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文化,當銀色的月亮(俗稱“月娘”)升向天空時,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孩和女孩聚集在秋千前。按照這裏的習俗,女人不能蕩秋千,只能看。能展示才華的是男生。他們比賽蕩秋千,看誰蕩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笑聲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投下彩虹,“十”字秋千帶著花環飛來飛去。是女生心目中的英雄,蕩得最高,轉得最快,從而獲得她們的愛。
2.漫遊月球的母親
天真無邪的少男少女從被打暈學英語開始,就壹直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亮已經成為孩子們的金色夢想。於是在中秋節,大人們把竹子劈成木頭,綁成腳盆大小的骨架,用羊毛紙糊成壹輪滿月。
中秋之夜,孩子們在月亮媽媽的肚子裏點上蠟燭,扛在肩上,在朦朧的深巷子裏跳舞、遊泳。從遠處看,月亮好像掉到了地球上。金色的夢變成了男孩和女孩都能抓住和觸摸到的現實,這是壹次有趣的“月亮媽媽”之旅。
3.拜月母親
當天晚飯後,女人們沐浴更衣,忙著在天井、門樓、堂屋能看見月娘的地方擺桌子,穿上繡有吉祥鳥獸富貴花的床裙,擺上洗好的水果、雲餅、月餅。人們用紅紙剪出各種吉祥物,貼在蛋糕和水果上。壹切安頓好後,我們點了紅燭,燒了高香,開始等待月娘升天。
入秋後,成熟的柚子、青梨、紅梨、菠蘿、香蕉、林玲、桂圓、楊桃、紅柿、牛心柿紛紛上市,琳瑯滿目的水果自然成為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水果節”和“大齋節”。
過去,窮人必須買幾個月餅來節省食物和費用。那些實在養不起他們的人,在祭拜月娘的時候會感到羞愧,淚流滿面,反復請求月娘的原諒。除了水果和蛋糕,供品還必須是蒸芋頭。
4.互贈月餅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的習俗,而且互相贈送月餅,這促進了潮汕月餅生產技術的發展,從最初的家庭制作發展到專門的作坊生產,潮汕月餅也被稱為潮州月餅。
藝兮月餅、蘇南月餅、桂玉月餅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味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津式月餅並列為全國五大名月餅之壹。
5.瓷磚燃燒塔
有些農村除了拜月,還要燒瓦塔和煙堆。早上孩子們起床後,到處撿瓦片、磚頭,然後扛著,挑著,扛到長輩指定的打谷場集中。有經驗的成年人將這些瓦片和磚塊建成壹個空心塔。塔高十余尺,塔周圍壹人不能相擁。下面也有塔門,但是上面沒有塔閘。
然後用各家各戶送來的稻草、柴火、綠金葉把塔填滿。月中旬,當村裏的女人們在立案前為月亮祈福、火化金元寶的時候,壹位長者在塔門口點起了火,慢慢地,壹串火苗從塔頂躥了出來。
為了有助於燃料燃燒和增添色彩,人們不時地向塔內壹個接壹個地扔鹽,還有劈裏啪啦的聲音。很快,火焰變成壹條龍,直沖雲霄,映出半邊天。孩子們圍著火塔載歌載舞,大人們則喝茶吃餅,暢談今昔,直到瓦塔燒成壹座透明閃閃的金塔。
6、焚燒煙堆
家家戶戶在村裏的幾個地方把稻草和柴火堆成小山似的柴火堆。在拜月的盡頭,他們還點燃了那堆像瓦塔壹樣的柴火。