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字,據宋代陳《歲時廣記》說:“清明之人,謂事清凈。”清明時節,天氣晴朗,花長柳綠,壹改冬日的冷黃景象,大地幹凈明亮。漢代劉安的《淮南子》中寫道:“春分之後...十五天將帶來壹股清風”。這裏說的“清明節”是在陽春三月,所以叫“三月節”。《歲時百問》壹書曾解釋說:“萬物此時長得幹凈明亮,故稱清明。”可見,清明節是以其優良的天氣、溫度、光照和降雨量而得名的。
但是,清明作為壹個節日,不同於純節氣。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和季節順序的象征,而節日則包含壹定的習俗和活動,具有壹定的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親人的習俗仍然很流行。因此,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除了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淚水去掃墓,也有踏青的歡笑。
在死者墓前向其致敬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掃墓,瞻仰,轎子馬後掛元寶,滿街喧嘩。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清李彤》說:“在除夕、寒食節和初霜節,妳要祭掃墳墓。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並流傳至今。
裱糊紙
“掛紙”在臺灣省的習俗中被稱為“墓紙”。掛紙時,要用鋤頭或鐮刀將祖先墳頭上長的雜草清理幹凈,並用小石子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頭上,表示該墳有繼承人,否則容易誤認為無主孤墳而損壞。墓紙分為白、紅、黃仿古紙和五色紙(紅、黃、藍、白、黑)。現在多用五色紙,意在蓋瓦或表示後人已拜。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的時候就比較謹慎了。他們先用鋤頭挖壹塊綠色的草皮,在有草皮的墳前放上壹疊疊滴著雞血的黃紙,再在墳的四周放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還有血祭的象征。
春遊
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百姓踏青、趕集的熱鬧景象。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光燦爛,春雨紛飛。種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穿柳枝
據說插柳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農耕始祖神農教百姓耕種莊稼。在壹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預報天氣。有句古話叫“柳枝青青,細雨霏霏;柳暗花明又壹村的說法。黃巢時期規定“清明為期,劉岱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逐漸被淘汰,只盛行插柳。柳樹的生命力很強,俗話說:“有心栽花,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在土裏就活,插在哪兒就活在哪兒,年復壹年地插下去,到處都變得陰沈沈的。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踢球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激烈的競爭
拔河是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當時叫“拉鉤”。用的主要器材是壹根粗麻繩,兩頭有很多小麻繩。古代比賽以壹面旗幟為界,看哪壹方先把對方拉過中線(代表河流),就是勝利。拔河的目的是增強體質。先是在部隊流行,後在民間流行。唐玄宗年間,清明節舉行大型拔河比賽。從此,拔河成了清明的習俗。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1村居民2023年工作計劃
壹、基本信息
大源村位於樂安縣鰲溪鎮西南。大源村地形以山地和小盆地為主,山與山之間平地較少。氣候以季風為主,適宜水稻、土豆、紅薯等糧食作物生長。土壤以沙質土壤為主,富含氮、磷、鉀等元素,適宜烤煙、辣椒、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生長。
大源村是鰲溪鎮十八個村之壹。* * *人口1.387人,耕地面積1.42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