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縣以山命名,縣內有四分之三的丘陵和丘陵,比農村更貼切。四面環山,峰巒疊嶂,形勢雄偉。橫山山脈從東到南,龍山山脈從西到北,就像兩條舞龍圍繞著千年古城,使雙峰縣呈現出雙龍獻珠的圖騰景象。
18年前,我來到這個縣,壹直從事新聞工作。每次出去采訪,當地人都會給我講雙峰山的山川神奇傳說。
雙峰山很多,但都不是很高。當然山不高,仙有名。那年我在拍電視專題片《曾國藩的故鄉行》的時候,爬到了海拔818。8米第壹峰——紫雲峰。峰巒峭壁光禿禿的,峰頂立著兩塊巨石。導遊告訴我,在熙寧期間,有兩個黃家的仙女在這裏練習破處,百日升天。這兩塊巨石是他們的化身。
據《雙峰縣誌》記載,雙峰縣縣名因雙峰聳立於縣城中心鎮永豐鎮之南而取。我在想,如果把這第壹座山的第壹個山峰上的第二個仙女化身的石頭作為命名的依據,可能會更有傳奇色彩!如今,紫雲峰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第壹峰。那些年修建的仙女寺,如今只是壹片廢墟。它與貧瘠的山峰分享著壹個悲涼的故事,似乎在訴說著“四舊”運動前所未有的近乎毀滅性的劫掠。
在雙峰,九峰山真的很熟悉。是南嶽七十二峰中最年輕的始祖,被九峰排列成筆桿狀,如邢飛山、鐵頂村、雙乳峰、正陀峰、新亭、飛鳥山、木魚嶺等。千年古寺有數十處景觀,如天成樹定慧庵、觀雲觀海的攬勝臺、迎賓五巨松、龍吐水清泉巖、旖旎美人峰等。,這使它獨壹無二。
出生在九峰山下的朱子貴,靠經營這座山上的茶葉發家,成為“湖湘百萬富翁”。1927年,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來到雙峰縣永豐鎮,調查大革命的情況。她在《永豐革命》壹文中寫道:“永豐故事的結尾,三四幅畫面映入我的眼簾...小道盡頭,有壹個小茶莊,姑娘和婦女擠在壹個小棚子裏裝茶。”安娜“少女巧包茶”的場景也成為了歷史記憶。
正陀峰是九峰山的最高峰,山頂有壹座四邊形的單檐觀景臺,頗有古代建築風格。從舞臺上望出去,整個雙峰猶如壹片巨大的鑲珠荷葉,以連綿不斷的靛青色山峰為葉,以縱橫交錯的道路和江河溪流為脈,曾國藩故居、洛陽灣古塔、水府寺庫區、雷峰山寺點綴著晶瑩的露珠,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濃淡相宜,栩栩如生,真是令人耳目壹新,難以忘懷。
可惜風景秀麗的九峰山,錯過了皇帝的寵愛。雙峰縣走馬街鎮有壹座美倫山,是秦始皇南遷修長城時留在這裏的。宋代時,美侖山腳下建樓同德村的王氏家族,經數百人選拔,擁有48位朝廷大員,是著名的“文人之鄉”。也有人說,明朝鄭德皇帝下江南時,微服私訪此地,被美倫山下半部的風味小吃迷住了,於是下馬品嘗,住了下來。第二天壹早起來,尤馬錯過了美倫的風景,已經逃之夭夭,於是半街就得到了“走馬街”的美譽。
數百年來,當地民眾深受“農為根本,畫為擅畫”的文風影響,沿襲了堂掛字畫,過年貼春聯,送禮送對聯的傳統民俗,形成了“三歲小兒會寫字,八十歲老翁作畫”的地方特色。村民以字寫得好為榮,擅長書畫者尊稱為“君子”。漂亮的女生總喜歡對那些精通書畫的男生眉目傳情。目前,走馬街鎮書畫愛好者3500余人,近150人加入縣市級書畫協會,50余人加入省級協會,10余人加入全國性協會。現代花鳥大師王寒山,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朱繼峰,都是從山野美倫登上藝術高峰的。2007年還被評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說起雙峰對中國的影響,清朝從蓮葉山走向政治舞臺的曾國藩,可以算是壹個響當當的人物。他像壹顆晶瑩的露珠,活躍在雙峰的荷葉上,使之瑰麗。
