行,壹種逆反心理以德皮斯和性自由的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誕生於這樣壹個社會動蕩和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原因是不可避免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和文化原因;好像主要是因為電影和電視的競爭。20世紀50年代,電視開始威脅電影業。美國人和法國人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考慮的是藝術審美上的革命,美國人考慮的更多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向市場推出了壹系列新技術,如寬銀幕、三維電影、汽車電影院甚至嗅覺電影。這壹舉措在試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其實還是在維護好萊塢的傳統功能。然而,在80年代中期,超過90%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和時間坐在家裏看電視。電視臺和節目的數量也急劇增加,不僅吞噬了所有的好萊塢電影,也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大量的歐洲電影。這來自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英格瑪·伯格曼,尤其是法國的“新浪潮”等壹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制作體系,壹場電影界的“獨立革命”正在醞釀。出現了壹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他們確實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的問題,也拍了幾部電影,但最後還是需要大公司來發行。“獨立革命”很快消失了。然而,它標誌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這時,電影學院的壹批學生步入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年輕人崇拜和向往歐洲電影,受“作者”觀念的影響。他們也像歐洲年輕藝術家壹樣,嘗試用電影和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來講述自己的故事。1967年,亞瑟·潘導演的電影《雌雄大盜》上映。雖然影片依然展現了壹個帥氣的小夥子和壹個美麗浪漫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並不能掩蓋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持槍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第壹次出現壹個新的角色,與傳統的好萊塢電影角色大相徑庭。就像《倒下四百人》中的安東納和《精疲力竭》中的米歇爾壹樣,他們是羽翼豐滿的無政府主義者,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使用的字幕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記錄性,也像《四百章》中安東納被問時的時空異步剪輯壹樣精心設計。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社會前景的灰暗也體現在電影結局的改寫上。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結局”,這個程序就不再管用了。最後,邦妮和克萊德被警察毆打,他們的屍體與在巴黎街頭被殺害的米歇爾相似。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極大否定”,顛覆了美國電影中黑幫片和黑幫片的體裁模式。類型片模式的破產是作者電影產生的時間,《雌雄大盜》標誌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人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想利用“年輕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存社會的危機”,就像壹個好萊塢制片人說的,“革命是很容易擺脫的完美商品”。他們試圖用“革命”沖擊市場,就像當時出現的德比郡資本家壹樣。後來又有波拉克的《耶利米·約翰遜》(1969),波格丹諾維奇的《紙月亮》(1972),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來自大路的騎士》成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的壹個重要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壹種“自由”的浪漫和不安分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有點實驗性的電影,在1975中指明了出租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電影《出租車司機》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他出生在紐約的“小意大利區”。曾做過短片、剪輯師、助理導演。斯科塞斯從f開始就見證了意大利小區域各類年輕人的精神壓抑和孤獨生活,他對街頭頻繁發生的暴力事件和行為印象深刻,他當牧師的理想逐漸被藝術趣味所取代。1968年,斯科塞斯出道《誰在敲我的門》。之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塞(John Casa vitesse),他的友情和忠告壹直伴隨著他,那就是《年輕人,千萬不要導演商業片2》,斯科塞斯後來用《出租車司機》和《基督最後的誘惑》練習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好萊塢新電影創作的中間人。他曾被傳統人士稱為美國新浪潮的旗手。他是壹個善於表現人的孤獨和暴力的偉大導演,也是壹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在1962年拍了第壹部電影,恐怖片《癡呆》。1967年,作為加州大學的碩士論文,他是壹個年輕人,引起了人們的關註。1970年成功寫出《巴頓》(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確立了自己的地位。1972《教父》,壹部關於黑手黨頭目的黑幫電影,因為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創下了美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1974中關於竊聽專家哈利·考爾的對話,以其對聲音和繪畫的精致處理,讓人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有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電影和前年上映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壹起,講述了人們壹直沈默的“越南戰爭”。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輝煌的歷程。他以獨立制作人起家,不僅自己拍電影,還資助別人拍電影。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是在科波拉(科波拉的制片人)的幫助下拍攝的。他雄心勃勃地試圖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會為電影藝術付出壹生。”。但由於大獲成功,他逐漸偏離自我,去制作成本高、題材重大的“大片”。新好萊塢時期之後,好萊塢似乎沒有什麽變化。
在這壹時期,獨樹壹幟的電影有:羅伯特。被稱為“失去理智的夢想家”的奧特曼,在1969拍攝了《公園最冷的壹天》;西德尼·波拉克lQ69年拍攝的《不是壹匹弱馬可以射殺》;
哈爾。1971阿什比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米洛斯·福爾曼正在飛越瘋人院等等。好萊塢新電影在商業電影領域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體裁中,出現了傑瑞。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三人都是喜劇導演和演員,他們的“喜劇喜劇”以詼諧的言論諷刺社會,既表現了美國濃厚的傳統喜劇精神,又融入了現代色彩。斯蒂芬,商業電影的傑出天才。斯皮爾伯格在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居然預測到了《異形》(1982)和《卓洛基公園》(1993)的出現和成功。在他36歲的時候,有四部電影被列入美國10強電影。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並席卷了美國電影的世界。
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它的使命。在過去的10年裏,美國每年大約生產200部電影,影視對觀眾的爭奪達到了平衡。電影壹直保持著10-12億的觀眾,有著自己日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統計,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音像制品貿易順差是美國僅次於飛機制造和出口業的第二大產業。全年世界銀幕上座率最高的10O部電影中,美國電影占了8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