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有企業如何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的政治論文

國有企業如何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的政治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壹種新的人文思想,是真正的人道主義。科學發展觀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優秀的道德目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使得真正的社會公正成為現實。科學發展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現了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人道主義;道德目的;社會公正;生態倫理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第壹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通過統籌規劃,讓人民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體現人的價值,實現社會和每個人的發展。它有深刻的倫理含義。

第壹,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是壹種新的人文思想,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在哲學中,“人”往往與兩個事物對立,壹個是神,壹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在人類思想史上,存在著民本思想與物本思想、神本思想的鬥爭。民本思想源遠流長,但歷久彌新。相對於以神為本的思想,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張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強調以人為本。正如但丁所說,“人類的高貴,就其諸多成就而言,超越了天使的高貴。”[1]是新興資產階級用來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武器。雖然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在摧毀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鬥爭中也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必須看到,這種人文主義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論基礎上的。其根本特征是脫離人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來談論所謂的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但實際上這種人性是被資產者本人作為典範來描繪的,只不過被解釋為所有人的人性而已。這樣的“人”被說成是屬於所有時代和所有社會的,所以它不屬於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它只是思想家編造的幻影,而不是真實的存在。

中國歷史上的人文思想主要強調人比物更有價值,認為“世間萬物,唯有人更有價值”。這種人本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宗法社會中源遠流長,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的樸素意識和美好願景,但本質上是統治階級治理人民和牧民之道的重要策略之壹,是歷代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論基礎。從史書的“天重己,民聽其言”到管子的“以民為本,國固以本”,從孔子的“仁民愛民”、“修身為民”到孟子的“民為國之本,國固以本。”不可否認,在人身依附性和階級對立嚴重的封建社會,這種民本思想對於抑制過度剝削和壓迫,保護生產力發展有壹定的積極作用,具有歷史進步性。但由於封建統治階級與普通民眾在根本利益上的沖突,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可能擺脫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格局,實現民本思想的美好願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他所說的以人為本是壹種新的人本思想,是對西方近代以來“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的修正。“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把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唯壹價值尺度,強調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把經濟增長簡單等同於社會進步。這種發展觀雖然在歷史上對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並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福祉。反而造成了就業形勢嚴峻、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不完善、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等壹系列社會問題。而且由於它重人輕物,只註重物的膨脹和GDP的增長,從根本上忽視了人的存在、地位和發展,背離了人類壹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導致了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滋生,理想信念的幻滅,倫理道德的失範,精神家園的荒蕪。“以人為本”是對“以物為本”的超越,其倫理意蘊是超前的。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是真正的人本主義。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堅持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改善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標準,把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 把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為人民謀發展、為國家謀發展。

科學發展觀反對單純追求GDP而忽視人的行為為最高價值,把發展的重心轉向人,以人為中心,主張人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這個世界真正屬於人。它所談論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主張從人的特點或現實出發,把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作為發展的出發點。把人民當作有不同想法和個性的真實的人。它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規律出發,主張在壹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中體現人性,考慮人情,尊重人權,不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忽視人的需要。總之,科學發展觀用人道主義的道德原則修正了我們的壹些制度和規範——壹方面“把人當人”,壹方面“使人成為人”。這種人性化的做法使科學發展觀成為人道主義的最佳現實體現。

第二,科學發展觀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壹個優秀的道德目的。

道德源於社會的道德需要,即源於社會、經濟、文化、人際交往和法律政治的存在和發展。道德的目的應該是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道德需要,保證社會、經濟、文化、人際交往、法律和政治的存在和發展,最終促進社會和人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即每個人都能獲得自由、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自由發展是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願、自主的發展,是人自身人格的完善;全面發展是人的各種需要、素質和能力、社會交往關系的協調發展;充分發展就是人擺脫各種盲目力量的束縛,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和諧發展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自身之間的協調。科學發展觀主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滿足人的需要,充分實現人的尊嚴和自由。在科學發展觀看來,經濟增長只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應該是社會的全面發展,但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來體現。

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人的全面發展是良好道德目的的體現。壹切良好的道德都必須由兩個客觀事物組成:人類行為事實和道德目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工作中體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從制度和法律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實現思想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其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各項工作中體現和維護群眾利益是良好道德的最佳目的,是良好道德形成的源泉;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制定好道德的最終標準和首要條件。

好的道德之所以優秀,必然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社會的健康存在和普遍發展,切實提升全社會和每壹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總量。增加或減少整個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既是評價壹切行為善惡的終極標準,也是壹切道德優劣的終極標準。哪種道德推動社會發展最快,最能增進大家的利益,哪種道德就是最好的;反之,則是最壞的。[2]科學發展觀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體現了良好的道德目的,因為,第壹,它保證了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繁榮,人際交往的自由與安全,法律與政治的卓越。第二,它的目的是增進大家的利益,實現大家的幸福。它所指的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指少數人的發展,而是指所有人的公平發展;它不僅指當代人的發展,也指後代人的可持續發展;它還意味著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要滿足人們在社會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態生活中的各種價值需求,使人們的身體和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第三,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真正的社會公正成為現實。

正義是人類社會具有永恒意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基本行為準則,是人類千百年來孜孜不倦追求的永恒價值理想。什麽是正義?亞裏士多德說,正義是那種具有平等、平等、平等、比例性質的獎賞交換行為,是平等(相等、相等)利益交換的善行為,是平等利益(傷害)交換的善行為。相反,不公平的正規化是不平等(不平等、不同等)的罪惡。)利益交換,而且是不平等的利(害)交換之惡。[3]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是正義的基本原則。“壹個人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是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個人正義的基本原則是,壹個人的權利等於他的義務。”[4]

科學發展觀正視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公正問題,堅持效率與公平有機統壹的基本原則來認識和處理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註重效率的同時維護社會公正。它體現和包含了全社會關心和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使他們盡可能地享有平等的醫療、教育和就業機會,盡可能地使大多數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科學發展觀強調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優先解決民生問題,切實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走富裕之路;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為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確立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並使之成為現實。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不斷走向富裕,體現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指導原則。據統計,從1978到2007年,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元增加到1378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

第四,科學發展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現了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

西方傳統發展觀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持人類中心主義觀點。這是植根於西方工業文明的壹種基本價值觀念。意味著人類可以隨意支配自然,意味著人類可以通過征服自然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在這種發展觀的指導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科學發展觀反對這種片面的發展觀,強調發展不應該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計成本的、疲憊的、不可持續的,而是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發展,是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讓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在肯定發展必要性的同時,堅持發展與環境的辯證統壹,兼顧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它要求人們重新認識生態自然對人類生存的價值,將生態自然系統納入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肯定人類價值和權利的同時承認自然的價值和權利,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四大系統的和諧共存和協調發展,從而建立包括自然在內的倫理道德新秩序。這壹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現了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

此外,科學發展觀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文明。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比過去“三個文明”的提法更科學、更全面,也體現了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

註意事項:

[1]引自曹福。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2。

[2][4]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55326。

[3]亞裏士多德全集[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8): 279。

  • 上一篇:民間故事概述
  • 下一篇:要麽丟單,要麽賠錢?車企紛紛降價,供應鏈公司很不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