作為壹個農民的兒子,他爬上了雙峰第二高峰銅梁山的崎嶇山路,出山門讀書做官,成為晚清朝野執政的中興第壹大臣,同治皇帝還給他壹塊“尊柱”的皇家牌匾。有人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近代第壹個修身治國的完人。也有人說他是封建社會最忠誠的捍衛者,鎮壓農民運動最殘酷的劊子手。功過自有歷史公論。在我眼裏,曾國藩只是壹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山民,對山的起源有著深刻的理解。
山是有靈性的,以其磅礴之勢令人肅然起敬,以其空靈之心深不可測。曾國藩常以山為喻,或記錄生活,或抒發情懷。作為壹個官場新人,他曾經有壹種“高山之下,農家年年爭事,老柏有情憶我無言花開”的浪漫情結。但同僚的相互排擠、朝廷的無端猜忌、戰爭中的屢敗以及皇帝的冷熱無常,使他始終在“爬高走低”之間徘徊。所以他體會到了“壹個人可以爬得高也可以走得低,爬得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走得低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哲學,他始終“戰戰兢兢,就是生下來就沒有忘記地獄;坦誠豁達,盡管逆境,也要通過修心養性來修養自己,從而達到“不是抱怨,而是反射性地爭取沈默;“別忘了不幫忙,看看平地的最高處。仔細想想,曾國藩的壹生,不正是對這座山的蜿蜒起伏最精辟的詮釋嗎?!
如果說曾國藩經世致用的思想維護了封建統治,那麽從雙峰縣永豐鎮進入中國革命大潮的蔡和森,則是壹位立誌改造中國、尋求革命真理的無產階級政治家、理論家的宣傳家,最早提出“建立中國* * *產黨”的主張,全力鼓吹“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造世界”。
每次走進蔡和森同誌紀念館,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贊嘆這位中國早期生產黨的傑出領導人。在寬敞的蔡和森廣場中央,矗立著“蔡和森同誌光榮家庭”群雕。白色大理石雕像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站在中間的蔡和森,深邃的眼神仿佛洞悉世界,仿佛憧憬美好的未來;他瘦弱的身體,西式的發型,修長的西裝,整潔的領帶,充分體現了他想用先進的思想去沖擊和改變舊中國的人格和信仰。
蔡和森同誌的《光榮的家庭》中的九個金字是從毛澤東的行書中抄來的,既寓意著被楊昌濟先生稱為“救國次子”的中國兩位革命領袖的深情厚誼,又凸顯了毛澤東高度評價蔡和森“壹個* * *黨員要做森同誌所做的事”這句話的深意。
蔡和森雖然瘦,但他有著如山的堅強意誌。他以“壹個大陸來的年輕人,與人共患難,共康復”的激情,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改變中國,拯救民生”的奮鬥之路。在湖南,他與毛澤東壹起創辦了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去北京,參加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去法國,接受* * *產品主義的先進思想;回國後,《指南》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反帝領袖震驚中外的上海“五卅運動”。36歲時,蔡和森奉命重建廣州地下黨組織,不幸落入反動軍閥的魔掌。面對在墻上刺四肢,用刺刀刺胸口的酷刑,他死了,死得很慷慨,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在中國* * *生產黨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
蔡和森等革命先驅畢生追求的“為人民向上生活”的理想,在今天變成了現實。
從上瑞高速進入雙峰縣城,妳看到的是壹群群峰襯托明珠的現代標誌,象征著雙峰的特色,標誌著雙峰的崛起。沿著迎賓大道走近縣城中心,高樓大廈與寬敞的道路錯落有致,廣場園林與景觀融為壹體,亭臺樓閣與霓虹燈交相輝映...如詩如畫的場景突然躍入妳的眼簾,妳會壹下子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和現代城市的風土人情。但此時此刻,誰能想象過去雙峰的街道是什麽樣子,但只有天慶街和復興路兩條街,六米寬。
