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和雜技都具有雙重特征。首先選擇壹個空曠的廣場,在場地中央豎起壹根30米高左右的桿子,周圍用很多鋼筋和繩子圍堵,防止其傾斜倒下。壹根長約80米的粗繩壹端系在桿頂,另壹端系在地上的鐵鉤上。粗繩傾斜了。因為繩子太長,容易彎曲,所以在繩子中間放壹些木架來支撐繩子。表演者手持壹根三米多長的桿子作為平衡器,不系安全帶,光著腳,在嗩吶和結鼓聲中表演走繩,踩著粗繩上斜坡,直奔高高的桿子頂端。在繩子上做壹些動作,比如側身走、蒙住眼睛、倒立、踩菜、跳繩等。
達瓦濟記錄
漢語意為高空走繩,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民族特色濃厚的傳統體育項目之壹。據史料記載,達瓦孜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關於大窪子有很多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壹種妖怪,活躍在空中,經常呼風喚雨,禍害百姓。後來,為了消滅怪物,壹個年輕人在地上豎起了壹根30多米高的桿子,並用壹根60多米長的繩子將桿子頂端連接起來。他赤腳沿著繩子走到桿頂,與怪物搏鬥並殺死了它,救了人民,受到群眾的愛戴。後來,為了紀念他,人們發起了“大娃子”的體育活動。表演“大娃子”時,要選擇壹個空曠的廣場,在場地中央豎起壹根八九層樓高的長桿,周圍用許多鋼筋和繩子,防止它傾斜倒下。壹根長約35米的粗繩從木桿頂端斜拉向地面,使其與地面形成約45度的夾角。繩子上系著許多紅布條作為裝飾,讓觀眾從遠處就能清楚地看到這根醒目的繩子。表演壹開始,壹個衣著鮮艷的少女,手持壹根5米多長的木桿作為平衡器,從地上走到繩子上,嫻熟的技巧和矯健的身姿猶如壹只飛來的燕子來到繩子中間。在離地面20米的地方行走後,她安全地從繩子上下來。接著,壹個留著小胡子的中年人手裏拿著壹根長桿,很順利地走到了繩子中間。他時而在繩子上翻筋鬥,時而蒙上眼睛在上面表演各種驚險動作,讓人眼花繚亂,目瞪口呆。突然,他俯身從繩子上滑了下來...這時,人們嚇得趕緊閉上眼睛。當人們睜開眼睛時,他安全地坐在繩子上。然後,他站起來,走到桿頂,向觀眾揮手。表演者表演時不系安全繩。據說中國新疆表演“達瓦孜”的人主要在南疆。最有名的是西迪克·阿西姆,現在已經是個銀胡子老頭了。
達瓦孜-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達瓦孜”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域,漢代傳入中原。曾流行於南疆維吾爾族聚居區。歷史上,許多“達瓦孜”家族世代相傳技藝,有的甚至走出國門,到絲綢之路沿線的印度、紅海、埃及等地演出。
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公元78-139年)最早記載了這壹技藝。他在《西京頌》中寫道“回望廣場,是壹出精彩的戲。“跳丸劍之恣意,繩索上相遇”的語言描述了兩個藝術家在繩索上相遇的場景。洛陽是東漢的都城,長安叫西京。這篇賦記述了西漢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漢武帝為了誇耀國家的富強,在乎設樂觀的酒席,以高堂、豪宅、酒池肉林來招待四夷之客,同時召集各族民間藝人“作角戲,三百裏之內觀看”。可見公元前108年就有繩索行走。
從65438年到0953年,“大窪子”已經是四屆民族傳統體育的表演項目。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人民運動”不可或缺的壹部分。1991在南寧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達瓦孜》節目獲得了國家設立的第壹個表演獎。“大娃子”在歷屆全國運動會上以其獨特的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表演項目的稱號。
為弘揚達瓦孜藝術,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90批準將長期在民間流傳的維吾爾族達瓦孜藝人改編為新疆雜技團表演隊。1997年6月22日,“大娃子”後裔阿迪力·吾舒爾成功橫渡中國長江三峽,並以13分48秒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關於達瓦孜的起源,有壹些民間傳說。
1,圖例1:
這種活動形式之所以流傳到全世界,是源於壹個傳說。在古代,壹個惡魔出現在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它在空中來來去去,呼風喚雨,禍害百姓,百姓怨聲載道。這時,有壹個勇敢的年輕人。他在平地上豎起壹根30米高的木桿,用壹根長約60米的繩子從木桿頂端將地面連接起來,然後踩在上面與惡魔搏鬥,最後將其殺死,除了對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從此,高空走繩流傳發展,成為維吾爾族人的壹種娛樂形式。
2.圖例2:
老維吾爾人常常這樣講述達瓦孜誕生的故事:相傳兩千年前,阿克蘇地區烏什縣湧出壹股大泉。泉水灌溉農田,稻子飄香;泉水流入牧場,牛馬肥美。但奇怪的是,這個泉的中央有壹棵大樹。如果妳在太陽出來之前爬上去,妳會發現遠山中有許多熙熙攘攘的城市,亭臺樓閣,寺廟,以及行人的特色服飾。
有壹天,突然來了三個老太婆,看中了這個春天,想獨占。為了趕走這裏的人群,他們使用了魔法。有時刮風,吹沙打臉,有時下雨,毀壞良田。這個壞消息傳到了西部的壹個地方。壹個名叫烏布裏·薩拉的年輕人獨自去烏什縣尋找災難的原因。
正當老百姓向烏布薩拉抱怨他們的困難時,突然電閃雷鳴又開始了。烏布裏沙拉擡頭看了看天空,發現雲層裏有三個咧著嘴笑的老女人。所以,他對人群說,“優步在雲裏,抓住他們。”“天地之間的距離是十萬八千裏。有什麽辦法?”人們沮喪地問。烏布裏沙拉警惕了。他說:“我們可以用繩子把木桿綁起來,插在雲裏。”
第壹次,木桿不夠高;第二遍,還是差不多;第三次,終於豎起了壹根直入雲端的木桿。壹根長繩從桿子頂端拉出來,系在地上。烏布裏沙拉手裏拿著壹根木桿,順著繩子壹步壹步爬上了天。壹場星戰激烈展開。烏布裏沙拉進步了,摔倒了,爬起來,累了喘口氣,繼續戰鬥。經過壹番鬥智鬥勇,他終於打敗了魔鬼的老太婆。
天空變得晴朗,大地上又長出了稻和草,烏布裏沙拉成了人人崇拜的英雄。後來,為了感謝這個年輕人,人們開始練習達瓦孜。
達瓦孜——藝術特色
“達瓦孜”表演多在喜慶節日期間舉行,高空走繩驚險刺激,具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達瓦孜表演場地獨特有趣。它需要占地65,438+000× 60m,中間立著30米高的主桿,頂部系著牌樓。彩旗迎風飄揚,猶如空中樓閣,格外引人註目。掛桿(秋千)和環栓在拱門橫木的兩端,供表演者使用。80米長的主繩像壹條長蛇連接著地面和牌樓,格外壯觀。達瓦孜通過地面動作、高空走繩、空中掛桿的組合,展現了達瓦孜的全過程。
達瓦孜表演多在露天進行,特點是將各種雜耍技藝搬到幾十米高空的繩索或鋼絲上。這位演員的表演更引人入勝。青年男女“大娃子”都伸手。表演者手持約6米長的平衡桿,不系任何安全帶。他在繩子上表演壹系列驚險刺激的技巧,如來回走動、盤腿坐、蒙著眼睛走路、腳下放著盤子走路、飛行和跳躍。在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的伴奏下,高空走鋼絲演員們隨著節拍載歌載舞,迅速更換高難度技巧,表演幽默。場面很熱鬧,很有特色。整場演出令人嘆為觀止。今天的“大娃子”表演,通過地面動作、高空走繩、空中掛桿的組合,展示了“大娃子”的全過程。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著“走繩”藝術的成熟,在技巧上也有了重大突破。比如表演時,女藝人沿著接地的斜繩逐漸往上爬,爬上橫繩,開始表演技巧。這壹傳統動作至今仍保留在維吾爾族和中國其他地區的達瓦孜。在技術上,除了表演身體俯仰、向前向後、跳筋鬥之外,還創造了壹些更高難度的動作:靠繩子的反彈力不斷向上跳;在大繩上快速跳繩;兩個藝人在繩上鬥劍時還可以互換位置,比起“兩個對舞,削肩不傾”是很大的進步。
達瓦孜流行於和田、莎車、英吉沙、喀什等地,後來又流傳到庫車、吐魯番、哈密、伊犁、烏魯木齊等地。今天表演達瓦孜的明星是新疆雜技團的空中王子阿迪力·吾舒爾。他是達瓦孜表演家族的第六代傳人,他的家族表演這項技藝至少有400年了。阿迪·吳立·舒爾不僅在高空走鋼絲中創造了小頂倒立、劈叉、騎獨輪車、彎腰摘蓮花等創新高難度技巧,還在1997和2000年兩次創下高空走鋼絲吉尼斯紀錄,成為人人關心的空中勇士。
“高海拔之王”達瓦孜-阿迪力
阿迪力·吾守爾,新疆達瓦孜藝術第六代傳人,1971年7月出生於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在1997至2003年期間,他先後5次成功打破高空行走世界紀錄,成功穿越長達1399.6米的鋼絲,創造了“世界最長高空不保險走鋼絲”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並創下了“在高空生活25天”的紀錄。
阿迪力這個名字,在維吾爾語中是“平衡”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正義”。作為新疆達瓦孜藝術的第六代傳人,阿迪力只用壹根長鋼絲繩就能成功打破5次高空行走的世界紀錄,創造了驚人的“平衡”。因此,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天空之王”。
* 1997年7月4日,新疆達瓦孜後裔阿迪力在沒有任何安全繩的情況下,徒步600米穿越長江三峽,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 2000年6月6日,阿迪力在沒有任何安全繩的情況下,成功跨越南嶽衡山芙蓉峰與祝融峰之間1399.6米長的鋼絲,創造了“世界上最長的不保險走鋼絲者”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 2002年4月16日至5月11日,阿迪力在北京平谷縣金海湖上創下了“高海拔生存25天”的紀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譽為中國“高海拔之王”。
達瓦孜——傳承意義
達瓦孜表演是新疆維吾爾族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歷史上,中國的維吾爾族達瓦孜曾在阿富汗、印度、埃及、莫斯科等地演出,為我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各民族文化活動的相互交流,達瓦孜壹直在磨合壹些新的內容。韓雜技中的頂碗、騎自行車、咬花,都從地上搬到了繩子上,使大娃子錦上添花。
但目前來看,大娃子的技藝很難傳承。高難度、高危險性的表演要求表演者有很強的身體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即使是有誌於學習的人,往往也很難達到項目的既定要求,導致大娃子的才華難以傳承。再加上現代文化娛樂活動的沖擊,大娃子的演出市場日益萎縮,這項古老的雜技藝術日益瀕危,需要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項遺產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文化部確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迪力?我休是該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