雙峰是農業大縣。在以農耕文化為基礎,以糧食為綱的時代長河中,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生豬生產百強縣,中國鄉鎮之星,中國辣醬第壹縣,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農機之鄉,建材之鄉等等。但是,群山也關閉了雙峰人的視野。經濟發展像老牛耕田壹樣慢慢爬行。除了通常的“種田吃飯,養豬過年”的生活方式,小五金刀具、小塑料制品、小農機工業等作坊式的手工業,只能讓他們長期處於“小商人謀生,小財主安”的小農經濟狀態。
說起來雙峰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其實走過了壹段非常曲折和艱辛的歷程。90年代初,隨著建築業的興起,全縣16個鄉鎮掀起了以小型水泥企業為主體的農村集體經濟高潮,形成了與煤炭、石膏、農機等傳統產業並駕齊驅的態勢。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獲得生產自由的農民,被這種前所未見的市場經濟新現象所吸引。有錢投資,沒錢努力,民間資本和勞動力實現了再增殖。
那時候我剛調到雙峰。可能是因為以前在省內大型水泥企業工作。自然,我對石材行業有壹種特殊的親切感。有壹天,我和縣委書記壹起去采訪壹個水泥廠,年產量只有幾萬噸,卻是全縣最大的。廠裏的設備很簡單,只有壹臺原料粉碎機和壹臺水泥球磨機。原材料都由工人搬運到機器上。我疑惑地問:“這是水泥廠嗎?”秘書笑著說:“別小看它,它能把山上的石頭變成金蛋!”"
說實話,這些縣鄉辦的水泥企業,當時真的紅火了壹陣子。然而好景不長。畢竟,簡化的生產規模經不起市場經濟的沖擊。沒幾年,都停產了。投資的錢砸到了水漂,付出的勞動卻沒有得到回報。農民們看著蕭條的工廠和癱瘓的機器,無奈地嘆了口氣。
“點石成金”的故事講述了晉代有壹個名叫許遜的縣令。看到農民因年事已高而收成很少,他就用魔法點石成金,幫助百姓還清了拖欠的稅款。雙峰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直到進入21世紀,才找到“靠山吃山,點石成金”之道。2002年,中國第壹家上市公司安徽海螺集團看中了這裏的山和這裏的石頭,投資5。6億元建大型水泥企業。不僅讓雙峰這頭老黃牛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也改寫了雙峰歷史上沒有大產業的歷史,讓雙峰這個年稅收只有654.38+0億元的貧困財政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興高采烈地說,這才是真正把石頭變成金蛋的東西!
春天,雲早早開了,滋潤著大地,冰雪逐漸融化解體,形成壹股暖流,沿著峽谷和山澗,歡快地流向水梅河。雙峰縣城沸騰了,“富厚雙峰”的詩意意境成為全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題,為生機勃勃的春天增添了無窮魅力。
“富貴慷慨”壹詞取自《後漢書》中的“所以富貴慷慨”論,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解讀和向往。曾國藩將故居命名為“福厚堂”,祈願家鄉子孫後代富足幸福。蔡和森以“人民生活向上”為己任,期待中國苦難人民的幸福。今天的雙峰人,正延續著曾國藩那壹往無前的博大胸懷,傳承著蔡和森那壹往無前的革命精神,依托中部崛起的良好機遇,依托豐富多樣的資源優勢,發揮著昂揚向上的山地性格,建設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壹幅“人民和睦、生活富裕、環境優雅、事業繁榮”的豐富多彩的畫卷壹定會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